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597760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3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系统中,边坡的坡顶设置阻隔带,所述阻隔带由田埂和紧贴田埂的生态袋层构成,所述生态袋层设置于田埂靠近所述边坡坡面的一侧;所述边坡的坡面设置拦截带;所述边坡的坡底设置导流渠;所述坡面和边坡的坡脚还分别设置有植被层,通过设置阻隔带和拦截带,可有效防止水对于稀土迹地边坡的侵蚀;设置的导流渠能够将坡面水体导出;进一步的,植被层的设置既可有效保持水土、稳固坡面,还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土流失防治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
技术介绍
水力侵蚀是在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土体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它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类型。常见的水力侵蚀有面蚀和沟蚀2种。面蚀又包括溅蚀、片蚀和细沟侵沟;沟蚀则包括溯源、沟岸扩张和下切3种侵蚀形式。但在非农耕坡地上,细沟往往成为沟蚀的初始阶段。当细沟下切到心土和底土时可逐步发育成浅沟;径流在浅沟中进一步汇集,增大冲刷力,使沟床下切,沟岸扩展,沟头前进,形成割裂地面的切沟。稀土矿山开采特别是原地浸矿工艺导致迹地边坡土质松软,在降雨、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的综合作用下,极容易出现边坡崩岗现象。水力侵蚀也会导致土壤退化,破坏生态平衡,并引起泥沙流失,淤塞下游农田、河道、水库等,对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危害。为了有效控制和治理由于水力侵蚀所带来的危害,现有护坡技术中也采用了多种方法来保持水土,较为常见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或者砖石堆砌构建人工坡面防护体。然而,上述现有的技术方法中大多只能用于土质较好的坡面,而以沙土堆积为主、且土壤容量小、稳定性差的稀土迹地边坡,是难以支撑如此重量如此之大的防护体的;同时,现有技术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也大大增加了水土保持建设的成本。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所述的系统中,通过设置阻隔带和拦截带,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水体对于稀土迹地边坡的侵蚀;同时,导流渠也能够将水流导出;进一步的,植被层的设置既能够有效保持水土、稳固坡面,还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的生态护坡系统,所述边坡的坡顶设置阻隔带,所述阻隔带由田埂和紧贴田埂的生态袋层构成,所述生态袋层设置于田埂靠近所述边坡坡面的一侧;所述边坡的坡面设置拦截带;所述边坡的坡底设置导流渠;其中,所述坡面和边坡的坡脚还分别设置有植被层。可选的,本技术中,所述阻隔带中生态袋层由多个生态袋依次平铺组成;所述生态袋为不对称塑形,并装载有植物种子;其中,所述生态袋靠近田埂一侧的高度高于所述生态袋远离田埂一侧的高度;各生态袋间的空隙以泥土填充夯实。可选的,本技术中,所述拦截带由为沿坡面等高线平行设置多个拦截模块构成,拦截模块的纵向间距为3~5m;所述拦截模块主要由竹料和木桩搭建而成。可选的,本技术中,所述木桩以与坡面成45°的角度设置,并深入坡面0.7~1.2m;所述木桩靠近坡顶的一侧还设置有条沟,所述竹料设置于条沟内。可选的,本技术中,所述导流渠的深度为40~60cm。可选的,本技术中,所述导流渠中还进一步铺设HDPE防渗透膜层。可选的,本技术中,所述导流渠在每隔20m的位置设置一个体积为1m3的沉沙池。可选的,本技术中,所述坡面的植被层为香根草、马唐草和狗牙根混合植物植被层。可选的,本技术中,所述坡脚的植被层为羽叶鬼针草、紫穗槐和狗牙根的混合植物植被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中,通过在坡顶设置第一道控制坡面侵蚀的阻隔带,从而能够阻隔坡顶所在平面上汇集水体对坡面所造成的水力侵蚀;(2)本技术中,通过采用分段设置拦截模块进行拦截的方式,减短水流长度,减少切沟现象,也能够有效的保持水土;同时,本技术中所用拦截材料均为轻质简易的原生态材料,不会给坡面带来过大的压力,而且材料环保、水土保持效果好;(3)本技术中,通过对在导流渠中设置导流渠,导流渠使用HDPE防渗膜铺设,对坡脚起到防下切侵蚀作用。(4)本技术中,通过对植被层植物的选择和优化,从而在能够有效保持水土的同时,还能够恢复稀土迹地边坡的自然生态。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1-阻隔带,2-拦截带,3-导流渠,4-坡面植被层,5-坡脚植被层,101-田埂,102-生态袋;图2为本技术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1-阻隔带,2-拦截带,3-导流渠,4-坡面植被层,5-坡脚植被层,101-田埂,102-生态袋,201-第一拦截模块,211-第一木桩层,212-第一竹料层,202-第二拦截模块,212-第二木桩层,222-第二竹料层;图3为本技术拦截带结构示意图,其中,201-第一拦截模块,211-第一木桩层,212-第一竹料层,202-第二拦截模块,212-第二木桩层,222-第二竹料层;图4为本技术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中植被层和阻隔层分布结构示意图,其中:4-坡面植被层,5-坡脚植被层,201-第一拦截模块,202-第二拦截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技术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根据美国通用土壤水土流失方程(USLE):W=R*K*LS*C*P,其中:W—土壤流失量(t/ha);R—降雨侵蚀力因子;K—土壤可蚀性因子;LS—坡长坡度因子;C—植被与作物管理因子;P—土壤保持措施因子。降雨侵蚀力因子R与降雨量有关,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土壤的类型及质地有关,要控制稀土尾矿迹地坡面的水土流失量,则需要控制坡长坡度LS、植被与作物管理因子C、土壤保持措施因子P三个因子。本技术中,主要也是从生态的角度设置和控制这三个影响因素的措施方法,具体的:首先,本技术中,在坡面顶层设置阻隔带,从而能够防止上平面汇水进入侵蚀坡面。所述阻隔带先堆砌田埂,并在田埂靠近坡面的一侧设置由多个生态袋依次平铺组成的生态袋层,生态袋中填充土壤,并将各生态袋间的间隙以泥土填充、夯实;生态袋塑形为外高内低,即靠近坡面一侧的高度高,而远离坡面一侧的高度低;进一步的,所述生态袋中还可以进一步填充狗牙根种子。通过设置这种堤坝结构的生态袋,同时将生态袋空隙填满,并进一步填充狗牙根等植物种子,从而可以有效起到防止坡面被上层平面水体侵蚀的作用,同时植物种子发芽成长后,也能够起到固定土壤、吸收储存水分,并防止土壤流失的作用。其次,本技术中在坡面上所设置的拦截带,可以起到减少泥沙径流进入水道点的长度,进而减少水力侵蚀的强度的作用。进一步的,对于长度L>8m、坡度大于>40°的坡面,还可以进一步实行分坡多段拦截的方式。例如,可以在沿坡面方向每隔3、4或者5m的等高线上设置一个拦截模块;同时,拦截模块由木桩和竹料搭建构成。进一步的,多个并列紧密排布的木桩可以与坡面成45°的角度打入坡面的土层中,并打入至土层0.7~1.2m的深度。然后,在木桩靠近坡顶的一侧,挖一个深度30cm的条沟,并将带有枝叶的竹料捆绑成20cm厚、60cm高的拦截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坡的坡顶设置阻隔带,所述阻隔带由田埂和紧贴田埂的生态袋层构成,所述生态袋层设置于田埂靠近所述边坡坡面的一侧;所述边坡的坡面设置拦截带;所述边坡的坡底设置导流渠;其中,所述坡面和边坡的坡脚还分别设置有植被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坡的坡顶设置阻隔带,所述阻隔带由田埂和紧贴田埂的生态袋层构成,所述生态袋层设置于田埂靠近所述边坡坡面的一侧;所述边坡的坡面设置拦截带;所述边坡的坡底设置导流渠;其中,所述坡面和边坡的坡脚还分别设置有植被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带中生态袋层由多个生态袋依次平铺组成;所述生态袋为不对称塑形,并装载有植物种子;其中,所述生态袋靠近田埂一侧的高度高于所述生态袋远离田埂一侧的高度;各生态袋间的空隙以泥土填充夯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稀土迹地边坡水力侵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带为沿坡面方向平行设置的多个拦截模块,拦截模块的纵向间距为3~5m;其中,拦截模块沿等高线架设,主要由竹料和木桩搭建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稀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慧芳王海波吴国浩陈文韬黄诗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联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