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潮地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43325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1 0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潮地垫,平置于地面上时贴近地面的表面为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为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相交的其他表面为第三表面;其特征在于同时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接的部分为地垫主体,地垫主体第一表面向远离第三表面方向延伸且相对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一结合区,地垫主体第二表面向第一表面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而成第二结合区;第一结合区与第二结合区中的一个上设有凸起部,另一个设有凹陷部;凸起部与凹陷部扣合后,第一结合区和第二结合区厚度之和等于地垫主体厚度;拼装地垫表面设置有防潮膜层。与现有地垫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拼接方便、拼接后不易不会松动且防潮性能突出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发泡材料应用领域,具体是一种发泡材料拼接地垫。
技术介绍
发泡材料地垫用途广泛,如地板衬垫、体育运动地垫、儿童游戏地垫等。较薄的地垫一般为整张,不用时可以卷起。而较厚的整张地垫无法卷起,必须采用块状单元拼接的模式,即使用时拼接成地垫,不用时将其拆成单元堆叠。此外,地垫易吸收地面的水,而大部分地垫不具备防潮功能,受潮的地垫需晾干后方能再次使用。CN204522257U公开了一种玩具地垫,该地垫安装过程较麻烦,安装后易松动,而且该地垫不具备防潮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泡材料拼接地垫。与现有地垫相比,本技术拼接方便、拼接后不易不会松动并具有优异的防潮性能。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地垫平置于地面上时贴近地面的表面为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为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相交的其他表面为第三表面。同时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接的部分为地垫主体,地垫主体第一表面向远离第三表面方向延伸且相对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一结合区,地垫主体第二表面向第一表面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而成第二结合区。第一结合区与第二结合区中的一个上设有凸起部,另一个设有凹陷部。凸起部与凹陷部扣合后,第一结合区和第二结合区厚度之和等于地垫主体厚度。凹陷部包括至少一排凹陷单元,每排至少包括一个凹陷单元。拼装地垫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有防潮膜层,所述防潮膜层为PE膜层或铝膜层或金属防潮纸层。专利技术人采用凸起部和凹陷部上下扣合的方式解决现有地垫安装过程较麻烦以及安装后易松动等难题。为使扣合后地垫保持高度一致,专利技术人将凸起部和凹陷部设置在结合区上。针对现有地垫不具备防潮功能的难题,专利技术人在地垫表面设置有防潮膜层。作为优选,所述凸起部包括至少一排凸起单元,且凸起单元的排数及每排凸起单元的个数等于凹陷单元的排数及每排凹陷单元的个数。凸起部与凹陷部数目相同并能完全扣合,因此拼接后的地垫表面不会出现凸起或者凹陷。作为优选,所述凸起单元底面为圆形。作为优选,所述凹陷单元的横切面与凸起单元相应部位的横切面形状及大小一致。所述凸起单元相应部位指的是扣合时与凹陷单元横切点紧密贴合的部位。作为优选,所述凸起单元直径为1-100mm。作为优选,所述地垫主体边缘与结合区相接处有垂直于地垫表面的平面或曲面。结合区边缘有垂直于地垫表面的平面或曲面,地垫主体及结合区的平面或曲面类型一致且高度相同,地垫主体边缘与结合区边缘将被紧密贴合。作为优选,所述发泡材料拼接地垫的地垫主体厚度为4-60mm。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该地垫的凸起部和凹陷部属于上下结构,拼接安装后不会因左右向的力而松动。2、拼接时只需将凸起部塞入凹陷部即可,简单方便。3、拼接后地垫间拼接紧密,缝隙极小。4、该地垫表面设有防潮层,其防潮性能优异。附图说明1、图1凹陷部向上的地垫示意图;2、图2凸起部向上的地垫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有益效果。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1一种防潮地垫,平置于地面上时贴近地面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与第一表面1相对的为第二表面2,与第一表面1或第二表面2相交的其他表面为第三表面3。同时与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相接的部分为地垫主体4,地垫主体4厚度为60mm。地垫主体4第一表面1向远离第三表面3方向延伸且相对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一结合区5,地垫主体4第二表面2向第一表面1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而成第二结合区6;地垫主体4边缘与结合区相接处的表面以及结合区边缘垂直于地垫的表面为平面,且两者表面类型一致。第一结合区5上设有凸起部7,第二结合区6上设有凹陷部8;所述凹陷部8包括一排凹陷单元,每排包括一个凹陷单元;所述凸起部7包括一排凸起单元,每排包括一个凸起单元,凸起单元底面为圆形,直径为100mm;凹陷单元的横切面与凸起单元相应部位的横切面形状及大小一致。拼装地垫表面设置有防潮膜层9,防潮膜层9为PE膜层。使用时将第一块地垫平铺在地面上,而后将第二块地垫的凸起部7塞入第一块地垫相应位置的凹陷部8,并按照此方法依次拼接即可。使用完毕后,只需将第二块地垫的凸起部7从第一块地垫的凹陷部8中拖出即可。实施例2一种防潮地垫,平置于地面上时贴近地面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与第一表面1相对的为第二表面2,与第一表面1或第二表面2相交的其他表面为第三表面3。同时与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相接的部分为地垫主体4,地垫主体4厚度为30mm。地垫主体4第一表面1向远离第三表面3方向延伸且相对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一结合区5,地垫主体4第二表面2向第一表面1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而成第二结合区6;地垫主体4边缘与结合区相接处的表面以及结合区边缘垂直于地垫的表面为曲面,且两者表面类型一致。第一结合区5上设有凸起部7,第二结合区6上设有凹陷部8;所述凹陷部8包括三排凹陷单元,每排包括10个凹陷单元;所述凸起部7包括三排凸起单元,每排包括10个凸起单元,凸起单元底面为圆形,直径为30mm;凹陷单元的横切面与凸起单元相应部位的横切面形状及大小一致。拼装地垫表面设置有防潮膜层9,防潮膜层9为铝膜层。使用时将第一块地垫平铺在地面上,而后将第二块地垫的凸起部7塞入第一块地垫相应位置的凹陷部8,并按照此方法依次拼接即可。使用完毕后,只需将第二块地垫的凸起部7从第一块地垫的凹陷部8中拖出即可。实施例3一种防潮地垫,平置于地面上时贴近地面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与第一表面1相对的为第二表面2,与第一表面1或第二表面2相交的其他表面为第三表面3。同时与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相接的部分为地垫主体4,地垫主体4厚度为4mm。地垫主体4第一表面1向远离第三表面3方向延伸且相对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一结合区5,地垫主体4第二表面2向第一表面1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而成第二结合区6;地垫主体4边缘与结合区相接处的表面以及结合区边缘垂直于地垫的表面为平面,且两者表面类型一致。第一结合区5上设有凸起部7,第二结合区6上设有凹陷部8;所述凹陷部8包括7排凹陷单元,每排包括50凹陷单元;所述凸起部7包括7排凸起单元,每排包括50凸起单元,凸起单元底面为球面,直径为1mm;凹陷单元的横切面与凸起单元相应部位的横切面形状及大小一致。拼装地垫表面设置有防潮膜层9,防潮膜层9为金属防潮纸层。使用时将第一块地垫平铺在地面上,而后将第二块地垫的凸起部7塞入第一块地垫相应位置的凹陷部8,并按照此方法依次拼接即可。使用完毕后,只需将第二块地垫的凸起部7从第一块地垫的凹陷部8中拖出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潮地垫,平置于地面上时贴近地面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与第一表面(1)相对的为第二表面(2),与第一表面(1)或第二表面(2)相交的其他表面为第三表面(3);其特征在于同时与所述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相接的部分为地垫主体(4),地垫主体(4)第一表面(1)向远离第三表面(3)方向延伸且相对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一结合区(5),地垫主体(4)第二表面(2)向所述第一表面(1)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而成第二结合区(6);所述第一结合区(5)与第二结合区(6)中的一个上设有凸起部(7),另一个设有凹陷部(8);所述凸起部(7)与凹陷部(8)扣合后,第一结合区(5)和第二结合区(6)厚度之和等于地垫主体(4)厚度;所述凹陷部(8)包括至少一排凹陷单元,每排至少包括一个凹陷单元;所述防潮地垫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设置有防潮膜层(9),所述防潮膜层(9)为PE膜层或铝膜层或金属防潮纸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潮地垫,平置于地面上时贴近地面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与第一表面(1)相对的为第二表面(2),与第一表面(1)或第二表面(2)相交的其他表面为第三表面(3);其特征在于同时与所述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相接的部分为地垫主体(4),地垫主体(4)第一表面(1)向远离第三表面(3)方向延伸且相对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第一结合区(5),地垫主体(4)第二表面(2)向所述第一表面(1)延伸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而成第二结合区(6);所述第一结合区(5)与第二结合区(6)中的一个上设有凸起部(7),另一个设有凹陷部(8);所述凸起部(7)与凹陷部(8)扣合后,第一结合区(5)和第二结合区(6)厚度之和等于地垫主体(4)厚度;所述凹陷部(8)包括至少一排凹陷单元,每排至少包括一个凹陷单元;所述防潮地垫第一表面(1)和第二表面(2)设置有防潮膜层(9),所述防潮膜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镤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润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