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7887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稀土矿废弃地分为若干田块,田块内设有生态滞留带和种植穴,所述生态滞留带设有若干弯道,且在弯道处设有滞留回用池,用于收集和储存田块流失的肥料,生态滞留带的坡度为1%~1.5%;所述生态滞留带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垫层、豆科绿肥种子层和无纺布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改善稀土矿废弃地土壤结构地质,提高稀土矿废弃地的植物存活率,营造生态景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
本技术涉及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的稀土矿废弃地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改良环节和生态恢复环节。稀土矿废弃地的土壤改良方法主要采用化学方法,即通过添加石灰、普通有机肥或化肥补充植物所需的营养,然而,此法对酸性极强、沙化严重的稀土尾砂的土壤质地结构的改善作用极微,且不具长效性;通过添加石灰调节土壤pH,石灰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容易引发土壤板结现象;添加普通有机肥用量少,后续追肥管理缺失,导致对土壤质地改善效果不明显,不适用于肥力极低的稀土废弃地土壤,不具有可持续性;通过追施化肥维持植物生长,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在生态恢复治理方面,目前基本采用草本种植,通过单一的复绿模式实现山体绿色覆盖,草本种类多为本地常见杂草物种,如狗牙根、宽叶雀稗、马塘草、两耳草等,不涉及能持续改善土壤质地或营造生态景观种植,稀土矿迹地生态恢复模式过于单一,导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可有效改善稀土矿废弃地土壤结构,提高稀土矿废弃地的植物存活率,营造生态景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所述稀土矿废弃地分为若干田块,田块内设有生态滞留带和种植穴,所述生态滞留带设有若干弯道,且在弯道处设有滞留回用池,用于收集和储存田块流失的肥料,生态滞留带的坡度为1%~1.5%,让流失的水肥自然顺势流向滞留回用池,无需动力;所述生态滞留带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垫层、豆科绿肥种子层和无纺布层。本技术基于稀土废弃地土壤砂化严重、保水保肥性差的特点,设置生态滞留带,可储存部分雨水、田块流失的营养肥等,再配合豆科绿肥的根系作用,将此部分水分及营养还于土壤或供给作物生长所需,以达到循环利用,改善土壤地质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豆科绿肥为白三叶、草木樨或紫花苜蓿,更进一步地,所述豆科绿肥为白三叶。进一步地,所述垫层由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与废弃地原土组成。进一步地,所述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为硅藻土。进一步地,所述滞留回用池的材质为HDPE防渗膜。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滞留带的宽度为0.3~0.5m,深度为0.15~0.25m;开挖槽宽为0.3~0.5m,开挖深度为0.25~0.35m。本技术通过在稀土矿废弃地上设置生态滞留带,能够提高田块的保水、保肥效果。生态滞留带材料选用硅藻土,其为天然多孔吸附性矿物,硅藻土具有良好的报水保肥和缓释功能,可滞留一部分的雨水及收集易流失的氮、磷、钾肥;同时生态滞留带种植绿肥,可活化、吸收钾,生长过程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供给花卉生长;同时提高地块绿肥产量,绿肥可持续改善土壤地质。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穴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种植穴由下到上依次包括无纺布层、农林保水剂层和基质土层,基质土层上种植有宿根花卉。所述农林保水剂为高吸水树脂,无毒无害,反复释水、吸水,保证花卉生长前期的生长需水。进一步地,所述宿根花卉上还覆盖有枯草层。可选择先锋植物芒萁或黑莎草的枯草进行覆盖,以避免白天土温骤然升高灼伤苗根,也可一定程度防止水分的大量蒸发,是花卉定根生长期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穴上宿根花卉的种植密度为30~40株/m2,田块内层种植柳叶马鞭草,田块的外围边缘条带种植黑心菊、药用百合、虞美人和天人菊,且田块内套种有白三叶。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穴的上口宽度为0.2~0.25m,下口宽度为0.15~0.2m。本技术通过设置种植穴并在种植穴内种植景观花卉,能够有效提高花卉的存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营造稀土废弃地生态景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基于稀土废弃地土壤砂化严重、保水保肥性差的特点,设置生态滞留带,可储存部分雨水、田块流失的营养肥等,再配合豆科绿肥的根系作用,将此部分水分及营养还于土壤或供给作物生长所需,以达到循环利用,改善土壤地质的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种植穴并在种植穴内种植景观花卉,提高花卉的存活率,营造稀土废弃地生态景观,将土壤质地改良、植被重建、景观营造综合考虑,创造土地利用新价值,让稀土矿山废弃地焕发新美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生态滞留带的结构示意图,1-田块,2-生态滞留带,3-滞留回用池,4-种植穴;图2为本技术生态滞留带剖面结构图,2-生态滞留带,5-无纺布层,6-垫层;图3为本技术的种植穴的结构示意图,7-枯草层,8-无纺布层;9-基质土层;10-农林保水剂层。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所述稀土矿废弃地分为若干田块1,田块1内设有生态滞留带2和种植穴4,所述生态滞留带2设有若干弯道,且在弯道处设有滞留回用池3,用于收集和储存田块流失的肥料,生态滞留带2的坡度为1%~1.5%;所述生态滞留带2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垫层6、豆科绿肥种子层和无纺布层5。本技术基于稀土废弃地土壤砂化严重、保水保肥性差的特点,设置生态滞留带,可储存部分雨水以及田块流失的营养肥,再配合豆科绿肥的根系作用,将此部分水分及营养还于土壤或供给作物生长所需,以达到循环利用,改善土壤地质的效果。所述豆科绿肥为白三叶、草木樨或紫花苜蓿,更进一步地,所述豆科绿肥为白三叶。白三叶无直立茎匍匐于地面,覆盖再生能力强,易形成草层;豆科绿肥根系发达,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据估计,豆科绿肥中的氮有2/3是从空气中来的;能较强富集和活化土壤养分,豆科绿肥碳氮比小,木质素含量低,矿化快,腐殖化系数较小;施用豆科绿肥能活化更新土壤有机质,改善有机质组成,使紧密结合态土壤腐殖质的数量增加,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所述垫层6由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与废弃地原土组成;所述无纺布层5选用为园林无纺布。所述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为硅藻土。所述滞留回用池3的规格为0.8×0.8×1m,材质为HDPE防渗膜。所述生态滞留带2的宽度为0.3~0.5m,深度为0.15~0.25m;开挖槽宽为0.3~0.5m,开挖深度为0.25~0.35m;开挖后,将按硅藻土40%~50%和废弃地原土50%~60%的质量比混合回填形成垫层6,并在垫层6上均匀撒播白三叶种子,播撒量为7.5~12g/m,后铺设绿色园林无纺布,并用U型钉每隔10m在其上、中、底部均固定。如图3所示,所述种植穴4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种植穴4由下到上依次包括无纺布层8、农林保水剂层10和基质土层9,基质土层9上种植有宿根花卉;所述基质土层9按质量比30%~40%泥炭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土矿废弃地分为若干田块,田块内设有生态滞留带和种植穴,所述生态滞留带设有若干弯道,且在弯道处设有滞留回用池,用于收集和储存田块流失的肥料,生态滞留带的坡度为1%~1.5%;所述生态滞留带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垫层、豆科绿肥种子层和无纺布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土矿废弃地分为若干田块,田块内设有生态滞留带和种植穴,所述生态滞留带设有若干弯道,且在弯道处设有滞留回用池,用于收集和储存田块流失的肥料,生态滞留带的坡度为1%~1.5%;所述生态滞留带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由下到上依次包括垫层、豆科绿肥种子层和无纺布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由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与废弃地原土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多孔吸附性材料为硅藻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滞留回用池的材质为HDPE防渗膜。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稀土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滞留带的宽度为0.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慧芳谢宏浩钟旺黄诗婷王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联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