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地下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1642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8 14:01
一种新型地下建筑,包括有建筑主体,于其外侧面设置有外侧防护板,外侧防护板均匀布置于建筑主体的外侧面上并具有间隙;于外侧防护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由防水防腐环氧涂料制成的外侧防水层;于建筑主体的内侧面设置有与内侧防护板,内侧防护板均布于建筑主体的内侧面上并具有间隙;于内侧防护板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由防水防腐环氧涂料制成的内侧防水层;于外侧防水层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防水卷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外侧防护板以及内侧防护板、防水防腐环氧涂料防水层,并在外侧防水层的外侧面再设置防水卷材,可以对建筑主体起到三道防水的效果。这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多道防水结构,其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的防水性能。

New underground building

A new type of underground buildings, including the main building, on the outer side is provided with a lateral protective plate, lateral protective plate evenly arranged outside the side in the main building and has a gap; lateral to lateral protective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side is made of waterproof and anticorrosive epoxy coating waterproof layer; the inner side of the main body of a building in the set with the inner side of the guard plate, medial side protection plate and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the main building on the medial surface and having a clearance; on the inside of the protection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waterproof layer is made of waterproof and anticorrosive epoxy coating; the outer side to the outside of the waterproof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waterproof sheet. The utility model is provided with lateral protective plate and the inner door plate, waterproof and anticorrosive epoxy coating waterproof layer, and the outer side of the waterproof layer on the outside and then set the waterproof material, to the three waterproof effect on building up. In this way,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a multi-channel waterproof structure, which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waterproof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地下建筑
本技术涉及建筑防水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地下建筑。
技术介绍
地下建筑,例如防空洞、地下停车场或者是地下通道等,在建筑主体构建好以后都需要对其外侧表面以及内部结构表面进行防水处理,从而提高建筑的防水性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传统的地下建筑防水构造是在建筑主体构建好以后在其表面铺设防水卷材,例如防水沥青卷材,防水卷材是通过有机胶层贴到建筑主体表面的,这样如果胶层发生老化,非常容易造成防水卷材的开裂或者是脱落,从而导致地下建筑防水失效。一旦地下建筑出现漏水,其后期的检测、修补都十分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地下建筑铺设传统防水卷材而存在的容易出现防水失效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地下建筑,包括有建筑主体,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侧面设置有与其形状适配的外侧防护板,所述外侧防护板为砼结构混凝土板材,所述外侧防护板设置有多块,全部的所述外侧防护板均匀布置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侧面上,相邻的两块所述外侧防护板之间具有间隙;于所述外侧防护板的外侧面上以及所述外侧防护板之间具有的缝隙中通过喷涂工艺设置有由防水防腐环氧涂料制成的外侧防水层;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侧面设置有与其形状适配的内侧防护板,所述内侧防护板为砼结构混凝土板材,所述内侧防护板设置有多块,全部的所述内侧防护板均布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侧面上,相邻的两块所述内侧防护板之间具有间隙;于所述内侧防护板的内侧面上以及所述内侧防护板之间具有的缝隙中通过喷涂工艺设置有由防水防腐环氧涂料制成的内侧防水层;于所述外侧防水层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防水卷材。优选地,于所述外侧防水层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波纹结构。优选地,相邻的两块所述外侧防护板之间的间隙间距为2mm-5mm;相邻的两块所述内侧防护板之间的间隙间距为3mm-6mm。优选地,所述外侧防水层的厚度为3-5mm;所述内侧防水层的厚度为2-4mm。优选地,于所述防水卷材的外侧面上通过喷涂工艺设置有由防水防腐环氧涂料制成的加强防水层,所述加强防水层的厚度为3-5mm。(三)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地下建筑,在建筑主体构建好以后,首先设置了外侧防护板以及内侧防护板,通过内、外侧防护板能够对建筑主体起到加工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对建筑主体具有第一道防水的效果,之后,在内、外侧防护板的外侧面再喷涂一层防水防腐环氧涂料作为防水层,其能够对建筑主体起到第二道防水的效果,在外侧防水层的外侧面再设置防水卷材,可以对建筑主体起到第三道防水的效果。这样,本技术采用多道防水结构,其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的防水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新型地下建筑的结构简图;在图1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建筑主体1、外侧防护板2、外侧防水层3、内侧防护板4、内侧防水层5、防水卷材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新型地下建筑的结构简图。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地下建筑,包括有建筑主体1,建筑主体1在构建后以后,对其外侧面以及内部结构进行防水处理。其中,对建筑主体1的外侧面处理方法为:在建筑主体1的外侧面设置有与其形状适配的外侧防护板2,外侧防护板2为砼结构混凝土板材,外侧防护板2设置有多块,全部的外侧防护板2均匀布置于建筑主体1的外侧面上,相邻的两块外侧防护板之间具有间隙。在建筑主体1的外侧设置外侧防护板2,外侧防护板2优选采用砼结构混凝土板材,其不仅能够提高建筑主体1的结构强度,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主体1的保温性能以及防水性能。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外侧防护板2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石棉瓦(用于防水)、或者是直接再铺设一层空心砖(用于提高建筑主体1的结构强度)、再或者铺设一层具有保温效果的保温层(用于提高建筑主体1的保温效果),外侧防护板2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进行设置。在设置了外侧防护板2后,在外侧防护板2的外侧面上以及外侧防护板2之间具有的缝隙中通过喷涂工艺设置有由防水防腐环氧涂料制成的外侧防水层3。本技术采用防水防腐环氧涂料作为外侧防水层3的铺设原料,其具有如下材料性能:1、具有优异的渗透性和排水置换性,能够渗入到刹石混凝土内2-10mm的深度,无明水的潮湿基面也可以正常施工,并具备良好的渗透性和粘贴力,不起泡、不流淌,防水防腐性能优良;2、具有优异的固结性和力学性能,其强度较大,耐穿透性强;3、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耐酸碱,并且具有的抗冻融能力较强。4、固体结构无毒,不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本技术中在外侧防护板2上直接喷涂液态的防水防腐环氧涂料制成的外侧防水层3,可以保证外侧防水层3结构紧密,最大程度地减小了裂缝出现的情况。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对建筑主体1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同样的处理:于建筑主体1的内侧面设置有与其形状适配的内侧防护板4,内侧防护板4为砼结构混凝土板材,内侧防护板4设置有多块,全部的内侧防护板4均布于建筑主体1的内侧面上,相邻的两块内侧防护板4之间具有间隙;于内侧防护板4的内侧面上以及内侧防护板4之间具有的缝隙中通过喷涂工艺设置有由防水防腐环氧涂料制成的内侧防水层5。建筑主体1的内部结构请参考上述建筑主体1外侧结构,在此不进行赘述。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主体1的防水性能,本技术还在外侧防水层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防水卷材6,该防水卷材6采用传统的防水卷材6。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地下建筑,在建筑主体1构建好以后,首先设置了外侧防护板2以及内侧防护板4,通过内、外侧防护板2能够对建筑主体1起到加工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对建筑主体1具有第一道防水的效果,之后,在内、外侧防护板的外侧面再喷涂一层防水防腐环氧涂料作为防水层,其能够对建筑主体1起到第二道防水的效果,在外侧防水层3的外侧面再设置防水卷材6,可以对建筑主体1起到第三道防水的效果。这样,本技术采用多道防水结构,其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的防水性能。为了提高外侧防水层3与防水卷材6之间粘贴的粘贴力,于外侧防水层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波纹结构。外侧防水层3的外侧面采用波纹结构,在与防水卷材6连接时,其与防水卷材6之间的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新型地下建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地下建筑,包括有建筑主体(1),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侧面设置有与其形状适配的外侧防护板(2),所述外侧防护板为砼结构混凝土板材,所述外侧防护板设置有多块,全部的所述外侧防护板均匀布置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侧面上,相邻的两块所述外侧防护板之间具有间隙;于所述外侧防护板的外侧面上以及所述外侧防护板之间具有的缝隙中通过喷涂工艺设置有由防水防腐环氧涂料制成的外侧防水层(3);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侧面设置有与其形状适配的内侧防护板(4),所述内侧防护板为砼结构混凝土板材,所述内侧防护板设置有多块,全部的所述内侧防护板均布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侧面上,相邻的两块所述内侧防护板之间具有间隙;于所述内侧防护板的内侧面上以及所述内侧防护板之间具有的缝隙中通过喷涂工艺设置有由防水防腐环氧涂料制成的内侧防水层(5);于所述外侧防水层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防水卷材(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地下建筑,包括有建筑主体(1),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侧面设置有与其形状适配的外侧防护板(2),所述外侧防护板为砼结构混凝土板材,所述外侧防护板设置有多块,全部的所述外侧防护板均匀布置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外侧面上,相邻的两块所述外侧防护板之间具有间隙;于所述外侧防护板的外侧面上以及所述外侧防护板之间具有的缝隙中通过喷涂工艺设置有由防水防腐环氧涂料制成的外侧防水层(3);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侧面设置有与其形状适配的内侧防护板(4),所述内侧防护板为砼结构混凝土板材,所述内侧防护板设置有多块,全部的所述内侧防护板均布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内侧面上,相邻的两块所述内侧防护板之间具有间隙;于所述内侧防护板的内侧面上以及所述内侧防护板之间具有的缝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肃张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泰祥建筑防水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