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预制桩高应变试验的防倾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41920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预制桩高应变试验的防倾倒装置,安装配合于试验桩体,包括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所述第一抱箍的一侧边和第二抱箍的一侧边互相铰接;所述第一抱箍的顶部向侧方延伸并形成与顶部相齐平的第一防倾倒平台,所述第二抱箍的顶部向侧方延伸并形成与顶部相齐平的第二防倾倒平台;所述第一抱箍的另一侧边和第二抱箍的另一侧边设有可互相固定的锁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确保高应变试验安全规范的进行,并能减小锤击偏心和塑性变形使得高应变锤击信号更为准确和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倾倒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预制桩高应变试验的防倾倒装置。
技术介绍
混凝土预制管桩的高应变试验,是通过重锤撞击试验桩体,进而对桩体的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在试验的过程中,若没有采取措施保护试验桩头,当重锤砸落时与桩头接触的瞬时冲击载荷非常大,桩头容易出现受力不均,进而导致桩头开裂甚至爆裂。且一旦出现桩头开裂,会出现严重的塑性变形,使高应变锤击信号无效,严重时裂开的桩头砼会掉下来砸坏传感器及接线,并且还需要修复好该试验桩体后,才能继续试桩或重新另选一根桩进行试验,耽误工期,增加造价。给试验工作带来不便。此外,混凝土预制管桩一般桩径较小,属中小直径,高应变重锤砸落后易倾倒和偏心,规范规定“严重锤击偏心,两侧力信号幅值相差超过1倍时高应变锤击信号不得做为承载力分析计算的依据”,这给高应变现场增加了难度,有些锤击信号,还会因为偏心过大而无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预制桩高应变试验的防倾倒装置,能够确保高应变试验安全规范的进行,并能减小锤击偏心和塑性变形使得高应变锤击信号更为准确和可靠。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预制桩高应变试验的防倾倒装置,安装配合于试验桩体,包括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所述第一抱箍的一侧边和第二抱箍的一侧边互相铰接;所述第一抱箍的顶部向侧方延伸并形成与顶部相齐平的第一防倾倒平台,所述第二抱箍的顶部向侧方延伸并形成与顶部相齐平的第二防倾倒平台;所述第一抱箍的另一侧边和第二抱箍的另一侧边设有可互相固定的锁接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防倾倒平台和所述第二防倾倒平台均设置有用于吊装的贯穿孔。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抱箍的另一侧边设有第一翼板,所述第二抱箍的另一侧边设有第二翼板,该第一翼板与该第二翼板构成所述锁接结构,并在所述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卡装于所述试验桩体时互相锁接。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翼板与所述第一抱箍的外侧面之间设有强化筋条;所述第二翼板与所述第二抱箍的外侧面之间设有强化筋条。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翼板设有复数个第一锁接孔,所述第二翼板分别设有复数个第二锁接孔;所述第一翼板与所述第二翼板通过所述第一锁接孔和所述第二锁接孔互相锁接固定。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防倾倒平台的底部和所述第二防倾倒平台的底部均设有锥形支撑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所述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固定安装于试验桩体的顶部,并将二侧延伸的第一防倾倒平台和第二防倾倒平台与试验桩体的顶面形成齐平的平面;有效的加固了桩体头部,避免桩顶在高应变试验重锤冲击压力下产生爆裂,较好解决了未加固预制桩试桩时桩头易被重锤砸坏所带来的风险。防止重锤倾倒平台使重锤砸落后桩头顶端受力平面变大,有效地避免了重锤砸落后倾倒的可能,使高应变锤击不易产生较大的偏心。该装置在加固预制桩桩头和防止重锤砸落后倾倒的前提下,确保高应变试验安全规范的进行,并能减小锤击偏心和塑性变形使得高应变锤击信号更为准确和可靠。2、所述第一防倾倒平台和所述第二防倾倒平台均设置有用于吊装的贯穿孔。通过该贯穿孔,可对试验桩体进行吊运和安装,方便快捷。3、通过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互相锁接,且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分别通过所述强化筋条进行固定加强,进一步保证了装置的整体强度。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预制桩高应变试验的防倾倒装置不局限于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面结构示意图一(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互相扣合);图2是本技术的俯面结构示意图二(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开口打开);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抱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技术的一种预制桩高应变试验中保护桩头及防止重锤砸落后倾倒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预制桩高应变试验中保护桩头及防止重锤砸落后倾倒装置,它包括保护套组件、防止重锤倾倒平台。所述保护套组件包括第一抱箍1和第二抱箍2,第一抱箍1一端与第二抱箍2一端相铰接连接,且第一抱箍1和第二抱箍2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另设有锁固机构,锁固机构将第一抱箍1另一端与第二抱箍2另一端锁固在一起。所述第一抱箍1和第二抱箍2分别为半圆形,通过互相锁固,形成圆形箍环。第一防倾倒平台3和第二防倾倒平台4对称焊接在第一抱箍1和第二抱箍2外侧,第一防倾倒平台3、第二防倾倒平台4的顶面、第一抱箍1的顶面和第二抱箍2的顶面均位于同一平齐平面;且第一防倾倒平台3设有贯穿孔31,第二防倾倒平台设有贯穿孔41,该贯穿孔31和贯穿孔41用于吊装所述试验桩体。本实施例中,所述吊装用的贯穿孔31、41平行布置于防止重锤倾倒平台内,使得吊运和安装更加便捷。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抱箍1之末端设有第一翼板11,第二抱箍2之末端设有第二翼板21,第一翼板11设有第一螺栓孔11,第二翼板21设有与第一螺栓孔11相对应的第二螺栓孔22,所述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11和第二螺栓孔22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11和第二螺栓孔22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不仅结构简单,且第一抱箍1与第二抱箍2之间的装配更加灵活,装拆更加方便。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倾倒平台3和第二防倾倒平台4对称焊接在第一抱箍1和第二抱箍2外侧,两个防倾倒平台3、4的顶面与二抱箍1、2顶平齐。防倾倒平台3、4能稳定地固定在桩头位置处,且不干扰重锤锤击能量能有效地在桩体内传递,符合相关的检测规范的规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板11与第一抱箍1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板13,第二翼板21与第二抱箍2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板23。设有第一加强筋板13和第二加强筋板23,进一步保证抱箍的强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板13和第二加强筋板23均为上下间隔布置。使用时,将第一抱箍1与第二抱箍2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并使两个防止重锤倾倒平台的顶面与桩体顶端平齐,再通过锁固机构将第一抱箍1与第二抱箍2锁固在一起,此时,第一抱箍1与第二抱箍2就能紧紧抱住桩体之顶端,有效的加固了桩体头部,避免桩顶在高应变试验重锤冲击压力下产生爆裂,较好解决了未加固预制桩试桩时桩头易被重锤砸坏所带来的风险。防倾倒平台3、4使重锤砸落后桩头顶端受力平面变大,有效地避免了重锤砸落后倾倒的可能,使高应变锤击不易产生较大的偏心。该装置在加固预制桩桩头和防止重锤砸落后倾倒的前提下,确保高应变试验安全规范的进行,并能减小锤击偏心和塑性变形使得高应变锤击信号更为准确和可靠。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预制桩高应变试验的防倾倒装置,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预制桩高应变试验的防倾倒装置,安装配合于试验桩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所述第一抱箍的一侧边和第二抱箍的一侧边互相铰接;所述第一抱箍的顶部向侧方延伸并形成与顶部相齐平的第一防倾倒平台,所述第二抱箍的顶部向侧方延伸并形成与顶部相齐平的第二防倾倒平台;所述第一抱箍的另一侧边和第二抱箍的另一侧边设有可互相固定的锁接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预制桩高应变试验的防倾倒装置,安装配合于试验桩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所述第一抱箍的一侧边和第二抱箍的一侧边互相铰接;所述第一抱箍的顶部向侧方延伸并形成与顶部相齐平的第一防倾倒平台,所述第二抱箍的顶部向侧方延伸并形成与顶部相齐平的第二防倾倒平台;所述第一抱箍的另一侧边和第二抱箍的另一侧边设有可互相固定的锁接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预制桩高应变试验的防倾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倾倒平台和所述第二防倾倒平台均设置有用于吊装的贯穿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预制桩高应变试验的防倾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抱箍的另一侧边设有第一翼板,所述第二抱箍的另一侧边设有第二翼板,该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健友张勇陈鹭琳孙雪峰张八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