一种可实现双面着火的给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784338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9 07:03
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双面着火的给煤系统,包括:煤斗,位于煤斗内部、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引导板、筛板、拱形结构;引导板倾斜安装在煤斗的入煤口附近,用于将煤引导至筛板;筛板安装在煤斗右侧壁,且向左下方倾斜;拱形结构设置在炉排上方,且拱形结构的前、后侧壁与煤斗的前、后侧壁紧密相连,拱形结构的左侧壁与煤斗的左侧壁之间形成一次落煤通道,拱形结构的右侧壁与煤斗的右侧壁之间形成二次落煤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筛板与拱形结构的配合,能够使煤块通过一次给煤通道进入炉膛,使煤粉通过二次给煤通道进入炉膛。通过一次给煤层对二次给煤层的强烈引燃作用,可实现煤层分层燃烧、双面着火,进而提高了燃烬率和热效率。

Coal feeding system capable of realizing double face fire

Disclosed is a double-sided burning coal feeding system, including: coal scuttle, located in the interior, and the hopper are sequentially arranged from top to bottom guide plate, plate, arch structure; inclined guide plate installed in the vicinity of coal into coal for coal export, will lead to the installation in the hopper sieve plate; the right side wall, and the lower left leaning the arch structure is arranged in the grate; and above the arch structure of the front and rear side wall and scuttle the front and back side wall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a coal channel is formed between the left wall of the left side wall and arch structure of the coal scuttle, the two coal channel is formed between the side wall and the right wall of the hopper arch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through the sieve plate and the arched structure, can make the coal through a channel to the coal into the furnace, make coal by two channel coal into the furnace. Through the strong ignition action of two times to the coal seam, the stratified combustion and double face ignition can be realized, and the burnout rate and thermal efficiency are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实现双面着火的给煤系统
本技术涉及锅炉配套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双面着火的给煤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普通链条炉大多通过煤斗一次给煤,通过煤闸板调节煤层厚度和给煤量,并通过炉排将煤输送至炉膛进行燃烧。该燃烧方式属于上部着火、不仅着火条件差,而且燃烧过程单一、缓慢,进而导致燃烬率和热效率都较低。近年来,随着机械分层给煤技术的大力推广,极大改善了链条炉的燃烧状况、提高了燃烧效率。但是,由于其仍属于上部着火方式,当煤层较厚时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燃烧缓慢、燃烧强度低、燃烬率和热效率低的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亟需一种能够提高燃烧强度、提高燃烬率与热效率的给煤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给煤系统,以提高煤层燃烧强度、提高燃烬率与热效率,进而使锅炉热负荷调节范围更广泛、提高锅炉对煤种的适用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双面着火的给煤系统,包括:煤斗,以及位于煤斗内部、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引导板、筛板、拱形结构;所述引导板倾斜安装在煤斗的入煤口附近,用于将入煤口输入的煤引导至筛板;所述筛板安装在煤斗右侧壁上,且相对所述煤斗右侧壁向左下方倾斜;所述拱形结构设置在炉排上方,且所述拱形结构的前、后侧壁与煤斗的前、后侧壁紧密相连,所述拱形结构的左侧壁与煤斗的左侧壁之间形成一次落煤通道,所述拱形结构的右侧壁与所述煤斗的右侧壁之间形成二次落煤通道。优选的,所述拱形结构由尖顶部、前拱部构成;所述尖顶部的纵截面大致呈“倒V”型,包括:由钢板焊接而成的外壳、填充在外壳内的保温材料;所述前拱部位于尖顶部下方,用于对一次给煤进行辐射引燃。优选的,所述前拱部距离炉排的高度h满足:500mm≤h≤600mm。优选的,所述给煤系统还包括:煤闸板;所述煤闸板设置在一次给煤通道的底部,用于调节一次给煤量。优选的,所述给煤系统还包括:煤闸板调节装置;所述煤闸板调节装置与所述煤闸板相连,用于调节煤闸板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优选的,所述给煤系统还包括:二次给煤调节装置;所述二次给煤调节装置包括:变频减速电机、传动机构、钢辊;所述变频减速电机、传动机构设置在煤斗外部,所述钢辊固定设置在二次给煤通道的上部;所述变频减速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所述钢辊旋转,用于调节二次给煤量。优选的,所述钢辊与所述拱形结构的右侧壁之间的距离d1、所述钢辊与所述煤斗右侧壁之间的距离d2满足:10mm≤d1≤30mm;10mm≤d2≤30mm。优选的,所述一次给煤通道沿煤斗前后侧的宽度、所述二次给煤通道沿煤斗前后侧的宽度与所述炉排的宽度均相等。优选的,所述一次给煤通道底部沿炉排前进方向的长度l1满足:200mm≤l1≤250mm。优选的,所述二次给煤通道底部沿炉排前进方向的长度l2满足:80mm≤l2≤90mm。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的可实现双面着火的给煤系统,主要包括:煤斗,位于煤斗内部、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引导板、筛板、拱形结构;引导板倾斜安装在煤斗的入煤口附近,用于将煤引导至筛板;筛板安装在煤斗右侧壁,且向左下方倾斜;拱形结构设置在炉排上方,且拱形结构的前、后侧壁与煤斗的前、后侧壁紧密相连,拱形结构的左侧壁与煤斗的左侧壁之间形成一次落煤通道,拱形结构的右侧壁与煤斗的右侧壁之间形成二次落煤通道。本技术通过在煤斗内部设置拱形结构,形成了一次给煤通道和二次给煤通道,从而可以实现两次给煤。通过筛板与拱形结构的配合,能够使粒度较大的煤块通过一次给煤通道进入炉膛,使粒度较小的煤粉通过二次给煤通道进入炉膛。通过一次给煤层对二次给煤层的强烈引燃作用,可实现煤层分层燃烧、双面着火,提高了燃烬率和热效率,进而提高了锅炉的热负荷调节范围、以及锅炉对煤种的适用范围。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而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的给煤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筛板及二次给煤调节装置的剖视图;1、煤斗;2、筛板;3、引导板;4、拱形结构;401、尖顶部;402、前拱部;5、煤闸板;6、一次给煤通道;7、前墙水冷壁;8、前墙内侧钢板;9、钢辊;10、二次落煤通道;11、炉排;12、轴承座;13、传动机构;14、变频减速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示范目的,而绝不是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用法的限制。现有的普通链条炉普遍采用一次给煤技术,由于一次给煤的燃烧方式为单面着火,因此其燃烧强度较低、燃烬率与热效率也较低。鉴于此,本技术的技术人提出了一种新的给煤系统,以能实现双面着火、提高燃烧强度、提高燃烬率与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中的术语“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右侧壁”是从同一观察位置对煤斗的四个侧壁进行指代,以便于描述煤斗内部各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当观察者所处的位置改变时,对于四个侧壁的方位描述也可能不同。下面结合附图1-2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中可实现双面着火的给煤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图1示出了具体实施例中给煤系统的纵向剖视图。从图1可见,该给煤系统具体包括:煤斗1,以及位于煤斗1内部、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引导板3、筛板2、拱形结构4。在该实施例中,煤斗1大致呈中空的长方体形。在具体实施时,煤斗1外壳所用的钢板可以通过焊接方式连接成一体,也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连接。另外,煤斗也可设计成其他形状,比如双曲面形。从图1可见,在煤斗右侧壁外侧设有前墙水冷壁7以及前墙内次钢板。引导板3安装在煤斗1的入煤口附近、且相对煤斗1的左侧壁向右下方倾斜。引导板3用于将入煤口输入的煤引导至筛板2。筛板2安装在煤斗1的右侧壁上,且相对煤斗1的右侧壁向左下方倾斜。筛板2用于按粒度大小对落煤进行筛分分层。从图2可见,该实施例中的筛板2呈梳状,包括多个等间距分布的筛分条。当煤通过引导板落在筛板上时,粒度较大的煤块沿着筛板的倾斜方向滑落,粒度较小的煤粉透过筛分条之间的间隙下落。拱形结构4设置在炉排11上方,且拱形结构4的前、后侧壁与煤斗1的前、后侧壁紧密相连,拱形结构4的左侧壁与煤斗1的左侧壁不相连,拱形结构4的右侧壁与煤斗1的右侧壁不相连。这样一来,在拱形结构4的左侧壁与煤斗的左侧壁之间形成一次落煤通道6,在拱形结构4的右侧壁与煤斗的右侧壁之间形成二次落煤通道10。在具体实施时,为了防止漏煤现象的出现,可令一次给煤通道6沿煤斗1前后侧的宽度、二次给煤通道10沿煤斗1前后侧的宽度与炉排11的宽度相等。另外,在具体实施时,一次给煤通道底部沿炉排前进方向的长度l1可设置在如下范围:200mm≤l1≤250mm。本实施例给出了拱形结构4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具体来说,拱形结构4由尖顶部401、前拱部402构成。其中,尖顶部401的纵截面大致呈“倒V”型,包括:由钢板焊接而成的外壳、填充在外壳内的轻型保温材料。这样一来,尖顶部不仅能够将煤斗分为一次落煤通道和二次落煤通道,进而与筛板相配合将粒度较大的煤块通过一次落煤通道输送,将粒度较小的煤粉通过二次落煤通道输送;而且尖顶部能够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从而保证煤斗内的煤不会因为过热而裂解。前拱部402位于尖顶部401下方,用于对一次给煤进行辐射引燃。在具体实施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实现双面着火的给煤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实现双面着火的给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煤系统包括:煤斗,以及位于煤斗内部、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引导板、筛板、拱形结构;所述引导板倾斜安装在煤斗的入煤口附近,用于将入煤口输入的煤引导至筛板;所述筛板安装在煤斗右侧壁上,且相对所述煤斗右侧壁向左下方倾斜;所述拱形结构设置在炉排上方,且所述拱形结构的前、后侧壁与煤斗的前、后侧壁紧密相连,所述拱形结构的左侧壁与煤斗的左侧壁之间形成一次落煤通道,所述拱形结构的右侧壁与所述煤斗的右侧壁之间形成二次落煤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双面着火的给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煤系统包括:煤斗,以及位于煤斗内部、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引导板、筛板、拱形结构;所述引导板倾斜安装在煤斗的入煤口附近,用于将入煤口输入的煤引导至筛板;所述筛板安装在煤斗右侧壁上,且相对所述煤斗右侧壁向左下方倾斜;所述拱形结构设置在炉排上方,且所述拱形结构的前、后侧壁与煤斗的前、后侧壁紧密相连,所述拱形结构的左侧壁与煤斗的左侧壁之间形成一次落煤通道,所述拱形结构的右侧壁与所述煤斗的右侧壁之间形成二次落煤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结构由尖顶部、前拱部构成;所述尖顶部的纵截面大致呈“倒V”型,包括:由钢板焊接而成的外壳、填充在外壳内的保温材料;所述前拱部位于尖顶部下方,用于对一次给煤进行辐射引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给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拱部距离炉排的高度h满足:500mm≤h≤600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煤系统还包括:煤闸板;所述煤闸板设置在一次给煤通道的底部,用于调节一次给煤量。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给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煤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纲张培亭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华氏海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