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巴宏亮专利>正文

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99299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3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包括连接板和连接笼,所述连接板的中部设有滑槽,所述连接板的上端设有上固定孔,所述连接板的下端设有下固定孔,进一步在所述连接笼的侧壁中部向外突出设有连接孔,用第二连接件依次贯穿所述滑槽和所述连接孔后将所述连接笼与所述连接板进行连接固定;使用时,先在所述连接笼内填充松质骨,再将所述连接笼填充到上下残存椎体之间,并采用第一连接件分别贯穿所述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后将所述连接板固定于上下椎体之间,钛笼牢固稳定后,还采用第二连接件将所述连接笼与所述连接板进行连接固定,有效防止病人术后颈部活动时连接笼发生后移、损伤脊髓的问题,稳定度高,安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
技术介绍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颈椎退行病变、颈椎外伤等疾病,而且在椎间盘、椎体次全切除后植骨内固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常用的植骨内固定装置,主要由钛笼与钛板组成,二者相互独立,常规手术过程中,暴露颈椎后,先完全切除病变椎间盘,再切除相应的椎体,之后将内部填充松质骨的钛笼安放于上下残存椎体之间,借助上下残存椎体间的挤压将钛笼固定,最后再利用钛板在侧面将上下残存椎体连接固定。这种常规手术方式存在的缺陷主要是:钛笼固定依靠的是上下残存椎体间的挤压,不够牢固,病人术后颈部活动时,存在钛笼松动、移位,甚至向后方压迫、切断脊髓造成病人死亡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且能稳定固定受伤脊柱的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包括连接板和连接笼,所述连接板的中部设有滑槽,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于上椎体和下椎体上;所述连接笼为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连接笼的侧壁贯穿设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连接笼的侧壁中部向外突出设有连接孔,用第二连接件依次贯穿所述滑槽和所述连接孔后将所述连接笼与所述连接板进行连接固定。所述连接板的上端设有两个上固定孔,所述连接板的下端设有两个下固定孔,用四个第一连接件分别贯穿两个所述上固定孔和两个所述下固定孔并将所述连接板固定于上椎体和下椎体上。所述上固定孔的内侧壁和所述下固定孔的内侧壁均设有螺纹,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第一螺钉。所述滑槽为矩形。所述连接孔的内壁设有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第二螺钉。所述第二螺钉的头端为球形,所述第二螺钉头端的直径大于所述滑槽的宽度。所述连接笼为钛笼。所述连接板为钛板。所述连接笼的侧壁上还设有两个防退栓,所述两个防退栓分别位于所述连接孔的上侧和下侧,所述防退栓内贯穿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连接笼的中心轴线平行,用提拉件伸入所述第二通孔内以对所述连接笼进行提拉。所述提拉件为防退钩,所述防退钩包括依次连接的把手、连接柄和钩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包括连接板和连接笼,所述连接板的中部设有滑槽,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于上椎体和下椎体上,进一步在所述连接笼的侧壁中部向外突出设有连接孔,用第二连接件依次贯穿所述滑槽和所述连接孔后将所述连接笼与所述连接板进行连接固定;使用时,先在所述连接笼内填充松质骨,再将所述连接笼填充到上椎体和下椎体之间并将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在上椎体和下椎体上进行固定,钛笼牢固稳定,之后采用第二连接件依次贯穿所述滑槽和所述连接孔后将所述连接笼与所述连接板进行连接固定;由此可见,本技术所述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通过将连接笼与连接板之间进行牢固连接,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病人术后颈部活动时,连接笼发生后移、损伤脊髓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够起到固定连接板的作用,防止连接板发生前移,最终实现对受伤脊柱的稳定固定,安全性好;再者,通过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在所述滑槽进行相对滑动和转动,使得所述连接笼与连接板进行连接后所述连接笼仍具有一定的活动度,有效降低剪切力,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连接笼与连接板之间的连接过于死板,连接笼没有活动度,位于所述连接笼与连接板之间的连接件受到剪切力容易断裂的问题。此外,由于所述连接笼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二通孔,植入松质骨与上下椎体有利于形成有效血液循环,最终融合在一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笼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连接板,11-滑槽,12-第一连接件,2-连接笼,21-第一通孔,22-连接孔,23-第二连接件,3-防退栓,31-第二通孔,4-防退钩,41-把手,42-连接柄,43-钩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包括连接板1和连接笼2,所述连接板1的中部设有滑槽11,所述连接板1的上端设有上固定孔,所述连接板1的下端设有下固定孔,用第一连接件12分别贯穿所述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后将所述连接板1固定于上下椎体上;所述连接笼2为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连接笼2的侧壁贯穿设有若干第一通孔21,所述连接笼2的侧壁中部向外突出设有连接孔22,用第二连接件23依次贯穿所述滑槽11和所述连接孔22后将所述连接笼2与所述连接板1进行连接固定。本技术所述的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的使用方法为:先在所述连接笼2内填充松质骨,再将所述连接笼2填充到上下残存椎体之间,并采用第一连接件12分别贯穿所述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后将所述连接板1固定于上下残存椎体之间,钛笼牢固稳定,之后采用第二连接件23依次贯穿所述滑槽11和所述连接孔22后将所述连接笼2与所述连接板1进行连接固定;由此可见,本技术所述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通过将连接笼2与连接板1之间进行牢固连接,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病人术后颈部活动时,连接笼2发生后移、损伤脊髓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够起到固定连接板1的作用,防止连接板1发生前移,最终实现对受伤脊柱的稳定固定,安全性好;再者,通过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23能够在所述滑槽11进行相对滑动和转动,使得所述连接笼2与连接板1进行连接后所述连接笼2仍具有一定的活动度,有效降低剪切力,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连接笼2与连接板1之间的连接过于死板,连接笼2没有活动度,位于所述连接笼2与连接板1之间的连接件受到剪切力容易断裂的问题。此外,由于所述连接笼2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二通孔31,植入松质骨与上下椎体有利于形成有效血液循环,最终融合在一起。作为可以选择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各设有两个,所述上固定孔的内侧壁和所述下固定孔的内侧壁均设有螺纹,所述第一连接件12为第一螺钉,从而采用四个第一螺钉分别旋入两个所述上固定孔和两个所述下固定孔内,就能实现将将所述连接板1固定于上下残存椎体上。作为可以选择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1)和连接笼(2),所述连接板(1)的中部设有滑槽(11),所述连接板(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于上椎体和下椎体上;所述连接笼(2)为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连接笼(2)的侧壁贯穿设有若干第一通孔(21),所述连接笼(2)的侧壁中部向外突出设有连接孔(22),用第二连接件(23)依次贯穿所述滑槽(11)和所述连接孔(22)并将所述连接笼(2)与所述连接板(1)进行连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1)和连
接笼(2),
所述连接板(1)的中部设有滑槽(11),所述连接板(1)的上端和下端分
别固定于上椎体和下椎体上;
所述连接笼(2)为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连接笼(2)的侧壁贯穿设有若
干第一通孔(21),所述连接笼(2)的侧壁中部向外突出设有连接孔(22),用
第二连接件(23)依次贯穿所述滑槽(11)和所述连接孔(22)并将所述连接
笼(2)与所述连接板(1)进行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连接板(1)的上端设有两个上固定孔,所述连接板(1)的下端设有两个下
固定孔,用四个第一连接件(12)分别贯穿两个所述上固定孔和两个所述下固
定孔并将所述连接板(1)固定于上椎体和下椎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上固定孔的内侧壁和所述下固定孔的内侧壁均设有螺纹,所述第一连接件
(12)为第一螺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前路一体化内固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述滑槽(11)为矩形。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巴宏亮吴松何金深王永娟廖云杰李利丰王梓力夏晗松郑陈煌
申请(专利权)人:巴宏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