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以及纺车式渔线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61937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1 14:59
纺车式渔线轮中,在提高转子(3)的外观性的同时,降低集中在转子(3)上的应力。本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3),能够以卷线筒轴(15)为中心旋转。优选本转子(3)具有筒状部(29)、壁部(50)。筒状部(29)被离开所述卷线筒轴(15)规定的间隔配置。壁部(50)具有径向外侧部(51)和径向内侧部(52)。径向外侧部(51)与筒状部(29)的内周部形成一体。径向内侧部(52)从径向外侧部(51)开始朝向卷线筒轴(15)延伸。在此,径向外侧部(51)构成为比径向内侧部(52)的至少一部分薄。

The rotor spinning reel and spinning reel

Spinning reel, improve the appearance of the rotor (3) at the same time,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in the rotor (3) stress on. The spinning reel rotor (3), to the spool shaft (15) as the center of rotation. Excellent Anthology (3) has a cylindrical rotor part (29) and wall (50). The cylindrical portion (29) is spaced apart from the reel barrel shaft (15). The wall portion (50) has a radially outer portion (51) and a radially inboard portion (52). The radial lateral portion (51) is integrally formed with the inner circumferential portion of the cylindrical portion (29). The radially inner side portion (52) extends from the radially lateral portion (51) toward the spool (15) of the spool. Here, the radially lateral portion (51) forms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thinner portion than the radially inboard portion (5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以及纺车式渔线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以卷线筒轴为中心旋转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到纺车式渔线轮,尤其是具有所述转子的纺车式渔线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能够以卷线筒轴为中心旋转。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具有筒状部、一对转子臂、板状部。筒状部以与卷线筒轴间具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一对转子臂各自的一端一体形成于筒状部的外周部。其中一个转子臂的顶端部上设置有引导渔线的线辊。板状部是从径向外侧部向卷线筒轴延伸的部分。板状部以一定的厚度一体形成于筒状部的内周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202006号在现有技术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中,渔线的张力通过线辊传递至转子臂。于是,与此张力对抗的应力通过转子臂传递至筒状部。因此,随着所述应力的增大,筒状部会有变形的危险。至今为止,为了抑制该筒状部的变形进行了各种尝试。筒状部的刚性受板状部的刚性影响。例如,增加板状部的厚度、提高板状部的刚性可以抑制筒状部的变形。在这种情况下,板状部的厚度越大,在板状部的外周部与筒状部的内周部结合的部分,在筒状部的外周部上会有产生缩痕的危险。另外,在产生缩痕的情况下,在筒状部和板状部结合的部分会形成凹部。因此,在该凹部有产生应力集中的危险。并且也会增加转子的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所述问题,做出了本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在提高转子的外观性的同时,降低转子上的应力集中。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实现转子的轻量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能够以卷线筒轴为中心旋转。优选本转子具有筒状部、板状部。筒状部被以与卷线筒轴间具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板状部具有径向外侧部和径向内侧部。径向外侧部一体形成于筒状部的内周部。径向内侧部从径向外侧部开始朝向卷线筒轴延伸。在此,径向外侧部构成为比径向内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薄。优选本转子中,板状部的径向外侧部构成为比板状部的径向内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薄。由此,可以防止板状部的径向外侧部在接续筒状部的内周部的地方的缩痕。另外,由于防止了缩痕,因此可以防止板状部的径向外侧部在接续筒状部的内周部的部分的应力集中。即,可以在提高转子的外观性的同时,降低集中在转子上的应力。另外,还可以实现转子的轻量化。此外,在本转子中,板状部的径向外侧部构成为比板状部的径向内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薄。换言之,板状部的径向内侧部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比板状部的径向外侧部厚。由此,可以在确保板状部的径向内侧部的刚性,即转子的刚性的同时,还取得上面所述效果。(2)优选,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中,径向内侧部以朝向径向其厚度变薄的方式倾斜。由此,可以将板状部上的径向内侧部和径向外侧部平滑地接续起来。即,在确保板状部的刚性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板状部上的形状变化所对应的应力集中。(3)优选,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中,径向外侧部包括第1环状板部。径向内侧部包括第2环状板部以及突出部。第2环状板部一体形成于第1环状板部的内周部。突出部从第2环状板部开始沿轴向突出。这样的结构也会取得与上面所述同样的效果。(4)优选,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3中,突出部形成为圆台状。由此可以将径向内侧部和径向外侧部平滑地连接起来。即,在确保板状部的刚性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板状部上的形状变化所对应的应力集中。(5)优选,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中,板状部还具有突筋部。突筋部构成为由径向内侧部开始朝向径向外侧部延伸。由此,在抑制板状部的重量增加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板状部的刚性。(6)优选,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中,在筒状部的外周部上还设置有臂部。突筋部,被设置于径向内侧部以及径向外侧部,位于卷线筒轴和臂部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卷线筒轴和臂部之间的径向内侧部以及径向外侧部,即通过筒状部从臂部传递至板状部的应力变大的区域上,设置有突筋部,因此可以有效提高板状部的刚性。(7)优选,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中,突筋部构成为不与筒状部接触。例如,在这种情况下,在突筋部的外周部和筒状部的内周部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不会产生缩痕,可以有效提高板状部的刚性。(8)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具有卷线筒轴和能够以卷线筒轴为中心旋转的所述转子。采用这种结构,纺车式渔线轮即可取得与上面所述同样的效果。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可以在提高转子的外观性的同时,降低集中在转子上的应力。另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实现转子的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表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的侧视图。图2表示的是所述纺车式渔线轮的侧视剖视图。图3表示的是所述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的放大剖视图。图4表示的是所述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筒状部)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5表示的是从后方所观察到的所述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筒状部)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手柄;3:转子;15:卷线筒轴;29:筒状部;30:转子臂;50:壁部;51:径向外侧部;52:径向内侧部;51a:第1圆环板部;52a:第2圆环板部;52b:圆台部;53:突筋部;54:第1突筋部;55:第2突筋部。具体实施方式图1以及图2表示的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车式渔线轮。以下,将卷线筒轴15的延伸方向记为“轴向”。“轴向”还包含沿着卷线筒轴15的方向。此外,在轴向上,将渔线的放线方向记为“前方(前)”,将与“前方(前)”相反的方向记为“后方(后)”。另外,将离开卷线筒轴15的方向记为“径向”。在此,在渔线轮主体2安装于钓竿(未图示)的状态下,在“径向”上,从卷线筒轴15朝向钓竿的方向被记为“上方(上)”,在径向上离开钓竿的方向被记为“下方(下)”。此外,在图1中,“前方(前)”对应图纸的左侧,“后方(后)”对应图纸的右侧。另外,在图1中,“上方(上)”对应图纸的上方,“下方(下)”对应图纸的下方。并且,卷线筒轴15的轴心X(参考图3),与转子3的旋转中心以及小齿轮12的旋转中心同心,各部件的轴心X的周边部分被记为“中心部”。如图1所示,纺车式渔线轮具有手柄1、渔线轮主体2、卷线筒4与转子3。手柄1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渔线轮主体2。手柄1可以安装于渔线轮主体2左右的任意一侧。如图2所示,渔线轮主体2具有轮体2a、盖部件2b(参考图1)、主体护罩2d。轮体2a例如是由镁合金或铝合金等轻合金所制。在轮体2a的上部一体形成有钓竿安装座2c。轮体2a的前部配置于转子3的后部内侧。轮体2a上安装有卷线筒轴15,卷线筒轴15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轮体2a具有内部空间。在轮体2a的内部空间里,设置有后述的转子驱动机构5、均匀绕线机构6、防止反转机构8。盖部件2b例如是由镁合金或铝合金等轻合金所制。盖部件2b安装在轮体2a上以盖住轮体2a的内部空间,并且盖部件2b能够从轮体2a装卸下来。具体而言,盖部件2b在被转子3所遮隐的前侧由固定螺栓(未图示)固定于轮体2a。另外,如图1所示,盖部件2b在转子3的后侧由固定螺栓90固定于轮体2a。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主体护罩2d覆盖轮体2a以及盖部件2b的后部。如图2所示,主体护罩2d被从轮体2a内侧穿入的固定螺栓91固定于轮体2a。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以及纺车式渔线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能够以卷线筒轴为中心旋转,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部和板状部,其中,筒状部以与所述卷线筒轴间具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板状部具有:径向外侧部,其一体形成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部;径向内侧部,其从所述径向外侧部开始朝向所述卷线筒轴延伸,并且,所述径向外侧部构成为比所述径向内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薄。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14 JP 2015-2432001.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能够以卷线筒轴为中心旋转,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部和板状部,其中,筒状部以与所述卷线筒轴间具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板状部具有:径向外侧部,其一体形成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部;径向内侧部,其从所述径向外侧部开始朝向所述卷线筒轴延伸,并且,所述径向外侧部构成为比所述径向内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内侧部以朝向径向其厚度变薄的方式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外侧部包括第1环状板部,所述径向内侧部包括:第2环状板部,其一体形成于所述第1环状板部的内周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袋哲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