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13096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包括上外壳、下外壳、右散热板、右导热板、右隔热板、致冷片、下隔热棉、上隔热棉、左散热板、左导热板和左隔热板。上隔热棉设置在上外壳的拐角处,下隔热棉设置在下外壳的拐角处。上隔热棉和左散热板接触,下隔热棉和右散热板接触。左散热板和右散热板均是空腔结构,左导热板设置在左散热板的空腔内,右导热板设置在右散热板的空腔内。左导热板被左隔热板包隔,右导热板被右隔热板包隔。致冷片的左侧致冷面产生冷能对人体部位进行制冷,致冷片的右侧发热面产生热能对人体部位进行制热。本实用型提高了致冷片的致热及致冷效果,双向调温效果好,使人体自动适应冷环境和热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生命健康保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各种保健产品应运而生。温度控制服装属于特种服装,也为保健衣服,旨在特殊环境下的工作者提供辅助。现有的温度控制服一般是在现有服装中内置一种具有同时制冷制热功能的温控装置来实现人体温控效果,但是现有的温控装置存在如下缺点:温度控制效果不是很好,对于冷环境和热环境不能很好的适应,不能针对特殊的环境温度下满足使用者正常的体温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旨在解决现有调温装置致热及致冷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包括上外壳和下外壳。所述双向调温装置还包括右散热板、右导热板、右隔热板、致冷片、下隔热棉、上隔热棉、左散热板、左导热板以及左隔热板,所述致冷片包括左侧致冷面及右侧发热面,其中:所述上隔热棉设置在所述上外壳的拐角处,所述下隔热棉设置在所述下外壳的拐角处;所述上隔热棉和所述左散热板接触,所述下隔热棉和所述右散热板接触;所述左散热板和右散热板均是空腔结构,所述左导热板设置在所述左散热板的空腔内,所述右导热板设置在所述右散热板的空腔内;所述左导热板被所述左隔热板包隔,所述右导热板被所述右隔热板包隔;所述致冷片的左侧致冷面产生冷能对人体部位进行制冷,所述致冷片的右侧发热面产生热能对人体部位进行制热。优选地,所述致冷片的左侧致冷面与所述左散热板相接触,所述致冷片的右侧发热面与所述右散热板相接触。优选地,所述上隔热棉和下隔热棉均是隔热橡胶层。优选地,所述左导热板是导热铝材板,用于将所述致冷片产生的冷能通过所述左导热板传导至所述左散热板,再由该左散热板向外扩散冷能给人体需要降温的部位。优选地,所述右导热板是导热铝材板,用于将所述致冷片产生的热能通过所述右导热板传导至所述右散热板,再由该右散热板传热给人体需要加热的部位。优选地,所述左散热板是隔热橡胶层,用于阻隔所述致冷片的左侧致冷面产生的冷能传导给所述右隔热板。优选地,所述右隔热板是隔热橡胶层,用于阻隔所述致冷片的右侧发热面产生的热能传导给所述左隔热板。优选地,所述双向调温装置还包括正极线、负极线以及可变极电源。优选地,所述正极线的输入端和负极线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可变极电源上,所述正极线的输出端和负极线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致冷片上。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了如下技术效果:提高了致冷片时致热及致冷的效果,可广泛应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下的服装、鞋子、帽子、手套、围脖以及其它可穿戴装备中,具有双向调温效果好的特点,能够使人体自动适应冷环境和热环境。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较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右视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左视结构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技术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较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右视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左视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双向调温装置包括正极线1、负极线2、下外壳3、上外壳4、右散热板5、右导热板6、右隔热板7、致冷片8、下隔热棉9、上隔热棉10、左散热板11、左导热板12、左隔热板13以及可变极电源14。所述正极线1的输入端和负极线2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可变极电源14,所述正极线1的输出端和负极线2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致冷片8。所述致冷片8在可变极电源14提供的电源下,致冷片8的左侧制冷面(也可称谓正面制冷面)产生冷能对人体需制冷的部位进行制冷,致冷片8的右侧制热面(也可称谓反面制热面)产生热能对人体需制热的部位进行制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变极电源14为一种输出低电压(例如5V)的可充电电源,具有低辐射、低功耗的特点,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所述可变极电源14可以将所述正极线1和负极线2的正负电极性进行调转(即对调正负极性)。即:当致冷片8的左侧制冷面需要制冷而右侧制热面不需要制热时,所述正极线1的输入端接入可变极电源14的正极,而负极线2的输入端接入可变极电源14的负极;当致冷片8的右侧制热面需要制热而左侧制冷面不需要制冷时,所述正极线1的输入端接入可变极电源14的负极,而负极线2的输入端接入可变极电源14的正极。所述下外壳3的拐角处设置有下隔热棉9,所述上外壳4的拐角处设置有上隔热棉10。所述下隔热棉9和右散热板5接触,所述上隔热棉10和左散热板11接触。所述右散热板5和左散热板11均是空腔结构,所述右散热板5的空腔内设置有右导热板6,所述左散热板11的空腔内设置有左导热板12。所述右导热板6被右隔热板7包隔,所述左导热板12被左隔热板13包隔。如图2所示,所述致冷片8的右侧发热面(也即反面发热面)与右散热板5相接触。如图3所示,所述致冷片8的左侧致冷面(也即正面致冷面)与左散热板11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隔热棉9和上隔热棉10都是隔热橡胶层,因此使所述下外壳3、上外壳4对所述右散热板5和左散热板11之间的热能和冷能传导互不产生影响。在所述双向调温装置需要对人体部位供热时,所述可变极电源14通过所述正极线1和负极线2对所述致冷片8进行通电,使该致冷片8的右侧发热面产生用于发热的热能并传递至右导热板6。所述右导热板6是高导热性的导热铝材板,可快速将致冷片8产生的热能通过右导热板6传导至右散热板5,再由该右散热板5传热给人体要加热的部位(例如腹部、胸部等)。所述右隔热板7是隔热橡胶层,用于阻隔致冷片8的右侧致热面产生的热能传导给左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包括上外壳和下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调温装置还包括右散热板、右导热板、右隔热板、致冷片、下隔热棉、上隔热棉、左散热板、左导热板以及左隔热板,所述致冷片包括左侧致冷面及右侧发热面,其中:所述上隔热棉设置在所述上外壳的拐角处,所述下隔热棉设置在所述下外壳的拐角处;所述上隔热棉和所述左散热板接触,所述下隔热棉和所述右散热板接触;所述左散热板和右散热板均是空腔结构,所述左导热板设置在所述左散热板的空腔内,所述右导热板设置在所述右散热板的空腔内;所述左导热板被所述左隔热板包隔,所述右导热板被所述右隔热板包隔;所述致冷片的左侧致冷面产生冷能对人体部位进行制冷,所述致冷片的右侧发热面产生热能对人体部位进行制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包括上外壳和下外壳,
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调温装置还包括右散热板、右导热板、右隔热板、致
冷片、下隔热棉、上隔热棉、左散热板、左导热板以及左隔热板,所述致冷
片包括左侧致冷面及右侧发热面,其中:
所述上隔热棉设置在所述上外壳的拐角处,所述下隔热棉设置在所述下
外壳的拐角处;
所述上隔热棉和所述左散热板接触,所述下隔热棉和所述右散热板接触;
所述左散热板和右散热板均是空腔结构,所述左导热板设置在所述左散
热板的空腔内,所述右导热板设置在所述右散热板的空腔内;
所述左导热板被所述左隔热板包隔,所述右导热板被所述右隔热板包隔;
所述致冷片的左侧致冷面产生冷能对人体部位进行制冷,所述致冷片的
右侧发热面产生热能对人体部位进行制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致冷片的左侧致冷面与所述左散热板相接触,所述致冷片的右
侧发热面与所述右散热板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上隔热棉和下隔热棉均是隔热橡胶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人体自适应冷热环境的双向调温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贯京陈兴明张少鹏高伟明李慧玲刘志凡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易特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