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震勘探中的非水平地表直接延拓束偏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37246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5 0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地震勘探中的非水平地表直接延拓束偏移方法,包括:获取非水平真地表高程和建模速度场;读入炮记录、高程和速度场文件,确定频带、初始束宽和射线采样;利用地表高程和速度场对单个束进行成像;所有束成像结果叠加得到单炮成像结果;所有单炮成像结果叠加得到数据成像结果;输出最终的非水平地表束偏移结果。该方法解决了常规方法(基准面校正+水平地表成像)在非水平地表探区对地震波场造成的道间时差和振幅畸变,能够充分应用非水平地表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更加准确地重现地下介质的真实图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震勘探中的非水平地表直接延拓束偏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勘探地震数据处理
,具体是一种适用于非水平地表区域叠前地震数据用于实现深度偏移的方法。现有技术非水平地表探区(包括山前带、黄土塬、沙漠等)成像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表起伏大,表层速度结构多变;二是地下构造复杂,断层褶皱等发育,地层产状多变,这使得该类探区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而且地震道之间的时间差变化剧烈,给地震成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非水平地表探区地震资料成像常用的方法可以描述为:首先进行基准面校正,将地震数据校正到水平基准面或者起伏较小的浮动基准面,然后应用水平地表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进行成像,这种方法会由于填充速度的误差引入新的地震道时间差影响成像的准确性。此外,国内外有相关利用逆时偏移算子进行非水平地表直接成像的叠前深度偏移研究,但是由于实际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速度准确性差、波动方程在描述非水平地表时网格剖分及边界处理困难等因素的制约,加之逆时偏移计算量巨大,使其难以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因此,发展针对非水平地表探区直接成像的实用化偏移方法至关重要。“束”是射线理论表征地震波场的一种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地震勘探中的非水平地表直接延拓束偏移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震勘探中的非水平地表直接延拓束偏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非水平真地表高程和建模速度场;读入炮记录、高程和速度场文件,确定频带、初始束宽和射线采样;利用地表高程和速度场对单个束进行成像;所有束成像结果叠加得到单炮成像结果;所有单炮成像结果叠加得到数据成像结果;输出最终的非水平地表束偏移结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震勘探中的非水平地表直接延拓束偏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非水平真地表高程和建模速度场;读入炮记录、高程和速度场文件,确定频带、初始束宽和射线采样;利用地表高程和速度场对单个束进行成像;所有束成像结果叠加得到单炮成像结果;所有单炮成像结果叠加得到数据成像结果;输出最终的非水平地表束偏移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震勘探中的非水平地表直接延拓束偏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对地震资料进行速度建模,获得非水平真地表高程及叠前深度域速度场;(2)读入实际炮集记录、非水平真地表高程以及叠前深度域速度场三个数据文件,确定成像频带范围为10Hz~50Hz,然后根据速度场的几何平均值和参考频率确定束初始宽度,最后利用频带范围和初始宽度确定束间隔以及初始射线参数间隔;(3)根据束初始宽度和束间隔划分成一系列的“束”,然后针对每个束进行如下操作:利用起伏地表高程和近地表速度对地震炮集记录按照公式(1)所示进行加窗局部倾斜叠加,分别利用运动学和动力学射线追踪计算震源和检波器位置处出射的“束”的走时信息和振幅信息,得到震源到检波点的延拓波场D(ω,x,xs)和检波点到震源的延拓波场U(ω,x,xs),然后将对应的延拓波场倾斜叠加道应用公式(2)所示的反褶积成像条件进行成像,完成一个束的偏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宁王延光王常波杨晓东关键梁鸿贤单联瑜李凌云张传强刘培体傅金荣李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