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逆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618057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伏逆变系统,其中的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集中设置于壳体内;每台独立的逆变单元具有独立的MPPT功能,使得所述光伏逆变系统具有多路MPPT控制,在山丘等复杂场景下,面对部分遮挡及朝向不一致的现象,能够实现光伏组串的最大功率发电,保证系统发电量。同时由于独立的逆变单元集中放置在壳体内,方便现场安装运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逆变系统
本技术涉及光伏逆变
,特别涉及一种光伏逆变系统。
技术介绍
当前,光伏逆变系统中的集中式逆变方案,参见图1,包括:多路直流汇流装置、一个箱式逆变器(或者逆变器房、集装箱)以及一个箱式变压器。电池板组串输出后,就近接入直流汇流装置,直流汇流装置通过走线将直流组串汇总到箱式逆变器,由箱式逆变器的输出端直接通过箱式变压器并网。但是该方案下,逆变系统的MPPT(MaximumPowerPointTracking,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数量少,在山丘等复杂场景下,面对部分遮挡及朝向不一致的现象,导致发电量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逆变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MPPT控制数量少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光伏逆变系统,包括:变压器、交流汇流装置、通讯设备、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及多路直流汇流装置;其中:所述多路直流汇流装置的输入端分别与多路光伏组串一一对应相连;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集中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多路直流汇流装置的输出端一一对应相连;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输出端均与所述交流汇流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交流汇流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变压器的低压侧相连;所述通讯设备的一端为所述光伏逆变系统的通讯端,另一端与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控制端相连。优选的,所述壳体为:包裹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箱式外壳、房或者集装箱。优选的,所述壳体为一体式平台;所述一体式平台包括:设置有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底座;或者设置有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底座,及设置于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上方的上盖。优选的,所述通讯设备包括:单元控制器及交换机;其中:所述单元控制器的一端与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控制端相连;所述单元控制器的另一端与所述交换机的一端相连;所述交换机的另一端为所述光伏逆变系统的通讯端。优选的,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均为:DC/AC变换器。优选的,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中至少一台逆变单元还包括:DC/DC变换器;所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DC/AC变换器的输入端相连。优选的,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均为:组串式逆变器。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风道及烟雾传感器。优选的,所述交流汇流装置与所述通讯设备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优选的,所述光伏逆变系统的通讯端通过光纤与电站后台相连。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光伏逆变系统,其中的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集中设置于壳体内;每台独立的逆变单元具有独立的MPPT功能,使得所述光伏逆变系统具有多路MPPT控制,在山丘等复杂场景下,面对部分遮挡及朝向不一致的现象,能够实现光伏组串的最大功率发电,保证系统发电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内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内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集中式光伏逆变系统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系统的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系统的另一结构图;图5是现有技术提供的集散式光伏逆变系统的结构图;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内部的布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逆变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MPPT控制数量少的问题。具体的,所述光伏逆变系统,参见图2,包括:变压器101、交流汇流装置102、通讯设备103、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104及多路直流汇流装置105;其中:多路直流汇流装置105的输入端分别与多路光伏组串一一对应相连;参见图3,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104集中设置于壳体100内;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104的输入端分别与多路直流汇流装置105的输出端一一对应相连;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104的输出端均与交流汇流装置102的输入端相连;交流汇流装置102的输出端与变压器101的低压侧相连;通讯设备103的一端为所述光伏逆变系统的通讯端,另一端与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104的控制端相连。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通讯设备103可以以通讯柜的形式设置于壳体100附近,交流汇流装置102也可以设置于壳体100外侧,此处不做具体限定,仅为一种示例,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具体的工作原理为:各个光伏组串的输出经过各自直流汇流装置105汇流,然后通过两根直流电(+/-)传输到壳体100内。壳体100内对外设置有直流接口,即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104各自的输入端,分别与直流汇流装置105的输出端一一对应相连;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104分别在各自的MPPT控制下进行逆变,然后通过交流汇流装置102进行汇流,输出至变压器101(比如箱式变压器)的低压侧。通讯设备103的一端为所述光伏逆变系统的通讯端,与电站后台相连。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以1MW系统为例,一个独立的逆变单元104的功率为50KW,一个独立的逆变单元104包括三个MPPT,则1MW系统具有的MPPT数量为20×3=60个MPPT,能较好的应用在山丘电站等复杂场景。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光伏逆变系统,具有多路MPPT控制,在山丘等复杂场景下,面对部分遮挡及朝向不一致的现象,能够实现各个光伏组串的最大功率发电,保证系统发电量。另外,将各个独立的逆变单元104统一放置在壳体100内部,在壳体100内部进行预装后,对外通过直流接口,与直流汇流装置105对接,不仅整体系统简单,能够实现现场快速接入;同时,壳体100内核心设备集中放置,方便统一管理运维;在具体的应用中,独立的逆变单元104重量为50Kg左右,可做到无需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快速更换。相比现有技术中另外存在的组串式逆变方案、各个独立的逆变单元分散在电站阵列中间,特别是在山丘电站,本实施例所述的光伏逆变系统,运维及时性大大提高,难度大大减小。值得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光伏逆变系统,还存在图5所示的集散式逆变方案,电池板组串输出后,就近接入DC/DC智能汇流箱,DC/DC智能汇流箱通过走线将直流组串汇总到箱式逆变器,由箱式逆变器的输出端直接通过箱式变压器并网。DC/DC智能汇流箱虽然具有MPPT功能,但是由于DC/DC智能汇流箱通过很长的传输线与后端箱式逆变器连接,而DC/DC智能汇流箱输出的高频直流电压,经过长时间传输后,传输线存在较大的对地寄生电容,导致系统存在较大的高频漏电流,进而降低了系统效率及可靠性,现场出现大量的DC/DC智能汇流箱损坏的情况。同时,DC/DC汇流箱与箱式逆变器之间没有快速协调机制,仅仅通过通讯线来协调系统的工作,系统的响应速度跟不上,容易出现故障,如交流电网低电压穿越时,DC/DC汇流箱由于通讯延时滞后动作,导致直流母线电压迅速抬升导致故障,目前很难通过低电压穿越等电网强制试验,成为限制集散式逆变器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本实施例所述的光伏逆变系统,参见图3,通讯设备103可以以通讯柜的形式设置于壳体100附近,通过通讯设备103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光伏逆变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伏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器、交流汇流装置、通讯设备、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及多路直流汇流装置;其中:所述多路直流汇流装置的输入端分别与多路光伏组串一一对应相连;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集中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多路直流汇流装置的输出端一一对应相连;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输出端均与所述交流汇流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交流汇流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变压器的低压侧相连;所述通讯设备的一端为所述光伏逆变系统的通讯端,另一端与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控制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变压器、交流汇流装置、通讯设备、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及多路直流汇流装置;其中:所述多路直流汇流装置的输入端分别与多路光伏组串一一对应相连;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集中设置于壳体内;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多路直流汇流装置的输出端一一对应相连;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输出端均与所述交流汇流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交流汇流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变压器的低压侧相连;所述通讯设备的一端为所述光伏逆变系统的通讯端,另一端与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控制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包裹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箱式外壳、房或者集装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一体式平台;所述一体式平台包括:设置有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底座;或者设置有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的底座,及设置于所述多台独立的逆变单元上方的上盖。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为梅晓东张显立陈威申潭李顺陆游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