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开口器,包括:上牙槽包覆件,能够与患者的上牙槽形状相吻合;下牙槽包覆件,能够与患者的下牙槽形状相吻合;还包括撑开装置,撑开装置的顶端抵持上牙槽包覆件,底端抵持下牙槽包覆件,撑开装置用于撑开上牙槽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该开口器使用更为舒适,成本更加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口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开口器。
技术介绍
开口器,又称张口器,是用于撑开患者口腔的器9械。常规的开口器有两种,一种是为了保持一般患者的口腔于张开状态,另一种则是为了使开口困难的患者的口腔张开。对于经过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特别是对于舌癌、口底癌、颊癌、上下牙龈癌、腮腺癌等癌症的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而言,由于在手术中患者的颞颌关节受到一定的损伤,造成患者颞颌关节活动度大幅度降低,常常有口部难以打开的问题。因此需要使用到第二种功能的开口器。对于第二种功能的开口器而言,现有技术中提供了多种此类的结构,例如,在申请号为CN201520867084.9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医用开口器,包括开口器座、开口器定位杆和两个开口臂,开口器座开设开口器座螺纹孔,开口器定位杆旋入该开口器座螺纹孔内,该开口器定位杆的头部安装旋柄,两个开口臂分别铰接在该开口器座的左右两端,开口臂呈“L”字型。可以看出此类型的开口器借由杠杆原理,通过利用两个开口臂,由人力来张开患者的口部。显然,由于开口臂的形状和材料的强度限制,在置入患者口部时,对患者的口腔的作用力几种在一个点上,容易对患者的口腔产生伤害。正如在申请号为CN201520244918.0的中国技术专利的
技术介绍
中所说,现有的开口器由不锈钢制成,非常坚硬,容易造成患者的牙齿损坏,常用的解决方案是在开口器的工作部缠绕纱布,这样费时费力,十分不便。由于意识到了这一问题,CN201520244918.0公开了一种医用开口器,包括开口器本体,在开口器本体的工作部上套设有防护套,在防护套上设有至少一条压痕撕裂线,通过撕拉该压痕撕裂线破坏防护套而使其从开口器本体上取下。在开口器工作部上设置防护套,避免不锈钢材质的开口器直接与牙齿接触,起到保护作用,且安装方便;防护套使用完后,防护套上的压痕撕裂线便于撕裂,从而破坏防护套使其从开口器上取下,拆卸方便。然而,保护套的形状是依开口的形状而定制的,并不适合患者的牙齿的具体情况,而且对患者而言,用于施力的主体依然是开口器的开口臂,因此该专利依然未能解决患者使用时的舒适性问题。此外,在临床应用中,通常还希望患者能够将开口器带回家去,在康复期间定期使用,而现有的开口器的力臂较长,使用起来操作复杂,患者难以独立完成开口动作,而若采用较短的力臂,患者使用起来会十分费劲。而且,现有的开口器通常是一体化的,如果为每个患者的口腔形状都定制对应的开口器,成本十分高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口器,该开口器使用更为舒适,成本更加低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开口器,包括:上牙槽包覆件,能够与患者的上牙槽形状相吻合;下牙槽包覆件,能够与患者的下牙槽形状相吻合;开口器还包括撑开装置,撑开装置的顶端抵持上牙槽包覆件,底端抵持下牙槽包覆件,撑开装置用于撑开上牙槽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开口器而言,本专利技术利用上牙槽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包住了患者的上牙槽和下牙槽,然后再对患者使用撑开装置进行开口动作,因此更加舒适。其中,上牙槽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可以通过3D打印制成,从而提高与患者口腔的贴合度。利用3D打印的定制化技术可以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医疗体验。对于口部难以张大的患者而言,通常患者的口部仅容许一指粗细的器材通过,因此使用开口器的一大困难在于,如何将开口器置入口腔内。由于在本专利技术中,撑开装置对上牙槽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仅仅是抵持关系,上牙槽包覆件、下牙槽包覆件和撑开装置是可以分离设置的。因此在使用时,可以先后将上牙槽包覆件、下牙槽包覆件还有撑开装置分别置入患者口腔,降低了置入口腔的难度,进而也提升了使用舒适度。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仅需针对上牙槽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个性化定制,撑开装置则可以循环利用,除了大幅度降低了医疗成本之外,分离式设置还使得开口器的清洗更加方便。作为优选,开口器还包括设置在撑开装置同上牙槽包覆件和/或下牙槽包覆件相抵持的部位上的压力传感器。利用压力传感器将撑开装置对上牙槽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的压力数值化,使用者可以更好地掌控张开动作的力度,更加方便。另外,作为优选,上牙槽包覆件上设置有与撑开装置的顶端的形状相吻合的上抵持部;下牙槽包覆件上设置有与撑开装置的底端的形状相吻合的下抵持部。通过设置上抵持部和下抵持部,可以防止撑开装置的两端在受力时滑脱,提高了使用便利性。进一步地,作为优选,上抵持部和下抵持部各为三个且一一对应地成对设置;其中,有一个上抵持部位于上牙槽包覆件与患者上门牙内侧相对的位置,与之相对的下抵持部位于下牙槽包覆件与患者下门牙内侧相对的位置;有一个上抵持部位于上牙槽包覆件与患者左上犬牙内侧相对的位置,与之相对的下抵持部位于下牙槽包覆件与患者右下犬牙内侧相对的位置;还有一个上抵持部位于上牙槽包覆件与患者右上犬牙内侧相对的位置,与之相对的下抵持部位于下牙槽包覆件与患者左下犬牙内侧相对的位置。通过上述的三组上抵持部和下抵持部的位置设置,可以借助一个撑开装置来针对患者口腔内的各个方向进行撑开,提高了撑开装置的泛用性。此外,通过替换位置,单独的一个撑开装置可以适应不同位置的撑开需求,因此减少了所需撑开装置的数量,降低了成本。其中,上抵持部和下抵持部可以有多种形态。举例来说,上抵持部可以为向着上牙槽包覆件的内部凹陷的凹槽;下抵持部为向着下牙槽包覆件的内部凹陷的凹槽。凹槽的形状可以和撑开装置的端部形状相吻合。进一步地,作为优选,上牙槽包覆件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一柔性层和第一刚性层,上抵持部位于第一刚性层上,第一柔性层与患者的上牙槽形状相吻合;下牙槽包覆件包括相互贴合的第二柔性层和第二刚性层,下抵持部位于第二刚性层上,第二柔性层与患者的下牙槽形状相吻合。采用柔性层和刚性层结合的形式,可以在保证撑开装置撑开时的受力范围的同时,兼顾患者口腔的舒适性。除此之外,作为优选,撑开装置包括空心套筒和设置于空心套筒内的膨胀机构;膨胀机构在给定条件下膨胀,撑开上牙槽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借助设置在空心套筒内的膨胀机构,使得膨胀机构膨胀时,其端部得以推动上牙槽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并实现撑开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空心套筒可以是两端开口的柱状物,也可以是一端开口的柱状物,空心套筒的实际形状并无具体的要求,只要能够使得上牙槽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被撑开即可。进一步地,作为优选,膨胀机构可以包括扩张支架,扩张支架至少有部分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扩张支架处于收缩状态并安装在空心套筒内;当形状记忆合金被激发时,扩张支架产生形变推动上牙槽包覆件和/或下牙槽包覆件作所述撑开运动。由于形状记忆合金展开时的作用力是可设计的,而且十分稳定,因此利用形状记忆合金能够提供更可靠的支撑力,作为进一步优选,可以将形状记忆合金制成螺旋线形状以增强支撑力。进一步来说,作为优选,形状记忆合金的激发温度可以小于或等于人体体温,扩张支架在患者体温作用下被触发。由于人体体温相对恒定,在将撑开装置置入患者口腔内时,通过体温即可触发形状记忆合金的形变,十分方便。另外,作为优选,膨胀机构也可以包括气囊,气囊在给定条件下膨胀,撑开上牙槽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借助气囊撑开颚包覆件和下牙槽包覆件时,由于气囊具有弹性,因此受力更加温和。其中,气囊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口器,包括:上牙槽包覆件(1),能够与患者的上牙槽形状相吻合;下牙槽包覆件(2),能够与患者的下牙槽形状相吻合;所述开口器还包括撑开装置(3),所述撑开装置(3)的顶端抵持所述上牙槽包覆件(1),底端抵持所述下牙槽包覆件(2),所述撑开装置(3)用于撑开所述上牙槽包覆件(1)和所述下牙槽包覆件(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口器,包括:上牙槽包覆件(1),能够与患者的上牙槽形状相吻合;下牙槽包覆件(2),能够与患者的下牙槽形状相吻合;所述开口器还包括撑开装置(3),所述撑开装置(3)的顶端抵持所述上牙槽包覆件(1),底端抵持所述下牙槽包覆件(2),所述撑开装置(3)用于撑开所述上牙槽包覆件(1)和所述下牙槽包覆件(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装置(3)包括:第一撑开件(3c),与所述上牙槽包覆件(1)相抵持;第二撑开件(3d),与所述下牙槽包覆件(2)相抵持;旋转部件(3f),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撑开件(3c)和所述第二撑开件(3d);所述旋转部件(3f)旋转时带动所述第一撑开件(3c)和所述第二撑开件(3d)作相互靠近或远离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3f)为螺柱,螺柱上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螺柱旋转的传动部(3f1);所述螺柱的一端抵持所述第一撑开件(3c),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撑开件(3c)自由旋转,所述第二撑开件(3d)为套接在所述螺柱上且不随螺柱旋转的螺帽,所述螺柱通过所述传动部(3f1)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二撑开件(3d)沿所述螺柱的轴线方向运动;或者,所述螺柱的一端抵持所述第二撑开件(3d),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撑开件(3d)自由旋转,所述第一撑开件(3c)为套接在所述螺柱上且不随螺柱旋转的螺帽,所述螺柱通过所述传动部(3f1)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一撑开件(3c)沿所述螺柱的轴线方向运动;又或者,所述第一撑开件(3c)和所述第二撑开件(3d)都为套接在所述螺柱上且不随螺柱旋转的螺帽,所述螺柱通过所述传动部(3f1)旋转并带动所述第一撑开件(3c)和所述第二撑开件(3d)沿所述螺柱的轴线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3f1)为设置在螺柱上的第一链轮;所述开口器还包括用于带动所述旋转部件(3f)旋转的动力机构(5),所述动力机构(5)包括:电机(5a);第二链轮(5b),套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慧烽,涂文勇,胡海生,徐璇丽,冯琨,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