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景领专利>正文

救护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98775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4 2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救护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包括床板以及支撑床板的框架,所述框架下部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床板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机构底部设置有升降轮,所述床板侧边分别设置有一号门、二号门及三号门,所述一号门至三号门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救护的医疗器械,所述框架前端底部两侧设置有前部地面行走轮,所述框架底部靠近中部的位置两侧设置有支撑轮,所述框架底部靠近后部的位置两侧设置有后部支撑腿,所述后部支撑腿底部设置有后部支撑腿轮,所述后部支撑腿具有预设的长度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折叠,以调整后部支撑腿轮的高度,所述框架底部后端设置有后部地面行走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救护床,移动便捷,缩短抢救时间,节省人力物力;提高病患运送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Ambulance be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dical bed, comprising a bed body, the bed comprises a bed plate and a frame supporting a bed, the lower part of the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lifting mechanism, the lifting mechanism can drive the bed plate moves up and down at the bottom of the lifting mechanism is provided with a lifting wheel, wherein the bed side plate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there is a gate, gate two and gate three, the gate to gate three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medical equipment for rescue, the front end of the bottom frame are arranged at both sides of the front wheel ground, the bottom of the frame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central location close to the supporting wheel, on both sides of the bottom position the frame is arranged near the rear of the rear legs, the rear supporting legs are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rear wheel support legs, the rear supporting legs with preset length and can be folded relative to the frame, in order to adjust the rear support The rear end of the bottom of the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rear ground running wheel. The ambulance bed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movement, short rescue time, saving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patient transpor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救护床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救护床。
技术介绍
在现代医疗治疗过程中时常会进行转院治疗,一般是通过救护车来进行的,而救护车内配备的担架车和病房提供的四轮平车原理相似只能提供推运,这就造成了在转院过程中,对病人的救护往往不够到位,加重病人的病情情况。当真正遇到危重患者需要进行院内移动时,现有的四轮平车,功能简单,且配备不全,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再如,当地医疗水平一般,有高危病人需转科治疗或进行必要检查时,由于多数医疗器械不能携带且不易移动使用(如病房内的中心供氧,多数设备需要持续220v供电,在此情况下进行危重病人的转运或移动时便有可能加剧病人病情恶化,带来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缺陷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救护设备完备,且行动方便,同时具有自动上车功能的的救护床。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救护床,包括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床板以及支撑床板的框架,所述框架下部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床板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机构底部设置有升降轮,所述床板的床头端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一号门,所述床板一侧侧边靠近头部位置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二号门,位于二号门一侧靠近腿部的位置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三号门,所述一号门、二号门及三号门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救护的医疗器械,其中电子类医疗器械连接设置于床体内的电源以为其供电,所述框架前端底部两侧设置有前部地面行走轮,所述框架底部靠近中部的位置两侧设置有支撑轮,所述框架底部靠近后部的位置两侧设置有后部支撑腿,所述后部支撑腿底部设置有后部支撑腿轮,所述后部支撑腿具有预设的长度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折叠,以调整后部支撑腿轮的高度,所述框架底部后端设置有后部地面行走轮,所述框架前端底部两侧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设置有移动臂,所述前部地面行走轮设置于所述移动臂上,所述移动臂连接第一动力部以驱动所述移动臂向前移动,以使前部地面行走轮能够向前伸出框架前端底部预设的长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后部折叠腿包括后部支撑臂及后部拉伸臂,所述后部支撑臂通过转轴与框架连接,所述后部拉伸臂一端通过转轴与框架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后部支撑臂,所述后部拉伸臂中部设置有活动节,所述移动臂一侧设置有拨叉,所述拨叉通过拉线连接后部拉伸臂,在上车情况下,前部地面行走轮在车内向后回缩时,移动臂触碰拨叉,拨叉通过拉线拉动后部拉伸臂,以使后部支撑臂折叠。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二号门与三号门之间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用于救护的医疗器械,所述一号门上设置有心电监护仪和电动吸痰器组合,所述二号门上设置有急救呼吸机、双终端普通吸氧设备,所述三号门具有存放室、电源插座及可伸缩式输液架,所述存放室用于抢救药品的存放,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微量注射泵、电压电量显示表,所述框架内设置有空挡用于放置氧气瓶以连接吸氧设备。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床体床头设置有推手,所述床尾设置有拉手,所述二号门与三号门相对一侧的床板侧边设置有可以移动的人体护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框架底部靠近前部的两侧设置有前部支撑腿,所述前部支撑腿底部设置有前部支撑腿轮,所述前部支撑腿具有预设的长度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折叠,以调整前部支撑腿轮的高度,所述前部折叠腿包括前部支撑臂及前部拉伸臂,所述前部支撑臂通过转轴与框架连接,所述前部拉伸臂一端通过转轴与框架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前部支撑臂,所述前部拉伸臂中部设置有活动节,靠近床尾位置设置有助力机构,所述助力机构通过拉线控制前部拉伸臂折叠,以驱动前部支撑腿折叠。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床板包括上身位、臀部位与腿部位,所述上身位与腿部分别连接第二动力部以驱动所述上身位与腿部位能够倾斜预设的角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框架相对于后部支撑腿一侧设置有吸盘,所述吸盘能够使所述后部支撑腿折叠时,固定所述后部支撑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框架相对于前部支撑腿一侧设置有吸盘,所述吸盘能够使所述前部支撑腿折叠时,固定所述前部支撑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二号门与固定部靠近床板位置设置有凹陷,以使二号门关上时,人体躺在床板上时,手臂具有放置空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先,所述床内电源连接逆变器,当救护床在汽车上工作时,所述汽车上的12v输入插口能够连接床内固定电源以为其供电。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救护床,移动便捷,缩短抢救时间,节省人力物力,能够有效提高病患运送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其医疗器械药品分布合理化,给抢救危重病患者带来省时省力高效的抢救;同时,气电分离式设计,独立供氧系统在脱离中心供氧的情况下仍可大量提供氧气使用最高可连续使用36小时;电路独立设计,12v逆变为220v电源,在脱离病房固定电源的情况下高、低电压可持续使用3小时以上,其在上车后可利用点烟器转接12v电源可为抢救床所有医疗设备提供连续供电进行持续工作,为运送危重病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高效的抢救及治疗;再有,当患者需要转院运输时,如遇到120资源紧缺时,此床只需找到合适的车型便可轻松实现救护车的功能。即便在现在城市拥的情况下也不受任何影响。本抢救床具有自动上车功能,此功能大大提高了抢救危重病患的有效时间和便捷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救护床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救护床升降机构升起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图2的侧视图;图5是图2的A-A向视图;图6是图2的B-B向视图;图7是一号门、二号门与固定部打开状态示意图;图8是一号门、二号门、三号门打开状态示意图;图9是图7的侧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救护床床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救护床,包括床体1,所述床体包括床板1.1、支撑床板的框架1.2及设置于框架内的电源10,所述床体床头部设置有推手扶手1.4,所述床尾设置有拉手1.9,所述框架内设置有空挡1.2.1用于放置氧气瓶1.2.2,所述框架下部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床板1.1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机构底部设置有升降轮14.1,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架14,所述升降架连接升降缸13。所述床板包括上身位1.3、臀部位1.7与腿部位1.6、1.8,所述上身位1.3、臀部位1.7与腿部位1.6、1.8之间活动连接,所述上身位与腿部位分别通过转轴连接框架1.2,所述上身位与腿部位分别连接第二动力部以驱动所述上身位与腿部位能够倾斜预设的角度,所述第二动力部为与上身位连接的上身升降缸12,及与腿部位连接腿部升降缸17。所述床板的床头端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一号门2,所述床板靠近一号门2位置设置有头部护垫26,所述床板一侧侧边靠近头部位置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二号门3,位于二号门一侧靠近腿部的位置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三号门5,所述一号门、二号门及三号门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救护的医疗器械,所述医疗器械连接电源以为其供电,所述医疗器械与电源之间设置有高压电源箱8用于归置电线及漏电保护器。逆变器27也设置于高压电源箱8内最高处,以防止患者大出血、呕吐、尿液、生理盐水外漏等,给患者带来危险,所述床内电源连接逆变器,当救护床在汽车上工作时,所述汽车上的12v输入插口能够连接床内固定电源以为其供电。当在病房内工作时,220V电源直接与救护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救护床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救护床,包括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床板以及支撑床板的框架,所述框架下部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床板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机构底部设置有升降轮,所述床板的床头端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一号门,所述床板一侧侧边靠近头部位置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二号门,位于二号门一侧靠近腿部的位置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三号门,所述一号门、二号门及三号门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救护的医疗器械,其中电子类医疗器械连接设置于床体内的电源以为其供电,所述框架前端底部两侧设置有前部地面行走轮,所述框架底部靠近中部的位置两侧设置有支撑轮,所述框架底部靠近后部的位置两侧设置有后部支撑腿,所述后部支撑腿底部设置有后部支撑腿轮,所述后部支撑腿具有预设的长度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折叠,以调整后部支撑腿轮的高度,所述框架底部后端设置有后部地面行走轮,所述框架前端底部两侧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设置有移动臂,所述前部地面行走轮设置于所述移动臂上,所述移动臂连接第一动力部以驱动所述移动臂向前移动,以使前部地面行走轮能够向前伸出框架前端底部预设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救护床,包括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床板以及支撑床板的框架,所述框架下部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床板上下移动,所述升降机构底部设置有升降轮,所述床板的床头端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一号门,所述床板一侧侧边靠近头部位置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二号门,位于二号门一侧靠近腿部的位置设置有可以开合的三号门,所述一号门、二号门及三号门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救护的医疗器械,其中电子类医疗器械连接设置于床体内的电源以为其供电,所述框架前端底部两侧设置有前部地面行走轮,所述框架底部靠近中部的位置两侧设置有支撑轮,所述框架底部靠近后部的位置两侧设置有后部支撑腿,所述后部支撑腿底部设置有后部支撑腿轮,所述后部支撑腿具有预设的长度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折叠,以调整后部支撑腿轮的高度,所述框架底部后端设置有后部地面行走轮,所述框架前端底部两侧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设置有移动臂,所述前部地面行走轮设置于所述移动臂上,所述移动臂连接第一动力部以驱动所述移动臂向前移动,以使前部地面行走轮能够向前伸出框架前端底部预设的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折叠腿包括后部支撑臂及后部拉伸臂,所述后部支撑臂通过转轴与框架连接,所述后部拉伸臂一端通过转轴与框架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连接后部支撑臂,所述后部拉伸臂中部设置有活动节,所述移动臂一侧设置有拨叉,所述拨叉通过拉线连接后部拉伸臂,在上车情况下,前部地面行走轮向后回缩时,移动臂触碰拨叉,拨叉通过拉线拉动后部拉伸臂,以使后部支撑臂折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门与三号门之间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用于救护的医疗器械,所述一号门上设置有心电监护仪和电动吸痰器组合,所述二号门上设置有急救呼吸机、双终端普通吸氧设备,所述三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景领
申请(专利权)人:李景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