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35910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8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包括渠身、灌溉支管、排涝支管和灌溉引水管,所述灌溉支管和所述排涝支管设置在所述渠身的两侧;还包括冲淤引水管和排水总管;所述渠身通过中间隔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灌溉通道,下层为排水通道,所述灌溉支管与所述灌溉通道连接,所述排涝支管与所述排水通道连接;所述灌溉引水管和所述冲淤引水管分别布置在所述灌溉通道和所述排水通道的首部,并都与上一级渠道连接,所述排水总管分别与所述灌溉通道和所述排水通道的尾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节省了工程造价,增加了耕地率,并可以冲洗排水通道内的淤泥物。

Integrated channel fo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hannel fo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rrigation canal integration, including pipes, drainage and irrigation water diversion pipe pipe, the pipe irrigation and the drainage pipe is arranged at both sides of the channel; also includes the scouring water pipe and drainage duct; the canal through the middle partition into the body two layers, the upper layer for irrigation channels, drainage channels, the irrigation pipe and the irrigation channel connecting the drainage pipe, and the drainage channel connection; the irrigation water diversion pipe and the scouring water pipe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in the first irrigation channel and the drainage channel, and are connected with a channel, the drainage duct is connected with the irrigation channel and the drainage channel of the tail.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structure, saves the engineering cost, increases the rat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an wash the sludge in the drainage cha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灌溉排水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
技术介绍
为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推进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全国正在积极发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灌溉沟道承担给农作物提供水分的作用;排水沟道除担负着排涝任务外,同时又肩负着防渍、防碱和治碱的任务,排水沟道的设计水位既要在暴雨时能够及时宣泄排涝设计流量,保证不因涝水的积存而造成涝灾,又要使沟道能够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满足防渍、防碱和治碱的要求,因此排水明沟、排水暗管的底标高都比较深,开挖量大。以往传统的灌溉与排水分离的灌排模式,存在以下缺点:(1)灌溉工程与排水工程单独考虑,不仅结构本身的工程量大,而且施工过程中开挖回填量大,投资高,不利于节省投资。(2)排水明沟和排水暗管的底标高都比较深,开挖量大,因此采用排水明沟时,会增加排水工程的用地面积,降低了耕地率;采用排水暗管,一方面,由于埋深较深,开挖量和回填量都较大,增加了工程投资,另一方面,排水暗管独立布置,容易淤积,处理困难。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苗床自动排水灌溉系统(申请号:201511009637.8),虽然该系统结合了灌溉和排水的功能,但是灌溉装置和排水装置并没有采用一体化的设计,占用的空间比较大,结构不够紧凑;另外排水装置没有冲淤的功能,一旦发生淤积的情况,处理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包括渠身、灌溉支管、排涝支管和灌溉引水管,所述灌溉支管和所述排涝支管设置在所述渠身上;还包括冲淤引水管和排水总管;所述渠身通过中间隔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灌溉通道,下层为排水通道,所述灌溉支管与所述灌溉通道连接,所述排涝支管与所述排水通道连接;所述灌溉引水管和所述冲淤引水管分别布置在所述灌溉通道和所述排水通道的首部,并都与上一级渠道连接,所述排水总管分别与所述灌溉通道和所述排水通道的尾部连接。进一步优选,还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布置在所述中间隔板上。进一步优选,所述连通管设有拍门,水只能从所述排水通道流向所述灌溉通道。进一步优选,还包括排渍孔,所述排渍孔分布在所述排水通道的底板及侧壁上。进一步优选,所述排渍孔采用PVC管,直径50~100mm,呈菱形、矩形或梅花形。进一步优选,还包括反滤土工材料层,所述反滤土工材料层包裹所述排水通道的底板及侧壁上。进一步优选,所述反滤土工材料层为土工织物层。进一步优选,所述渠身为混凝土预制结构,单节长度为2m~3m。进一步优选,所述冲淤引水管进、出口均设置拍门。进一步优选,所述灌溉通道出水口和所述排水总管出水口均设置拍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下一优点:1、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缩减了建造工程量,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开挖量和回填量,节省了工程造价以及增加了耕地率;可以引上一级渠道的清水冲洗排水通道内的淤泥物并通过排水总管排出。2、在中间隔板上设置连通管,使灌溉通道兼顾部分排水通道功能,增加了排水的过流断面,提高了渠道的利用率。3、连通管设有拍门,灌溉通道的水不会流入排水通道,避免灌溉水流失。4、采用排渍孔,使排水通道满足防渍要求。5、采用PVC管,造价经济;采用50~100mm,呈菱形、矩形或梅花形,排渍效果更好。6、当土质中的水通过排渍孔流入排水通道时,保持受渗透压力作用的土粒不流失。7、土工织物可以代替传统的砂砾料反滤层,具有减少工程量、施工方便、速度快的优点。8、渠身采用混凝土预制结构,单节长度可以进行调整,检修方便,减轻了检修的难度。9、冲淤引水管进水口设置拍门,避免灌溉水流失;其出水口设置拍门,避免排水通道的水不会回流至上一级渠道。10、灌溉通道出水口设置拍门,避免灌溉水流失;排水总管出水口设置拍门,避免外部水回流至渠身。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拍门设置分布图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灌溉工况水流流向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冲淤工况水流流向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灌溉工况渠内外水位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日常排水工况渠内外水位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非常排水工况渠内外水位示意图;图中各标号为:1为渠身,2为灌溉支管,3为排涝支管,4为连通管,5为排渍孔,6为反滤土工材料层,7为灌溉引水管,8为冲淤引水管,9为排水总管,10为灌溉通道,11为排水通道,12为拍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包括渠身1、灌溉支管2、排涝支管3、灌溉引水管7、冲淤引水管8和排水总管9,渠身1为混凝土预制结构,单节长度为2m~3m,渠身1通过中间隔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灌溉通道10,下层为排水通道11,灌溉支管2与灌溉通道10侧壁连接,排涝支管3与排水通道11侧壁连接;灌溉引水管7和冲淤引水管8分别布置在灌溉通道10和排水通道11的首部,并都与上一级渠道连接,排水总管9分别与灌溉通道10和排水通道11的尾部连接。实施例2:如图1、2、3所示,该实施例还包括布置在中间隔板上的连通管4,连通管4设有拍门12,水只能从排水通道11流向灌溉通道10,如此设置,为了使排水通道11兼顾排水功能。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和连接方式跟实施例1一样。实施例3:如图1、2所示,该实施例还包括排渍孔5和反滤土工材料层6,排渍孔5分布在排水通道11的底板及侧壁上,排渍孔5采用PVC管,直径50~100mm,呈菱形、矩形或梅花形,反滤土工材料层6包裹排水通道11的底板及侧壁上,反滤土工材料层6采用土工织物,规格为200g/m2~400g/m2,如此设置,该实施例具有排渍功能。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和连接方式跟实施例2一样。实施例4:如图1、2、3所示,冲淤引水管8进、出口均设置拍门12:灌溉工况,上一级渠道的水不会流入排水通道11;排涝工况,排水通道11的水不会回流至上一级渠道。灌溉通道10出水口和排水总管9出水口均设置拍门12:灌溉工况,灌溉通道10的水不会自动外排;排涝工况,外部水不会回流至渠身1。灌溉引水管7出口设置拍门12:灌溉工况,灌溉通道10的水不会回流至上一级渠道;排涝工况,从排水通道11流入灌溉通道10的水不会回流至上一级渠道。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和连接方式跟实施例2一样。实施例5:该实施例的具体参数为:渠身1的侧壁厚0.15m,底板厚0.15m,中间隔板厚0.15m,总宽度0.9m,总高度1.75m;灌溉通道10净深0.68m,排水通道11净深0.77m;连通管4直径0.15m;排渍孔5直径0.05m,排距0.4m,间距1.0m,排水通道11的底部和外侧包裹一层300g/m2土工织物。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和连接方式跟实施例3一样。本技术各个工况的水流流向:灌溉工况:泵站提水→上一级渠道→灌溉引水管7(冲淤引水管8拍门12关闭,灌溉引水管7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包括渠身(1)、灌溉支管(2)、排涝支管(3)和灌溉引水管(7),所述灌溉支管(2)和所述排涝支管(3)设置在所述渠身(1)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冲淤引水管(8)和排水总管(9);所述渠身(1)通过中间隔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灌溉通道(10),下层为排水通道(11),所述灌溉支管(2)与所述灌溉通道(10)连接,所述排涝支管(3)与所述排水通道(11)连接;所述灌溉引水管(7)和所述冲淤引水管(8)分别布置在所述灌溉通道(10)和所述排水通道(11)的首部,并都与上一级渠道连接,所述排水总管(9)分别与所述灌溉通道(10)和所述排水通道(11)的尾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包括渠身(1)、灌溉支管(2)、排涝支管(3)和灌溉引水管(7),所述灌溉支管(2)和所述排涝支管(3)设置在所述渠身(1)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冲淤引水管(8)和排水总管(9);所述渠身(1)通过中间隔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灌溉通道(10),下层为排水通道(11),所述灌溉支管(2)与所述灌溉通道(10)连接,所述排涝支管(3)与所述排水通道(11)连接;所述灌溉引水管(7)和所述冲淤引水管(8)分别布置在所述灌溉通道(10)和所述排水通道(11)的首部,并都与上一级渠道连接,所述排水总管(9)分别与所述灌溉通道(10)和所述排水通道(11)的尾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管(4),所述连通管(4)布置在所述中间隔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溉与排水一体化渠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4)设有拍门(12),水只能从所述排水通道(11)流向所述灌溉通道(1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中森郭崇赵力娟徐良唐建伟虞静梁爽刘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