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可从基于电源的泄漏电流中保护使用人员,并且可从外部静电回路中保护内部回路的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提高审美性和坚固性,便携式电子装置更多使用金属材质的外壳。然而,这种金属材质的外壳由于其材质的特性而具有优秀的导电性,因此可通过特定器件或根据部位来在外置外壳和内置回路部之间形成有电路径。尤其,随着金属外壳和回路部形成环,在通过如外部的露出面积大的金属外壳等导体来瞬间流入具有高电压的静电的情况下,可破损IC等回路部,因此需要解决这种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这种便携式电子装置通常使用充电器来对电池进行充电。这种充电器利用直流电(DC)电源对外部的交流电(AC)电源进行整流之后,重新通过变压器变换为适合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低直流电电源。其中,为了强化变压器的电绝缘性,在变压器的两端设置由电容器构成的Y电容(Y-CAP)。然而,如非正版充电器等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电保护器件,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人体能够接触的导体和内置回路部之间,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特征在于,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阻断从回路部的接地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并满足以下公式,使得从上述导体流入的通信信号通过:Vbr>Vin,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1.20 KR 10-2014-0162858;2015.02.06 KR 10-2011.一种触电保护器件,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人体能够接触的导体和内置
回路部之间,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特征在于,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不
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阻断从回路部的接地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
电流,并满足以下公式,使得从上述导体流入的通信信号通过:
Vbr>Vin,
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
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额定电压
为各个国家的标准额定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Vcp>Vbr,其
中,Vcp为电容层的绝缘击穿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通信信号
具有无线通信频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电保护
器件包括:
烧体,层叠有多个薄片层;
触电保护部,包括至少一对内部电极及空隙,上述至少一对内部电极以
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烧体的内部,上述空隙形成于上述内部电极
之间;以及
至少一个电容层,使得从上述导体流入的通信信号通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内部
电极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隙的
内壁形成有沿着高度方向以规定厚度涂敷的放电物质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内
\t部电极之间形成有多个上述空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放电物质
层由包含金属粒子的非导电性物质或半导体物质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放电物质层包括:
第一部分,沿着上述空隙的内壁涂敷;
第二部分,从上述第一部分的上端向外侧延伸;以及
第三部分,从上述第一部分的下端向外侧延伸,
上述第二部分与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中的一个内部电极相接触,且上述第
三部分与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中的另一个内部电极相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烧体包括
具有电容率的绝缘体。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内部电极
包含Ag、Au、Pt、Pd、Ni及Cu中的一种以上的成分。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容层以
电连接的方式与上述触电保护部并联。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容层和
上述触电保护部之间的间隔大于上述触电保护部和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之间
的间隔。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电保护
器件包括:
触电保护部,包括至少两个压敏电阻物质层、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及多个
第二内部电极,上述至少两个压敏电阻物质层由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及第二
压敏电阻物质层交替层叠而成,上述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一压敏电阻
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上述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二压敏电
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以及
至少一个电容层,使得从上述导体流入的通信信号通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击穿电
压(Vbr)为分别形成于最靠近的第一内部电极和第二内部电极之间的击穿
电压之和。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内
部电极及上述第二内部电极分别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内
部电极及上述第二内部电极分别以互不重叠的方式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炵岐,刘俊瑞,朴奎焕,宣贵男,柳在洙,林丙国,金利彦,
申请(专利权)人:阿莫泰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