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58534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3 1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解决了现有实验室饲养稻飞虱的装置操作方法繁琐、工作量大、成本高、不方便转移、不方便更换水稻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装置饲养稻飞虱难以控制虫龄、存活率低、繁殖力下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透明的培养部、位于培养部下端的透明的水稻培养皿、位于水稻培养皿外部的黑色的遮光部,其材质均为PET材料或PP材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观察稻飞虱,降低了稻飞虱的逃逸率,满足较长时间、较多稻飞虱世代的分离饲养;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便更换水稻根部的培养基,延长了水稻的实验时间,减少了水稻更换的频率;节省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便于操作,适于在有稻飞虱饲养需要的场所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农业植物保护领域,适用于昆虫饲养、诱导抗性机制研究及昆虫与寄主间互作影响关系等技术研究,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
技术介绍
水稻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而危害我国及东南亚等各稻区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稻飞虱,一直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关于稻飞虱的在室内饲养的装置,不同实验室由于各种因素的原因会有所差异。目前人工饲料操作麻烦、成本高,饲养出的稻飞虱会有存活率低、繁殖力下降等突出问题,难以大规模饲养稻飞虱,所以目前饲养稻飞虱主要以天然饲料——水稻为主;对于稻飞虱在室内的饲养,主要以在纱网搭配骨架制成的长方体饲养虫笼中培育稻芽的方法进行群体饲养,该方式饲养下的稻飞虱的虫龄难以控制,且对其转移进行实验也不方便,只能进行大规模粗放的保种饲养;现有实验室饲养稻飞虱的装置操作方法繁琐、工作量大,在更换水稻的时候常会有稻飞虱逃逸的情况,且更换水稻不方便,更不利于稻飞虱的观察和转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包括上端设置有开口的水稻培养皿、放置于水稻培养皿的上端开口内的培养部;包裹于水稻培养皿外部的遮光部;所述的培养部包括上下两端设置有开口的圆筒、覆盖于圆筒上端开口的筛网;所述的圆筒为透明状。所述的遮光部包裹于水稻培养皿的外部后,所述的遮光部的两端衔接。所述的水稻培养皿的上端设置有透气孔;因为水稻培养皿中盛有培养基,由此可以防止水稻培养皿与培养部配合组装后,水稻培养皿中形成密闭空间造成水稻根部缺氧、培养基腐败或发酵。所述的水稻培养皿的上端开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的圆筒的下端的直径,由此可以使圆筒的下端卡在水稻培养皿的上端开口内,避免使将圆筒的下端开口在水稻培养皿中的位置过低而导致装置不方便操作使用。所述的筛网的筛孔密度为80目至100目。所述的筛网的面积大于所述的圆筒的上端开口的面积,由此可以使筛网完全覆盖于圆筒的上端开口上,防止稻飞虱从未覆盖的开口逃逸。所述的圆筒的下端为漏斗。所述的圆筒的下端开口上覆盖有纤维件。所述的圆筒与所述的水稻培养皿的材质为PET材料或PP材料。所述的遮光部为黑色状;所述的遮光部为PET薄膜;所述的遮光部包覆于水稻培养皿外部,且其两端衔接;遮光部的设置可以防止培养皿内部由于光合作用产生藻类,同时可以对装置起到稳定作用。作为优选,所述的圆筒的下端为球形漏斗。作为优选,所述的圆筒的长度为15厘米至30厘米;所述的圆筒的上端口径为5厘米至10厘米;所述的圆筒的下端口径为2厘米至4厘米;所述的水稻培养皿的高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作为优选,所述的纤维件的材质为棉花,由此可以增加稻飞虱意外掉落的缓冲停留面积,同时可以防止稻飞虱在更换水稻时从圆筒下端出口逃逸。作为优选,所述的遮光部的两端衔接处使用订书针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材质为轻便、无毒、稳定的PET材料或PP材料,透明的培养部便于观察稻飞虱,装置使用的材料便于携带或转移,同时降低了稻飞虱的逃逸率,且也能对单头、单对的稻飞虱进行饲养,便于与稻飞虱生物学特征等试验的开展,满足较长时间、较多稻飞虱世代的分离饲养;同时可以获取受稻飞虱取食胁迫下的各类水稻材料,方便开展水稻对稻飞虱诱导抗性机制、互作影响关系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本技术方便更换水稻根部的培养基,延长了水稻的实验时间,减少了水稻更换的频率;节省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便于操作,适于在有稻飞虱培养需要的场所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培养部及水稻培养皿的使用示意图。图2为培养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水稻培养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遮光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示意图。其中,1-筛网,2-圆筒,3-水稻植株,4-水稻培养皿,5-透气孔,6-纤维件,7-培养基,8-遮光部,9-培养部,10-订书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2、3、4所示,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包括培养部9、位于培养部9下端的水稻培养皿4、位于水稻培养皿4外部的遮光部8。培养部9包括圆筒2、覆盖于圆筒2上端开口的筛网1;圆筒2的下端为球形漏斗;圆筒2为透明状。圆筒2与水稻培养皿4的材质为轻便、无毒、结构稳定的PET材料或PP材料。筛网1的筛孔密度为80目至100目,因为筛网1的筛孔密度大可以防止较小的稻飞虱从筛孔中逃逸,但筛网1的筛孔密度过大会不利于培养部9透气,经实验,80目至100目为较合适的筛孔密度;筛网1的面积大于圆筒2的上端开口的面积,圆筒的下端开口上覆盖有纤维件6,本实施例中纤维件6的材质为棉花。水稻培养皿4的作用是固定及培养实验所需的水稻;水稻培养皿4的上端设置有开口;水稻培养皿4上端开口的直径小于圆筒2下端的直径;水稻培养皿4的上端设置有透气孔5;因为水稻培养皿4中盛有培养基7,由此可以防止水稻培养皿4与培养部9配合组装后,水稻培养皿4中形成密闭空间造成水稻根部缺氧,也能防止培养基7腐坏或发酵。遮光部8为黑色状;遮光部8为PET薄膜;遮光部8包覆于水稻培养皿4外部,且遮光部8的两端衔接;遮光部8的设置可以防止培养皿内部由于光合作用产生藻类,同时可以对装置起到稳定作用。遮光部8的两端衔接处使用订书针10固定。所述的遮光部8为长方形,长方形的其中一组对边的长度大于水稻培养皿4上端开口的周长,长方形的另外一组对边的长度大于水稻培养皿4的高度。圆筒2的长度可根据水稻生育期、品种的不同和植株高度定为15厘米;圆筒2的上端口径可根据水稻植株3的大小和生育期定为5厘米;圆筒2的下端口径为2厘米;水稻培养皿4的高度为10厘米。如图5所示,当使用本技术饲养稻飞虱时,培养部9的圆筒2的上端开口用筛孔密度为80目至100目的筛网1完全覆盖,然后用弹性扎带固定住筛网1避免稻飞虱从缝隙处逃逸,之后用纤维件6包裹水稻茎杆,使水稻植株3的茎杆上端处于圆筒2内部,纤维件6覆盖于圆筒2下端开口上;用打孔器将水稻培养皿4的上端打上透气孔5,再在水稻培养皿4中倒入高度不超过透气孔5的培养基7;根据水稻培养皿4的上端开口周长及高度裁剪合适的遮光部8;接着将培养部9放入水稻培养皿4中,最后将遮光部8包覆于水稻培养皿4外部,将其两端衔接处使用订书针10固定。由于稻飞虱的取食,水稻的生命力会慢慢变弱;当需要更换水稻时,将培养部9水平放置,将圆筒2下端开口处的棉花按住,然后将需要更换的水稻慢慢抽出,稻飞虱会掉落在圆筒2中,之后用棉花包裹新的水稻的茎杆放入培养部9即可。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包括培养部9、位于培养部9下端的水稻培养皿4、位于水稻培养皿4外部的遮光部8;培养部9包括圆筒2、位于圆筒2上端开口的筛网1;圆筒2的下端为球形漏斗;圆筒2为透明状。圆筒2与水稻培养皿4的材质为轻便、无毒、结构稳定的PET材料或PP材料。圆筒2的长度可根据水稻生育期、品种的不同和植株高度定为20厘米;圆筒2的上端口径可根据水稻植株3的大小和生育期定为8厘米;圆筒2的下端口径为3厘米;水稻培养皿4的高度为15厘米。培养部9的圆筒2的上端开口用筛孔密度为80目至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设置有开口的水稻培养皿(4)、放置于水稻培养皿的上端开口内的培养部(9);包裹于水稻培养皿(4)外部的遮光部(8);所述的培养部(9)包括上下两端设置有开口的圆筒(2)、覆盖于圆筒(2)上端开口的筛网(1);所述的圆筒(2)为透明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设置有开口的水稻培养皿(4)、放置于水稻培养皿的上端开口内的培养部(9);包裹于水稻培养皿(4)外部的遮光部(8);所述的培养部(9)包括上下两端设置有开口的圆筒(2)、覆盖于圆筒(2)上端开口的筛网(1);所述的圆筒(2)为透明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稻培养皿(4)的上端设置有透气孔(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筒(2)的下端开口上覆盖有纤维件(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件(6)的材质为棉花。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稻飞虱饲养及观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筛网(1)的面积大于所述的圆筒(2)的上端开口的面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庆黄源刘冲蒋春先杨群芳王海建许恺凡周贵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