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40219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6 0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该方法就实体行为的结果判定和提高计算效率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在传统的可信计算平台上扩展出数据校检区,并在数据校检区的基础上引入随机数发生器,用于随机模拟流通于实体内的在任意动态时刻产生的数据。紧接着,结合一系列判定规则,去检测和判明当前的执行实体的可信度,从确定实体是否能以预期的方式达到预期的目标。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提高度量的效率,重视客户端应用的主动测量,减少请求/响应机制下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在数据安全性校检区的引入和判定方面,亦是对EL表结果判定简单化这一缺点的改进。本发明专利技术基本上摆脱了静态可信度量模型作为底层支撑,因而也不会存在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消耗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信计算领域中对动态可信度量,具体涉及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解决计算机中高层应用存在的可信度和安全性度量的问题,许多学者已经提出了不少出色且符合可信计算标准的动态可信度量模型,并从一个或者多个角度检测和度量应用层上各类实体内的数据和行为的安全性,进而判断该实体是否可信。然而,部分模型的研究思路存在角度过于片面,计算结果集合{trust,suspicious,malicious}的判定条件不明确,计算方式过于复杂而导致时间性能降低等问题。当前的可信计算领域中对动态可信度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并且衍生出了不少第三方基本技术虽有差异但可信计算理论一致的优秀的动态可信度量模型。例如,一种经典的基于客户端/服务器的动态可信度量模型中,客户端发送一项服务请求给服务器端,而服务器在接收到这项请求后返回一个随机数值给客户端,当客户端获取到服务器端的响应之后,从TPM的PCR寄存器中提取出系统和应用的完整性度量值,采用shal摘要算法与随机数值一并签名返回给服务器端,最后,服务器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完整性度量值做出检测,从而判断出应用的可信程度。另有一种动态可信度量模型,它封装了比较常见的不安全的实体行为,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功能列表EL,这个列表就是作为处理多数不安全行为的方针和依据。此外,还有一种非常依赖于硬件支持的动态可信度量模型,它从可信计算平台的可信根开始,自顶向下广度优先遍历整棵结点树,对每一个结点做一一检测,通过这种硬件层的检测方法来支撑起上层应用的动态可信度量。当然,还有其它许多出色的动态可信度量模型,实际上,多数度量模型离不开PCR寄存器对动态可信度量的完整性度量值进行存储,完整性数据的存储包括完整性度量值本身的存储和哈希链接表的存储,前者被保存在磁盘上,后者则保留在PCR寄存器中,作为指向完整性度量值的指针或者索引,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降低内存的消耗,因为完整性度量值并不直接入驻内存。除此之外,匹配在动态可信度量模型也用得非常多,例如,完整性度量值和完整性标准摘要值的比较,当前实体行为和EL表中记录的实体行为的配对,比较的结果同样也是作为判定可信程度的依据。以上各种方法的缺点分别在于:就基于客户端/服务器的动态可信度量模型来讲,它的侧重点还是偏向于服务器对客户端的安全性检测,也就是这种模型中,客户端并没有携带任何动态可信度量的方法,它过分强调了降低甚至减少客户端对服务器的攻击,但却忽视了如何让源头(客户端)直接识别并消除不可信的行为,这样做的坏处是客户端越来越劣质,而服务器的品质却越来越高,而且每一次请求/响应所带来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消耗是明显大于客户端自身去对自己的行为做检测所带来的消耗的,显然,这种做法在当下并不可取。再者,通过指针来操纵动态可信度量值,其危险性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基于EL表的检测方式,在当今的动态可信度量模型中通常是一个必要的模块,它的处理方式非常简单,也容易应用,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如果缺乏必要的方式来更新表内的行为,那么EL表将无法识别最新甚至复杂程度更高的不安全实体行为,那么最终的结果是这种动态可信度量的方式也会被淘汰。此外,EL表的判定仅有可信和恶意的判定,缺乏对某些更特殊的情况的判定,这种角度来看,它对计算结果的判定也是不完善的。而比较依赖于可信根的度量方式实际上是从静态可信度量模型演化而来的,它作为动态可信度量模型的基础模块,和硬件配合非常良好,计算效率也非常高。然而,依据Dempster-Shafer原理中的信任衰减原则和信任聚合原则,这种广度优先遍历的搜索方式会导致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损耗,那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大打折扣,单独依赖这种检测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就客户端应用本身进行检测,避开请求/响应带来的性能消耗,同时,在传统的可信计算平台和EL表等的支撑下,以扩展出来的数据安全性校检区的作为补充,以随机数发生器作为模拟的平台,以概率计算理论作为可信计算的工具,通过将数据清晰的划分为可信,可疑和恶意三种状态,并结合给出的一系列判定规则,将数据的安全性判定作为一个必要的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判明实体的可信程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可信计算平台上扩展出的数据校检模块即数据校检区,并在数据校检区的基础上引入随机数发生器RAND(),用于随机模拟流通于实体内的在任意动态时刻产生的数据,产生的数据包括可信的、恶意的和可疑的;紧接着,结合一系列判定规则,去检测和判明当前的执行实体的可信度,从确定实体是否能以预期的方式达到预期的目标;所述一系列判定规则包括微观实体行为序列理论,数据安全映射规则,基于概率计算的动态可信度量规则和判定结果改变规则中的一种以上。进一步地,数据校检区包括安全数据通过区、不安全数据校验区、可疑数据校验区和恶意数据校验区;将数据校检区补充到传统的可信计算平台上,得到了扩展后的可信计算平台。进一步地,所述随机数发生器RAND()用于模拟产生在应用程序内流通的数据,随机数发生器的两个重要性质:(1)、当RAND()不用于模拟实体内流通数据时,其本身产生的数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2)、当RAND()用于模拟实体内流通的数据时,RAND()产生的数据将具有了类别之分,即模拟了流通在实体内的安全数据、可疑数据和恶意数据。进一步地,所述随机数模拟是让随机数发生器RAND()与一个给定的应用程序关联起来,成为应用程序内的数据流通者,并在每时每刻产生实体内流通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因为关联而有了安全、可疑和恶意的分类,进而实现了数据模拟。进一步地,借助扩展可信计算平台上的数据校检模块,动态度量当前实体的数据的安全性,进而判定实体的可信程度,将随机数发生器的种子设为当前时间,以体现实体不可信的发生时随机变化的,这时的随机数发生器可以表示为RAND(Seed(Current))。进一步地,所述数据校检模块中,将数据划分为可疑数据和非可疑数据这两类,非可疑数据包括安全数据和恶意数据两类,对于可疑数据,用a[modify(a)]表示可疑数据,表示a可能发生意外改写,用表示非可疑数据,表示a没有被改写的可能,这样数据便做好了初步的分类;假设数据的安全性范围是Safety=[s1,s2]。此后,数据分类就可以细化了,进而得到了提出扩展可信计算平台时的数据分类,显然是安全的,是恶意的,就是在前面做初次分类的时候提到的非可疑数据,则非可疑数据实现了安全与恶意的细化分类,而仍用a[modify(a)]来表示可疑数据。所述进一步地,一系列判定规则中的判定结果改变规则是:在做好了数据分类之后,引入数据安全性映射的定义和表达,数据安全性映射是以当前实体的行为序列中某一动态时刻下的子行为数据集合为定义域,以数据安全性认证集合ST={safe,suspicious,malicious}为值域的特殊映射,数据安全性集认证集合与数据的分类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则得到数据安全性映射的数学表示为:另外,数据安全性映射应当与系统的监控区域建立起关联,这种关联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妥善处理可疑数据,经过映射而被判定为可疑的数据,需要将其转移至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可信计算平台上扩展出的数据校检模块即数据校检区,并在数据校检区的基础上引入随机数发生器RAND(),用于随机模拟流通于实体内的在任意动态时刻产生的数据,产生的数据包括可信的、恶意的和可疑的;紧接着,结合一系列判定规则,去检测和判明当前的执行实体的可信度,从确定实体是否能以预期的方式达到预期的目标;所述一系列判定规则包括微观实体行为序列理论,数据安全映射规则,基于概率计算的动态可信度量规则和判定结果改变规则中的一种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可信计算平台上扩展出的数据校检模块即数据校检区,并在数据校检区的基础上引入随机数发生器RAND(),用于随机模拟流通于实体内的在任意动态时刻产生的数据,产生的数据包括可信的、恶意的和可疑的;紧接着,结合一系列判定规则,去检测和判明当前的执行实体的可信度,从确定实体是否能以预期的方式达到预期的目标;所述一系列判定规则包括微观实体行为序列理论,数据安全映射规则,基于概率计算的动态可信度量规则和判定结果改变规则中的一种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校检区包括安全数据通过区、不安全数据校验区、可疑数据校验区和恶意数据校验区;将数据校检区补充到传统的可信计算平台上,得到了扩展后的可信计算平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数发生器RAND()用于模拟产生在应用程序内流通的数据,随机数发生器的两个重要性质:(1)、当RAND()不用于模拟实体内流通数据时,其本身产生的数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2)、当RAND()用于模拟实体内流通的数据时,RAND()产生的数据将具有了类别之分,即模拟了流通在实体内的安全数据、可疑数据和恶意数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随机数模拟是让随机数发生器RAND()与一个给定的应用程序关联起来,成为应用程序内的数据流通者,并在每时每刻产生实体内流通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因为关联而有了安全、可疑和恶意的分类,进而实现了数据模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借助扩展可信计算平台上的数据校检模块,动态度量当前实体的数据的安全性,进而判定实体的可信程度,将随机数发生器的种子设为当前时间,以体现实体不可信的发生时随机变化的,这时的随机数发生器可以表示为RAND(Seed(Current))。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校检模块中,将数据划分为可疑数据和非可疑数据这两类,非可疑数据包括安全数据和恶意数据两类,对于可疑数据,用a[modify(a)]表示可疑数据,表示a可能发生意外改写,用表示非可疑数据,表示a没有被改写的可能,这样数据便做好了初步的分类;假设数据的安全性范围是Safety=[s1,s2]。此后,数据分类就可以细化了,进而得到了提出扩展可信计算平台时的数据分类,显然是安全的,是恶意的,就是在前面做初次分类的时候提到的非可疑数据,则非可疑数据实现了安全与恶意的细化分类,而仍用a[modify(a)]来表示可疑数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采用随机数机制的动态可信度量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系列判定规则中的判定结果改变规则是:在做好了数据分类之后,引入数据安全性映射的定义和表达,数据安全性映射是以当前实体的行为序列中某一动态时刻下的子行为数据集合为定义域,以数据安全性认证集合ST={safe,suspicious,malicious}为值域的特殊映射,数据安全性集认证集合与数据的分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松森张剑涛郑悦墀赵振宇余承达龚玉洁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