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用氮肥增效剂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005230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田用氮肥增效剂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剂由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的按重量比2-5: 1混合组成。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采用分层包膜或单层包膜复混技术而成。脲酶抑制剂选用NBPT (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硝化抑制剂选用DMPP( 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与农民习惯施肥比较,尿素配合氮肥增效剂使用,可减少氮肥用量25%以上,稻田氮素损失降低35—40%,肥料当季利用率提高15-25%。与农民习惯施肥量相同情况下,施入混有稻田氮素增效剂的尿素后,可以提高当季水稻产量8.24%以上,提高氮肥利用率7.4%以上;减少稻田氨挥发排放量11.3%以上;NO2 排放量14.7%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氮肥增效剂,属于农业

技术介绍
1、氮素损失严重:在农业生产上,提高氮肥投入是作物高产的有效途径,然而,氮肥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只有施入量的30~41%。稻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氨挥发与硝化-反硝化,损失率高达30%~70%。尿素是农田最常用的氮肥,其使用量超过全世界氮肥的50%;尿素具有含氮量高、生产成本低、物理性状好等其它氮肥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尿素施入土壤后,经脲酶水解为铵态氮而导致大量的氨挥发损失,据统计,农田的氨挥发损失量可达施氮量的20~47%,另外,土壤中的氧化亚氮也会达到施肥量的0.5%以上,鉴于氧化亚氮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虽然排放量不大,但是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比较严重。因此减少稻田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2、对策与机理:许多研究报道,在农田运用生化抑制剂可以减少氮素损失,如,运用脲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脲酶活性而减缓尿素的水解速度、氨的释放速率以及氨挥发和硝化损失,运用硝化抑制剂可以减缓铵态氮的氧化,进而减少硝态氮的淋失及随后的反硝化损失。但是,实际农业应用方面,仅有部分企业在生产复合肥的时候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抑制剂,在农业生产中的效果并不显著,特别是没有专门针对南方稻田尿素使用的氮肥增效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专门针对南方稻田施入尿素而提供一种稻田氮肥增效剂,采用包膜技术,以减少生化抑制剂施入时,施入后长时间漂浮于水面之上,与沉入水下的尿素分离,效果降低等缺陷,另外,施入生化抑制剂时,还有一些问题,粉末会随风飘散,农民双手接触,容易吸入肺或口腔中,不利于农田操作等问题。针对水稻生长前期释放脲酶抑制剂,达到减少氨挥发损失的目的;后期晒田时释放硝化抑制剂,从而减少氧化亚氮的释放。采用不同的包膜材料,达到了定时释放的效果,克服弊端、提高效果和减少浪费。因此,本发明中所提的氮肥增效剂不仅适合肥料厂生产使用,同样也可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做到了定时释放,增强效果、方便使用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剂由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的按重量比2-5:1混合组成。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剂中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采用分层包膜或单层包膜复混技术而成。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脲酶抑制剂选用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硝化抑制剂选用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硝化抑制剂DMPP造粒,选用聚烯烃包膜,粒径为2.5-3mm,包膜厚度在60-70g/m2范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脲酶抑制剂NBPT造粒,选用普通硫磺包膜,粒径3-5mm,包膜厚度在60-70g/m2范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氮肥增效剂的使用方法为:在尿素生产过程中,与尿素混合包装,增效剂与尿素按重量比:1:60-120充分混合;或在尿素施用前,按照增效剂与尿素按重量比为:1:60-120混合后直接施用。本专利技术具有配方简单、使用量少、使用方便、增产效果显著等特点。对减少农田氮肥投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和面源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效果。本发明是根据稻田中尿素的变化规律,以及水稻生长对氮的吸收特性,采用逐步释放的方式,完全契合农业生产实际水稻生产的农艺措施。通过在江西省多点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尿素生产过程中或水稻种植过程中混入尿素中施用,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较比较,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尿素配合氮肥增效剂使用,可减少氮肥用量25%以上,稻田氮素损失降低35—40%,肥料当季利用率提高15-25%;与农民习惯施肥量相同情况下,施入混有稻田氮肥增效剂的尿素后,可以提高当季水稻产量8.24%以上,提高氮肥利用率7.4%以上;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11.3%以上、N2O排放量14.7%以上;提高当季氮肥利用率13.2%以上。可以实现氮肥的一次性施用,既可缓解环境污染压力,又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剂由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按重量比2:1混合而成,其中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需先包膜造粒,选用普通硫磺包膜,要求其粒径3-5mm,包膜厚度在60-70g/m2范围内。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造粒,选用聚烯烃包膜,粒径为2.5-3mm,包膜厚度在60-70g/m2范围。然后与普通尿素按照重量比1:60的比例混合施用。实施例2:本实施例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剂由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按重量比3:1混合而成,其中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需先包膜造粒,选用普通硫磺包膜,要求其粒径3-5mm,包膜厚度在60-70g/m2范围内。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造粒,选用聚烯烃包膜,粒径为2.5-3mm,包膜厚度在60-70g/m2范围。然后与普通尿素按照重量比1:90的比例混合施用。实施例3:本实施例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剂由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按重量比4:1混合而成,其中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需先包膜造粒,选用普通硫磺包膜,要求其粒径3-5mm,包膜厚度在60-70g/m2范围内。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造粒,选用聚烯烃包膜,粒径为2.5-3mm,包膜厚度在60-70g/m2范围。然后与普通尿素按照重量比1:100的比例混合施用。实施例4:本实施例所述的稻田氮肥增效剂由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按重量比5:1混合而成,其中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需先包膜造粒,选用普通硫磺包膜,要求其粒径3-5mm,包膜厚度在60-70g/m2范围内。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造粒,选用聚烯烃包膜,粒径为2.5-3mm,包膜厚度在60-70g/m2范围。然后与普通尿素按照重量比1:120的比例混合施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稻田氮肥增效剂,其特征在于:由硝化抑制剂与脲酶抑制剂的按重量比1:2‑5混合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田氮肥增效剂,其特征在于:由硝化抑制剂与脲酶抑制剂的按重量比1:2-5混
合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肥增效剂,其特征在于: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采用分层包
膜或单层包膜复混技术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氮肥增效剂,其特征在于:脲酶抑制剂NBPT稳选用N-丁基硫
代磷酰三胺,硝化抑制剂DMPP选用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氮肥增效剂,其特征在于:脲酶抑制剂NBPT造粒,选用普通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学孙刚刘增兵李祖章刘光荣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