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一次性种肥同播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27720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30 16: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玉米一次性种肥同播机械,包括前机架、后机架、行走轮、肥箱、排肥开沟器、种箱和播种开沟器;行走轮转动连接在前机架的底部;肥箱为两个,设置在前机架上;后机架为四个,设置在前机架的后方,在每一个后机架上设置一个种箱;排肥开沟器固定在前机架上,在肥箱的底部连接排肥器,排肥器的底部通过排肥管连接排肥开沟器;在种箱的底部连接排种器;播种开沟器固定连接在后机架上且位于排种器的下方;每一后机架通过第一连杆与前机架连接;在前机架上转动连接有套筒,后机架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一端,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穿过套筒,在第二连杆上设置有弹簧挡板,在第二连杆上套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套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弹簧挡板固定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玉米一次性种肥同播机械
本技术涉及一种农用机械,特别涉及一种玉米一次性种肥同播机械。
技术介绍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水平及稳产性能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控释肥料可以在作物生育期间缓慢地释放养分,其养分释放时间和释放量与作物的需肥规律相吻合,最大限度地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由于控释肥料的缓释特性,能够实现作物生育期内一次施肥,减少劳动力投入,是当前肥料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成为世界上肥料的生产与施用紧密结合的前沿技术。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正向优质、轻简、高效的生产机制转换。目前,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及产品(控释玉米专用肥)已在玉米产区得到推广应用。由于在坡地、山区、半山区等地区由于地块较小、地况复杂等原因,农户普遍采用的小型播种机带底施复合肥或复混肥量较少(20-30kg/亩),需拔节-喇叭口期人工追施20-25公斤尿素,不仅造成肥料浪费严重,且大量增加人工成本。不能做到一次性种肥同播。现通过对现有小型播种机的排肥器改进,可使小型播种机一次施入肥料量提高到50-60kg/亩,再与适合春玉米一次施肥的包膜控释专用肥配合,才能做到整个生育期一次性种肥同播,不再追肥,减少人工投入成本。然而,随着一次施肥量的加大,原有种、肥隔离距离(5厘米左右)过小,易造成烧种、烧苗。此外,现有的小型玉米播种机在坡地、山区、半山区等地区作业时,颠簸严重,既影响播种、播肥效果,也造成机械本身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玉米一次性种肥同播机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玉米一次性种肥同播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机架、后机架、行走轮、肥箱、排肥开沟器、种箱和播种开沟器;所述行走轮转动连接在所述前机架的底部;所述肥箱为两个,并排设置在所述前机架上;所述后机架为四个,并排设置在所述前机架的后方,在每一个所述后机架上设置一个所述种箱;所述排肥开沟器固定连接在所述前机架上,在所述肥箱的底部连接排肥器,所述排肥器的底部通过排肥管连接所述排肥开沟器的排肥槽;在所述种箱的底部连接排种器;所述播种开沟器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机架上且位于所述排种器的下方;每一所述后机架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前机架连接;在所述前机架上转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后机架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套筒,在所述第二连杆上设置有弹簧挡板,在所述第二连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弹簧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排肥开沟器的中轴线与所述播种开沟器的中轴线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10~12厘米。在所述前机架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与拖拉机进行连接的连接架。在每一后机架的底部均转动连接一个镇压轮。所述排肥开沟器为四个,每一所述肥箱与两个所述排肥开沟器对应;所述肥箱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出口,在所述肥箱的底部中心设置有隆起部,在所述隆起部的导向作用下,肥料向所述肥箱的出口处聚集。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的后机架和前机架通过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套筒、弹簧等连接,使得前机架与后机架之间均有一定的可浮动性,因此适应不同的地表,以保证播深一致;同时,弹簧的设置使得后机架与前机架形成减震缓冲结构,大大减轻作业过程后机架的颠簸,延长机体使用寿命。2、本技术排肥开沟器的中轴线与播种开沟器的中轴线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10~12厘米,以保证在加大了播肥量后也不会引起烧种、烧苗的问题。3、本技术在肥箱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出口,在肥箱的底部中心设置有隆起部,在隆起部的导向作用下,肥料向肥箱4的出口处聚集,有利于肥料进入到排肥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连杆、套筒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肥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前机架1、后机架2、行走轮3、肥箱4、排肥开沟器5、种箱6和播种开沟器7。行走轮3转动连接在前机架1的底部。肥箱4为两个,并排设置在前机架1上。后机架2为四个,并排设置在前机架1的后方,在每一个后机架2上设置一个种箱6。排肥开沟器5固定连接在前机架1上,在肥箱4的底部连接排肥器8,排肥器8的底部通过排肥管9连接排肥开沟器5的排肥槽。在种箱6的底部连接排种器10。播种开沟器7固定连接在后机架2上且位于排种器10的下方。每一后机架2通过第一连杆11与前机架1连。在前机架1上转动连接有套筒12,后机架2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3的一端,第二连杆13的另一端穿过套筒12,在第二连杆13上设置有弹簧挡板14,在第二连杆13上套设有弹簧15,弹簧15的一端与套筒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弹簧挡板14固定连接。本技术由于前机架1和后机架2通过第一连杆11以及第二连杆13、套筒12、弹簧15等连接,使得前机架1与后机架2之间均有一定的可浮动性,因此适应不同的地表,保证播深一致。同时,弹簧15的设置使得后机架2与前机架1形成减震结构,克服后机架2与前机架1采用连杆机构连接所导致的易颠簸的问题。上述实施例中,排肥开沟器5的中轴线与播种开沟器7的中轴线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10~12厘米,以保证在加大了播肥量后也不会引起烧种、烧苗的问题。上述实施例中,在前机架1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与拖拉机进行连接的连接架16,使得本技术可以与农用拖拉机进行组装。上述实施例中,在每一后机架2的底部均转动连接一个镇压轮17。上述实施例中,排肥开沟器5为四个,每一肥箱4与两个排肥开沟器5对应。肥箱4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出口,在肥箱4的底部中心设置有隆起部18,在隆起部18的导向作用下,肥料向肥箱4的出口处聚集,有利于肥料进入到排肥器8。上述实施例中,排肥开沟器5、播种开沟器7、排肥器8、排种器10均可选用市场上的成熟产品。本技术仅以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技术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玉米一次性种肥同播机械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玉米一次性种肥同播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机架、后机架、行走轮、肥箱、排肥开沟器、种箱和播种开沟器;所述行走轮转动连接在所述前机架的底部;所述肥箱为两个,并排设置在所述前机架上;所述后机架为四个,并排设置在所述前机架的后方,在每一个所述后机架上设置一个所述种箱;所述排肥开沟器固定连接在所述前机架上,在所述肥箱的底部连接排肥器,所述排肥器的底部通过排肥管连接所述排肥开沟器的排肥槽;在所述种箱的底部连接排种器;所述播种开沟器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机架上且位于所述排种器的下方;每一所述后机架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前机架连接;在所述前机架上转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后机架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套筒,在所述第二连杆上设置有弹簧挡板,在所述第二连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弹簧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排肥开沟器的中轴线与所述播种开沟器的中轴线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为10~12厘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玉米一次性种肥同播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机架、后机架、行走轮、肥箱、排肥开沟器、种箱和播种开沟器;所述行走轮转动连接在所述前机架的底部;所述肥箱为两个,并排设置在所述前机架上;所述后机架为四个,并排设置在所述前机架的后方,在每一个所述后机架上设置一个所述种箱;所述排肥开沟器固定连接在所述前机架上,在所述肥箱的底部连接排肥器,所述排肥器的底部通过排肥管连接所述排肥开沟器的排肥槽;在所述种箱的底部连接排种器;所述播种开沟器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机架上且位于所述排种器的下方;每一所述后机架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前机架连接;在所述前机架上转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后机架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套筒,在所述第二连杆上设置有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衣文平肖强曹兵倪小会徐新朋李丽霞郭自军佘小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