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创面缺氧处理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067162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14: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体创面缺氧处理的方法。该方法根据创面大小,将聚偏二氯乙烯膜裁剪后覆盖创面,并用医用手术薄膜固定后封闭创面6小时,然后去除聚偏二氯乙烯膜和医用手术薄膜。该方法能够将在体缺氧对创面修复细胞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加快创面愈合,且该方法经动物实验证实可以运用于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保护创面,降低感染几率。该方法还具有安全性好、易操作、能耗低、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皮肤创面修复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在体创面缺氧处理的方法。
技术介绍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保护机体的重要天然屏障,可使机体免受物理性、化学性、机械性以及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还可以帮助机体的内环境保持稳定,在机体稳态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严重烧伤后,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屏障作用丧失,可能导致水电解质失衡、休克等一系列的问题,极易发生感染,感染后的创面会成为机体全身感染的重要来源,因此创面的治疗情况可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病情变化,故对于患者而言,尽快封闭创面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严重烧伤后,机体会丢失大量体液,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组织灌流减少。在此基础上,创面局部血管毁损、感染、创缘细胞活动需要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供氧量减少,耗氧量增加,故创面周围逐渐出现缺氧环境,伤后3天缺氧达到顶峰。Rodriguez指出,创面形成后角质形成细胞并没有立即开始迁移,而是延迟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迁移,缺氧微环境可能在表皮细胞迁移的启动中起着重要作用。Caitlin、Raja等指出体外缺氧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运动能力,LiW、DanielRJ、Humar、Lokmic等多人的研究则证明创面的急性缺氧通过促进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故创面形成后人为提前局部缺氧环境的形成或可更快启动细胞迁移等创面修复相关行为,加快创面愈合过程,且目前的研究都集中于体外缺氧对创面修复相关行为的影响,缺少缺氧对在体创面的应用。适度缺氧时,机体以代偿性反应为主,可诱导多种基因表达,若及时恢复正常氧供,诱导产生的基因产物继续存在并持续发挥作用,参与创面修复细胞的迁移、增殖等生物学行为及新生血管的生成。严重缺氧时,因能量供应严重不足,细胞出现失代偿性变化,比如对细胞膜、线粒体及溶酶体的损伤。损伤后的线粒体又导致进一步缺氧,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多种细胞结构的破坏使机体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故缺氧时间和程度对机体的影响十分关键,在本专利中,研究不同缺氧作用时间对创面修复的过程非常重要。目前,还没有在体创面缺氧处理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为提供一种在体创面缺氧处理的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在体创面缺氧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操作器械、聚偏二氯乙烯膜和创周皮肤分别进行消毒;2)将聚偏二氯乙烯膜剪裁成与创面形态相同或相似的形状,大小能完全覆盖创面并覆盖创面边缘1-4mm,将裁剪好的聚偏二氯乙烯膜覆盖在创面上;3)按照聚偏二氯乙烯膜的形状,裁剪医用手术薄膜,大小为比聚偏二氯乙烯膜的边缘大0.5-2cm,并将医用手术薄膜裁剪出与创面形态相同或相似的空缺;4)将带有空缺的医用手术薄膜的防粘纸与上层膜分开,将上层膜覆盖在聚偏二氯乙烯膜上,膜的空缺对准创面;5)将聚偏二氯乙烯膜及上层膜固定在创面上6小时,移除聚偏二氯乙烯膜,将创面暴露于空气中,剥除上层膜。聚偏二氯乙烯膜是一种食品用保鲜膜,其化学组分为聚偏二氯乙烯(polyvinylidenechloride),是二氯乙烯(1,1-二氯乙烯)的聚合物。医用手术薄膜是由医用压敏胶涂布于聚氨酯薄膜,再覆盖隔离纸而成,是一款超薄、透湿、透明、适体的手术薄膜,能在手术部位创造一个良好的无菌环境,在无菌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进一步,聚偏二氯乙烯膜的氧气透过率为60cm3/(m2.24h.atm),二氧化碳透过率为310cm3/(m2.24h.atm),透湿率为12g/(m2.24h)。进一步,步骤(1)中,对操作机械的消毒是通过高温高压实现的。进一步,步骤(1)中,对聚偏二氯乙烯膜的消毒是通过Co60辐照实现的。进一步,步骤(1)中,对创周皮肤消毒后,去除皮肤表面杂质及油脂。从而使皮肤干燥清洁。进一步,步骤(5)中,将聚偏二氯乙烯膜及上层膜固定前后,用无菌药棉从聚偏二氯乙烯膜及上层膜的中部向两端抹压。此步骤需谨慎操作,避免卷曲。进一步,步骤(5)中,剥除上层膜后,若有残胶,用无菌棉签进行清理。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方法能够使创面局部提前形成缺氧环境,更快启动细胞迁移等创面修复相关行为,加快创面愈合,且该方法经动物实验证实可以运用于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以保护创面,降低感染几率。该方法还具有安全性好、易操作、能耗低、成本低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图2为实施例3的操作实施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3中分别用聚偏二氯乙烯膜(Polyvinylidenechloride膜)和聚甲基戊烯膜(Polymethylpentene膜)处理创面不同时间段小鼠创面愈合情况比较图;图4为实施例3中分别用聚偏二氯乙烯膜(Polyvinylidenechloride膜)和聚甲基戊烯膜(Polymethylpentene膜)处理创面6h后小鼠创面完全愈合所需的时间比较图;图5为实施例3中分别用聚偏二氯乙烯膜(Polyvinylidenechloride膜)和聚甲基戊烯膜(Polymethylpentene膜)膜处理创面6h后小鼠创面组织修复情况比较图。具体实施方式所举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进行说明,但并不是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仅限于所举实施例。所以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对实施方案进行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聚偏二氯乙烯膜细胞毒性试验为验证该方法所需材料的细胞毒性,进行如下实验。1)将所需材料经Co60辐照消毒后用磷酸缓冲液(PBS)漂洗3次;2)浸提液的制备:每cm2样本加入1mL含10%(质量分数)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液,于37℃温度下浸提24小时,得到浸提液;3)取对数生长期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制成浓度为1×104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进行培养,每孔100μL,细胞贴壁生长24小时后去除原培养基;4)实验组:向培养的HaCaT细胞按100μL/孔加入步骤2)中制备的浸提液;对照组:向培养的HaCaT细胞加入等量的含10%(质量分数)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每组复种4孔;5)培养六天,每天进行细胞增殖检测(CCK8)实验,除去原有的浸提液或培养基,并用新的培养基分别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细胞洗涤两次,然后每孔细胞加入100μL新的培养基和10μLCCK8试剂(cellcountingk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体创面缺氧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操作器械、聚偏二氯乙烯膜和创周皮肤分别进行消毒;(2)将聚偏二氯乙烯膜剪裁成与创面形态相同或相似的形状,大小能完全覆盖创面及创面边缘2‑3mm,将裁剪好的聚偏二氯乙烯膜覆盖在创面上;(3)按照聚偏二氯乙烯膜的形状,裁剪医用手术薄膜,大小比聚偏二氯乙烯膜的边缘大1cm,并将医用手术薄膜裁剪出与创面形态相同或相似的空缺;(4)将带有空缺的医用手术薄膜的防粘纸与上层膜分开,将上层膜覆盖在聚偏二氯乙烯膜上,膜的空缺对准创面;(5)将聚偏二氯乙烯膜及上层膜固定在创面上6小时,然后移除聚偏二氯乙烯膜,将创面暴露于空气中,剥除医用手术薄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体创面缺氧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操作器械、聚偏二氯乙烯膜和创周皮肤分别进行消毒;
(2)将聚偏二氯乙烯膜剪裁成与创面形态相同或相似的形状,大小能完全
覆盖创面及创面边缘2-3mm,将裁剪好的聚偏二氯乙烯膜覆盖在创面上;
(3)按照聚偏二氯乙烯膜的形状,裁剪医用手术薄膜,大小比聚偏二氯乙
烯膜的边缘大1cm,并将医用手术薄膜裁剪出与创面形态相同或相似的空缺;
(4)将带有空缺的医用手术薄膜的防粘纸与上层膜分开,将上层膜覆盖在
聚偏二氯乙烯膜上,膜的空缺对准创面;
(5)将聚偏二氯乙烯膜及上层膜固定在创面上6小时,然后移除聚偏二氯
乙烯膜,将创面暴露于空气中,剥除医用手术薄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体创面缺氧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聚
偏二氯乙烯膜的氧气透过率为60cm3/(m2.24h.atm),二氧化碳透过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甜甜黄跃生张东霞江旭品张均辉唐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