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426004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其中,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框架,光学膜材,光源,反射片和背板,框架包括框架侧壁和位于框架侧壁的顶端、用于承载显示面板的承载部,背板包括背板底壁和背板侧壁,框架设置于背板侧壁,背板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框架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槽;背光模组还包括弹性卡接件,弹性卡接件包括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和连接部,第一卡接部设置在第一卡槽处,第二卡接部设置在第二卡槽处,连接部分别连接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以将框架和背板连接。该背光模组能够吸收其受到的冲击力,并当冲击力消失时具有恢复至预设初始位置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一种包括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的,在窄边框显示装置的设计中,显示面板往往通过双面胶带粘连到背光模组中的框架上,因此显示面板的定位需要借助背光模组中的框架与背板间的卡和连接与螺丝定位柱连接。但是,当对显示面板在进行定位时,需要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有一定的柔韧性,因为显示面板质量较大,在与背光模组发生相对运动时,如果不具有柔韧性,这会导致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发生相对运动时,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冲击力,这会破坏背光模组中的卡和连接中的卡扣结构。因此,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有效解决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冲击力的结构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和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框架,光学膜材,光源,反射片和背板,所述框架包括框架侧壁和位于所述框架侧壁的顶端、用于承载显示面板的承载部,所述背板包括背板底壁和背板侧壁,所述框架设置于所述背板侧壁,所述背板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框架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弹性卡接件,所述弹性卡接件包括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槽处,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槽处,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以将所述框架和所述背板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槽设置在所述背板侧壁上且贯穿该背板侧壁,所述第二卡槽贯穿所述框架侧壁,且所述第二卡槽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卡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卡接部穿过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并与所述背板侧壁内侧的所述第一卡槽的卡槽边缘卡接,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框架侧壁外侧的所述第二卡槽的卡槽边缘卡接,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接触,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所述第一卡钩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背板侧壁内侧的端部,所述第一卡钩向上延伸与背板侧壁的内侧壁接触;所述第二卡钩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背板侧壁内侧的端部,所述第二卡钩向下延伸与所述背板侧壁的内侧壁接触。优选地,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和固定部,所述第一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接部位于框架侧壁外侧的端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向上延伸与框架侧壁的外侧壁接触;所述第二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接部位于框架侧壁外侧的端部,所述第二止挡部向下延伸与框架侧壁的外侧壁接触,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框架侧壁外侧,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导向部、第二主止挡部、第二导向部和第二副止挡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主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背板侧壁内侧的端部;所述第二主止挡部向上延伸与所述背板侧壁的内侧壁接触,所述第一导向部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卡槽的底部倾斜,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止挡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部和所述第二副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背板侧壁内侧的端部,所述第二副止挡部向下延伸与所述背板侧壁的内侧壁接触,所述第二导向部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卡槽的顶部倾斜,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副止挡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部的远离所述第二主止挡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向部的远离所述第二副止挡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三主止挡部和第三副止挡部,所述第三主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接部位于框架侧壁外侧的端部,且向上延伸与所述框架侧壁的外侧壁接触;所述第三副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接部位于框架侧壁外侧的端部,且向下延伸与所述框架侧壁的外侧壁接触。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背板底壁且贯穿该背板底壁,所述第二卡槽贯穿所述框架侧壁,所述连接部围绕所述背板底壁外侧和所述框架侧壁外侧设置,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三卡钩,所述第三卡钩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所述背板底壁与反射片之间间隙的端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四卡钩,所述第四卡钩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接部位于所述框架侧壁与背板侧壁的外侧壁之间间隙的端部,且所述第四卡钩向下延伸与框架侧壁的内侧壁接触。优选地,所述框架侧壁包括第二卡槽设置部和周边部,且所述第二卡槽设置部处的框架厚度大于所述周边部的框架厚度。优选地,所述第二卡槽设置部处的框架厚度与所述周边部的框架厚度的差值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到所述周边部的距离。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和所述连接部由同种材料一体形成。优选地,所述承载部上设置有容纳台阶,所述容纳台阶用于容纳显示面板与承载部的连接部。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本技术的背光模组,设置有弹性卡接件,将背板与框架连接。在与显示面板进行装配以形成显示装置时,即便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产生冲击力,由于该弹性卡接件具有弹性,所以会吸收该冲击力,从而能够起到缓冲作用,进而不会破坏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并当冲击力消失时,该背光模组能够恢复至预设初始位置。同时,设置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还具有定位的功能,在与显示面板进行装配以形成显示装置时,能够准确定位,正确组装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本技术的显示装置,因为具有上述结构的背光模组,当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间发生相对运动产生冲击力时,因为该弹性卡接件具有弹性,所以会吸收该冲击力,从而能够起到缓冲作用,进而不会破坏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同时,设置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还具有定位的功能,在与显示面板进行装配以形成显示装置时,能够准确定位,正确组装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第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二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三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背光模组;110:背板;111:背板底壁;112:背板侧壁;(111a,112a):第一卡槽;120:框架;121:框架侧壁;121a:第二卡槽;121b:第二卡槽设置部;121c:周边部;122:承载部;122a:容纳台阶;130:导光板;140:光学膜材;150:光源;160:反射片;170:弹性卡接件;171:第一卡接部;171a:第一卡钩;171b:第二卡钩;171c:第一导向部;171d:第二主止挡部;171e:第二导向部;171f:第二副止挡部;172:第二卡接部;172a:第一止挡部;172b:第二止挡部;172c:固定部;172d:第三主止挡部;172e:第三副止挡部;172f:第四卡钩;173:连接部;200:显示面板;210:显示面板与承载部的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涉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框架,光学膜材,光源,反射片和背板,所述框架包括框架侧壁和位于所述框架侧壁的顶端、用于承载显示面板的承载部,所述背板包括背板底壁和背板侧壁,所述框架设置于所述背板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框架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弹性卡接件,所述弹性卡接件包括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槽处,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槽处,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以将所述框架和所述背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框架,光学膜材,光源,反射片和背板,所述框架包括框架侧壁和位于所述框架侧壁的顶端、用于承载显示面板的承载部,所述背板包括背板底壁和背板侧壁,所述框架设置于所述背板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框架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弹性卡接件,所述弹性卡接件包括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槽处,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槽处,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以将所述框架和所述背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设置在所述背板侧壁上且贯穿该背板侧壁,所述第二卡槽贯穿所述框架侧壁,且所述第二卡槽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卡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卡接部穿过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并与所述背板侧壁内侧的所述第一卡槽的卡槽边缘卡接,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框架侧壁外侧的所述第二卡槽的卡槽边缘卡接,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接触,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所述第一卡钩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背板侧壁内侧的端部,所述第一卡钩向上延伸与背板侧壁的内侧壁接触;所述第二卡钩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背板侧壁内侧的端部,所述第二卡钩向下延伸与所述背板侧壁的内侧壁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部包括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和固定部,所述第一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接部位于框架侧壁外侧的端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向上延伸与框架侧壁的外侧壁接触;所述第二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接部位于框架侧壁外侧的端部,所述第二止挡部向下延伸与框架侧壁的外侧壁接触,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框架侧壁外侧,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第一导向部、第二主止挡部、第二导向部和第二副止挡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和所述第二主止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背板侧壁内侧的端部;所述第二主止挡部向上延伸与所述背板侧壁的内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永达吴新银乔勇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