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连拱式城市地下综合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02879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2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整体结构稳定且功能多样的双连拱式城市地下综合廊,其包括廊道主体,所述廊道主体的顶部为双连拱结构,所述廊道主体的中部沿廊道主体的轴向设置有竖向承重墙,所述廊道主体内还设置有两层承重底板,两层承重底板将廊道主体由下往上依次分隔为下侧车道层、上侧车道层和顶部综合层,所述顶部综合层内设置有四面综合层隔墙,所述顶部综合层被竖向承重墙和综合层隔墙分隔为水舱、雨水舱、电力舱、电信舱、燃气舱以及无电综合管廊舱。通过所设置的竖向承重墙,使得该城市地下综合廊的整体结构稳定;且该城市地下综合廊具有多个功能舱,能够满足城市的多功能需求。

Double arch city underground gallery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municipal infrastructure, in particular discloses a stable overa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double arch city underground corridor, including the main corridor, the corridor at the top of the main structure of double arch, along the corridor of the main axial middle portion of th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vertical corridor the walls, the corridor is arranged inside the main body two layer bearing plate, two floor corridor will be the main bearing layer from bottom to top sequentially divided into lower layer, the upper Lane Lane layer and top comprehensive layer, the top layer is arranged in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layer surrounded by walls, the top layer is comprehensive separate vertical load-bearing walls and integrated layer walls for the water tank, water tank, power cabin, cabin, gas tank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ower pipe gallery module. Through the vertical load bearing wall,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city underground integrated corridor is stable, and the underground comprehensive Gallery of the city has a plurality of functional cabins, which can meet the multi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连拱式城市地下综合廊。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供电、给排水、道路、通信等城市公共设施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了有效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往往在城市地下建造一条或多条地下综合廊,将电力、通讯、热力和给排水等各种市政管线以及通行道路等一并纳入其中。现有直径较小的城市地下综合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功能单一或功能不够齐全,且没有和地下隧道交通整合;第二、由于综合廊位于地下,雨水、污水及其他各功能管线不能集成兼顾;第三、没有预留出城市未来发展所需的拓展功能。因此,往往导致市政建设中城市地下通道反复开挖、反复建设,不仅造成地面建筑物多且分散,占地面积大,损害景观,而且耗费大量的资金。而现有直径较大的城市地下综合廊的整体结构往往不稳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体结构稳定且功能多样的双连拱式城市地下综合廊。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连拱式城市地下综合廊,包括廊道主体,所述廊道主体的顶部为双连拱结构,所述廊道主体的中部沿廊道主体的轴向设置有竖向承重墙,所述廊道主体内还设置有两层承重底板,两层承重底板将廊道主体由下往上依次分隔为下侧车道层、上侧车道层和顶部综合层,所述顶部综合层内设置有四面综合层隔墙,所述顶部综合层被竖向承重墙和综合层隔墙分隔为分别与廊道主体的侧壁相邻的水舱和雨水舱、与水舱相邻的电力舱、与电力舱相邻的电信舱、与雨水舱相邻的燃气舱、以及与燃气舱相邻的无电综合管廊舱。进一步的是,所述廊道主体的外壁表面上设置有防渗保护层。进一步的是,所述下侧车道层被竖向承重墙分隔为两个下侧通行廊道,所述下侧通行廊道内设置有下侧安全隔离墙,所述下侧安全隔离墙将下侧通行廊道分隔为与竖向承重墙相邻的下侧车行舱及与廊道主体的侧壁相邻的下侧紧急疏散舱。进一步的是,所述下侧车行舱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撞墙。进一步的是,所述上侧车道层被竖向承重墙分隔为两个上侧通行廊道,所述上侧通行廊道内设置有上侧安全隔离墙,所述上侧安全隔离墙将上侧通行廊道分隔为与竖向承重墙相邻的上侧车行舱及与廊道主体的侧壁相邻的上侧紧急疏散舱。进一步的是,所述上侧车行舱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撞墙。进一步的是,所述燃气舱内设置有防爆隔离舱。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城市地下综合廊的廊道主体的横截面尺寸较大,通过在廊道主体的中部设置竖向承重墙,加强了廊道主体的结构,保证了该城市地下综合廊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该城市地下综合廊具有被分隔为多个功能舱的顶部综合层,可分别用作电力、燃气、给排水、电信等功用,以满足城市发展的多功用需求;另外,该城市地下综合廊还具有用于车辆通行的下侧车道层和上侧车道层,将双层道路和多个功能舱整合,充分利用了廊道主体的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廊道主体100、下侧车道层110、下侧车行舱111、下侧紧急疏散舱112、上侧车道层120、上侧车行舱121、上侧紧急疏散舱122、顶部综合层130、水舱131、电力舱132、电信舱133、无电综合管廊舱134、燃气舱135、雨水舱136、防爆隔离舱137、竖向承重墙210、承重底板220、综合层隔墙230、下侧安全隔离墙240、上侧安全隔离墙250、防撞墙260、防渗保护层30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双连拱式城市地下综合廊,包括廊道主体100,所述廊道主体100的顶部为双连拱结构,所述廊道主体100的中部沿廊道主体100的轴向设置有竖向承重墙210,所述廊道主体100内还设置有两层承重底板220,两层承重底板220将廊道主体100由下往上依次分隔为下侧车道层110、上侧车道层120和顶部综合层130,所述顶部综合层130内设置有四面综合层隔墙230,所述顶部综合层130被竖向承重墙210和综合层隔墙230分隔为分别与廊道主体100的侧壁相邻的水舱131和雨水舱136、与水舱131相邻的电力舱132、与电力舱132相邻的电信舱133、与雨水舱136相邻的燃气舱135、以及与燃气舱135相邻的无电综合管廊舱134。其中,廊道主体100通过钢筋混凝土预制而成,竖向承重墙210设置在廊道主体100的中部,竖向承重墙210的顶端支撑在双连拱拱形相接的部位上。承重底板220共为四块,并密封设置在廊道主体100内将其上下分隔开来,承重底板220还用作其上侧层的支撑。为了保证燃气舱135的安全性,所述燃气舱135内设置有防爆隔离舱137。为了保证该城市地下综合廊的防水性能,所述廊道主体100的外壁表面上设置有防渗保护层300。优选的,所述下侧车道层110被竖向承重墙210分隔为两个下侧通行廊道,所述下侧通行廊道内设置有下侧安全隔离墙240,所述下侧安全隔离墙240将下侧通行廊道分隔为与竖向承重墙210相邻的下侧车行舱111及与廊道主体100的侧壁相邻的下侧紧急疏散舱112。下侧车行舱111主要用于小型客车通行,下侧紧急疏散舱112可以在下侧车行舱111中发生意外车祸时,及时疏散人群。在上述基础上,为避免车辆撞坏竖向承重墙210和下侧安全隔离墙240,所述下侧车行舱111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撞墙260。优选的,所述上侧车道层120被竖向承重墙210分隔为两个上侧通行廊道,所述上侧通行廊道内设置有上侧安全隔离墙250,所述上侧安全隔离墙250将上侧通行廊道分隔为与竖向承重墙210相邻的上侧车行舱121及与廊道主体100的侧壁相邻的上侧紧急疏散舱122。上侧车行舱121主要用于小型客车通行,上侧紧急疏散舱122可以在上侧车行舱121中发生意外车祸时,及时疏散人群。在上述基础上,为避免车辆撞坏竖向承重墙210和上侧安全隔离墙250,所述上侧车行舱121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撞墙2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连拱式城市地下综合廊

【技术保护点】
双连拱式城市地下综合廊,包括廊道主体(100),所述廊道主体(100)的顶部为双连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廊道主体(100)的中部沿廊道主体(100)的轴向设置有竖向承重墙(210),所述廊道主体(100)内还设置有两层承重底板(220),两层承重底板(220)将廊道主体(100)由下往上依次分隔为下侧车道层(110)、上侧车道层(120)和顶部综合层(130),所述顶部综合层(130)内设置有四面综合层隔墙(230),所述顶部综合层(130)被竖向承重墙(210)和综合层隔墙(230)分隔为分别与廊道主体(100)的侧壁相邻的水舱(131)和雨水舱(136)、与水舱(131)相邻的电力舱(132)、与电力舱(132)相邻的电信舱(133)、与雨水舱(136)相邻的燃气舱(135)、以及与燃气舱(135)相邻的无电综合管廊舱(134)。

【技术特征摘要】
1.双连拱式城市地下综合廊,包括廊道主体(100),所述廊道主体(100)的顶部为双连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廊道主体(100)的中部沿廊道主体(100)的轴向设置有竖向承重墙(210),所述廊道主体(100)内还设置有两层承重底板(220),两层承重底板(220)将廊道主体(100)由下往上依次分隔为下侧车道层(110)、上侧车道层(120)和顶部综合层(130),所述顶部综合层(130)内设置有四面综合层隔墙(230),所述顶部综合层(130)被竖向承重墙(210)和综合层隔墙(230)分隔为分别与廊道主体(100)的侧壁相邻的水舱(131)和雨水舱(136)、与水舱(131)相邻的电力舱(132)、与电力舱(132)相邻的电信舱(133)、与雨水舱(136)相邻的燃气舱(135)、以及与燃气舱(135)相邻的无电综合管廊舱(13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连拱式城市地下综合廊,其特征在于:所述廊道主体(100)的外壁表面上设置有防渗保护层(30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连拱式城市地下综合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车道层(110)被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万涛徐家伟全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