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湿电高效放电极及其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17930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9 15: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卧式湿电高效放电极,包括两段半圆管,两段半圆管通过碰焊点形成一个放电极;所述半圆管带有交错的放电尖端;每个放电尖端有四个细长状错位分布的放电点,分别指向两侧收尘极。其框架结构包括折边式小框架、吊杆、大框架、框架限位装置、第一支撑槽钢、第二支撑槽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放电极可靠性强、密封性好、耐腐蚀;放电尖端放电性能提升,实现高效放电;放电极疏密布置灵活,提升电场利用率;有效规避短路可能性,提升湿电运行安全性;限位装置安装灵活、便利,降低安装偏差;高效放电极及其框架结构的检修便利性高;高效放电极及其框架安全稳固,整体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专利涉及燃煤锅炉环保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卧式湿式电除尘器放电极装置。
技术介绍
在燃煤锅炉环保设施中,为进一步降低烟囱尾气排放中的粉尘含量,实现达标排放,可选择在脱硫系统下游设置卧式湿电。放电极作为卧式湿电的核心部件之一,对湿电的性能和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湿电内部潮湿恶劣的电场环境中,往往存在放电极放电能力弱、寿命缩短等情况;另一方面,放电极的安装精度要求高,而在安装过程中由于放电极及其框架结构的限制,常出现安装偏差大等问题,容易出现放电极变形甚至短路现象;再者,放电极的构件较多,制作流程复杂,且放电尖端为焊接形式,在运行过程中容易掉落,影响放电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寿命长、放电密度大、可实现高精度安装的卧式湿电高效放电极及其框架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这种卧式湿电高效放电极,包括两段半圆管,两段半圆管通过碰焊点形成一个放电极;所述半圆管带有交错的放电尖端;每个放电尖端有四个细长状错位分布的放电点,分别指向两侧收尘极。作为优选:所述放电点长度为8-14mm,厚度为0.7-0.8mm。这种卧式湿电高效放电极的框架结构:包括折边式小框架、吊杆、大框架、框架限位装置、第一支撑槽钢、第二支撑槽钢;所述大框架设于折边式小框架两侧,大框架通过第一支撑槽钢连接框架限位装置;框架限位装置与折边式小框架连接;大框架上端通过第二支撑槽钢连接吊杆。作为优选:所述折边式小框架包括包钢管和三角撑;包钢管为矩形,四个角上采用折边处理;包钢管顶部布置有放电极悬挂点;三角撑设于包钢管两侧,三角撑上开有螺栓孔,所述三角撑搁置在第二支撑槽钢上。作为优选:所述框架限位装置包括大限位螺栓、小限位螺栓、抱箍和第一支撑槽钢;抱箍由两片内扣式钢板组成,钢板的顶端为半圆状;抱箍通过大限位螺栓与第一支撑槽钢连接,抱箍通过小限位螺栓与折边式小框架连接。作为优选:上层底部的第一支撑槽钢通过双头螺柱与下层的第二支撑槽钢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放电极在折边式小框架内的间距为200-300mm或400-500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放电极可靠性强、密封性好、耐腐蚀放电极的放电尖端和半圆管一体成型,非焊接,可避免放电尖端掉落,且可简化制作工序;两段半圆管通过碰焊形成一个放电极,碰焊点少且均匀布置,可保证放电极的整体强度和密封性,同时碰焊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焊点的突起,减少了在湿电潮湿环境中的腐蚀可能性。2、放电尖端放电性能提升,实现高效放电放电极的一个放电尖端布置有四个放电点,四个放电点错位分布,外形长且细,起晕电压低、放电强烈且电晕电流密度大,能实现在潮湿恶劣环境中的高效放电。3、放电极疏密布置灵活,提升电场利用率放电极的布置可应放电需求而变化,除尘要求高时,可密集布置放电极,提高放电密度,提升电场电压,强化除尘能力,除尘需求下降时,可稀疏布置放电极,在保证除尘效率的同时,减少用材量,降低电耗。该种放电极布置方式,紧密配合湿电内部不同区域的除尘需求,也提升了湿电设计时的灵活度。4、有效规避短路可能性,提升湿电运行安全性折边式小框架的四个角采用折边设计,加大其与湿电大梁的距离,避免产生放电现象诱发短路,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锈钢用量;在偏心式大框架结构中,吊杆与大框架的连接处采用偏心布置,使吊杆处于连接处的外沿,增加了吊杆与折边式小框架的距离,保证绝缘距离,避免放电现象的发生。5、限位装置安装灵活、便利,降低安装偏差抱箍与支撑槽钢之间采用大限位螺栓连接,可实现抱箍的旋转移动,方便折边式小框架的限位安装;框架限位装置结合折边式小框架中的三角撑,可有效降低放电极的安装偏差,并可实现相对位置的微调,保证湿电的高效运行。6、高效放电极及其框架结构的检修便利性高高效放电极及其框架结构多处采用螺栓连接,方便零部件的拆卸、检修和更换,减少运维人员的工作量。7、高效放电极及其框架安全稳固,整体性好折边式小框架和偏心式大框架位移方向相互限制,通过支撑框架组装成整个放电系统后,使得整个放电系统稳固结实,可经受高速烟气流的冲刷而不发生烟气流动方向或垂直方向的移位、抖动,保证了绝缘间距,提升了湿电的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放电极主视图;图2为放电极俯视图;图3为折边式小框架示意图;图4为偏心式大框架主视图;图5为框架限位装置主视图;图6为框架限位装置俯视图;图7为偏心式大框架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冲孔1、半圆管2、碰焊点3、三角撑4、放电极5、包钢管6、吊杆7、大框架8、框架限位装置9、大限位螺栓10、折边式小框架11、小限位螺栓12、抱箍13、方斜垫圈14、第一支撑槽钢15、第二支撑槽钢16、双头螺柱1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下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由以下构件组成:放电极、折边式小框架、偏心式大框架(含框架限位装置)。如图1至图2所示,放电极由两段半圆管2组成,每段半圆管2上带有交错的放电尖端,在两端各开有1个冲孔。放电尖端与半圆管2为一体成型,非焊接,可避免放电尖端掉落,且整体刚性强,简化制作工序;两段半圆管2通过碰焊形成一个放电极,碰焊点3少且均匀布置,可保证放电极的整体强度和密封性,同时碰焊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焊点的突起,降低了在湿电潮湿环境中的腐蚀可能性;冲孔1来自于放电极两端连接时的冲压。该放电极的整体长度为0.5-2.0m。该放电极构件数量少,制作工序简单,加工制作方便,缩短了制作周期。放电极的一个放电尖端布置有四个放电点,四个放电点错位分布,分别指向两侧收尘极,放电点的长度应位置不同而不一,通常为8-14mm,厚度为0.7-0.8mm,放电点长且细,起晕电压低、放电强烈且电晕电流密度大,能实现在潮湿恶劣环境中的高效放电。如图3所示,折边式小框架11主要由包钢管6和三角撑4连接构成,在四个角上采用折边处理。单根包钢管6带有弯头、三通和四通且一次成型,极大的减少了焊接点数量,规避焊接处突起的腐蚀可能性,同时可降低焊接热变形;小框架侧边上部的三角撑4用于小框架的搁置和固定,三角撑4上开有螺栓孔,用于固定时的螺栓连接,小框架采用三角撑4的搁置方法降低了安装难度,并可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卧式湿电高效放电极及其框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湿电高效放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段半圆管(2),两段半圆管(2)通过碰焊点(3)形成一个放电极;所述半圆管(2)带有交错的放电尖端;每个放电尖端有四个细长状错位分布的放电点,分别指向两侧收尘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湿电高效放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段半圆管(2),两段半圆管(2)通
过碰焊点(3)形成一个放电极;所述半圆管(2)带有交错的放电尖端;每个放电尖端有四
个细长状错位分布的放电点,分别指向两侧收尘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湿电高效放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点长度为
8-14mm,厚度为0.7-0.8mm。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湿电高效放电极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折边式小
框架(11)、吊杆(7)、大框架(8)、框架限位装置(9)、第一支撑槽钢(15)、第二支撑槽
钢(16);所述大框架(8)设于折边式小框架(11)两侧,大框架(8)通过第一支撑槽钢(15)
连接框架限位装置(9);框架限位装置(9)与折边式小框架(11)连接;大框架(8)上端
通过第二支撑槽钢(16)连接吊杆(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湿电高效放电极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式小
框架(11)包括包钢管(6)和三角撑(4);包钢管(6)为矩形,四个角上采用折边处理;
包钢管(6)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新宇陈瑶姬王毅沈海涛胡达清刘文榉郑成航李清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天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