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耳角度自适应的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43789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1 10:12
一种入耳角度自适应的耳机,包括耳机外壳、导音单元和自适应调节部;所述导音单元的一端为连接端,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耳机外壳上,所述导音单元的另一端为入耳的自由端,所述导音单元内设有贯穿其连接端和自由端的导音通道;所述自适应调节部设置在所述耳机外壳和所述导音单元的连接端之间,在所述导音单元受外力并相对所述耳机外壳转动时,所述自适应调节部与所述导音单元的连接端相抵并产生形变,以使所述导音单元保持在该转动位置,并在所受外力消失后恢复原状以使所述导音单元回复到原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耳机在使用时,其导音管和耳机外壳可相对转动,并通过自适应调节部自动保持在该转动角度,对耳道不造成压迫,与耳道结合紧密,增强隔音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耳机,尤其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技术中的入耳式耳机。该入耳式耳机包括外壳6、喇叭、导音管8和软塞7。该喇叭(图中未示出)安装在外壳6内,喇叭发出的音源通过导音管8内的导音通道传出,该软塞7套设在导音管8上。当使用者将该耳机放入耳中,导音管8置于耳道中,外壳6的顶部与耳廓或耳道入口接触,由于导音管8与外壳6固定连接,外壳6会对耳廓或耳道入口产生挤压,使用者会产生不适,且佩戴后耳机与耳朵结合不够紧密,导致隔音效果下降,同时,该耳机并不适合不同耳型的使用者佩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调节入耳角度、对耳道不造成压迫、提高隔音效果、能适应不同耳型的耳机。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入耳角度自适应的耳机,包括耳机外壳、导音单元和自适应调节部;所述导音单元的一端为连接端,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耳机外壳上,所述导音单元的另一端为入耳的自由端,所述导音单元内设有贯穿其连接端和自由端的导音通道;所述自适应调节部设置在所述耳机外壳和所述导音单元的连接端之间,在所述导音单元受外力并相对所述耳机外壳转动时,所述自适应调节部与所述导音单元的连接端相抵并产生形变,以使所述导音单元保持在该转动位置,并在所受外力消失后恢复原状以使所述导音单元回复到原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耳机的导音单元和耳机外壳可相对转动,该转动角度可根据耳道形状自动调节,并通过自适应调节部自动保持在该转动角度,对耳道不造成压迫,当使用者摘除耳机时,导音单元和耳机外壳自动回复到原位;不同佩戴者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耳机时,导音单元和耳机外壳间的转动角度都可以自行调节和适应,与耳道结合紧密,增强隔音效果。进一步地,所述导音单元包括导音管和与所述导音管的一端固接的万向节活动端,所述耳机外壳上设有一容纳腔,所述万向节活动端嵌入所述耳机外壳的容纳腔内并可沿其转动;所述自适应调节部设置在所述万向节活动端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并与其二者相抵接。进一步地,所述万向节活动端为半球形,其具有一端面和一半球面,所述端面与所述自适应调节部相抵接,所述半球面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贴合。进一步地,所述自适应调节部为片体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耳机外壳上设有限位孔,所述导音管穿过所述限位孔与所述万向节活动端的半球面固接;所述自适应调节部位于所述万向节活动端的端面与耳机外壳的容纳腔内壁之间,并与其二者相抵接。进一步地,所述耳机外壳上设有限位孔,所述导音管穿过所述限位孔与所述万向节活动端的端面固接;所述自适应调节部套设在所述导音管上,并位于所述万向节活动端的端面与耳机外壳的容纳腔内壁之间,并与其二者相抵接。进一步地,所述自适应调节部上设有凸起,所述万向节活动端的端面上设有凹槽,所述自适应调节部的凸起嵌入所述万向节活动端的端面的凹槽中以使其二者之间相对固定。进一步地,位于所述自适应调节部的凸起位置设有与所述导音通道连通的导音孔;所述耳机还包括喇叭,其设置在所述耳机外壳内,并靠近所述自适应调节部的导音孔。进一步地,所述耳机还包括喇叭,其设置在所述耳机外壳内,并靠近所述万向节活动端的导音通道端。进一步地,还包括软塞,其套设在所述导音单元的自由端上。进一步地,所述自适应调节部为记忆海绵块体。采用记忆海绵制作该自适应调节部,使其反弹力进一步减少,对耳道的压力更小,使佩戴者感觉更舒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入耳式耳机的使用状态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耳机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自适应调节部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耳机的使用状态图之一;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耳机的使用状态图之二;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耳机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入耳角度自适应的耳机包括耳机外壳、导音单元、自适应调节部、喇叭和软塞。该导音单元的一端为自由端,另一端为连接端,该连接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耳机外壳上;并且,该导音单元内设有贯穿其连接端和自由端的导音通道。该自适应调节部设置在该耳机外壳和该导音单元的连接端之间,在该导音单元受外力并相对该耳机外壳转动时,该自适应调节部与该导音单元的连接端相抵并产生形变,以使该导音单元保持在该转动位置,并在所受外力消失后恢复原状以使该导音单元回复到原位。该喇叭设置在该耳机外壳内,并靠近该导音单元的导音通道入口。该软塞套设在该导音单元的自由端上。在本技术中,该导音单元进一步包括导音管和与该导音管一端固接的万向节活动端。该导音管的另一端构成上述导音单元的自由端,该万向节活动端构成上述导音单元的连接端。该耳机外壳上设有一容纳腔,该万向节活动端嵌入该耳机外壳的容纳腔内并可沿其转动。该自适应调节部设置在该万向节活动端与该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并与其二者相抵接。以下通过两个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耳机的结构。实施例1请参阅图2和3,其分别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耳机的剖面图和自适应调节部的剖面图。该自适应调节部3为具有记忆功能的软性海绵片,其中部设有凸起31,该凸起31内设有导音孔32。该导音单元2内设有导音通道22,该导音单元2包括导音管23和与导音管23的一端固接的万向节活动端21。该万向节活动端21为半球形结构,具有一端面和一半球面。该耳机外壳1上设有一容纳腔,该万向节活动端21嵌入该耳机外壳1的容纳腔内,该万向节活动端的半球面可转动地与该容纳腔的内壁贴合接触,使该万向节活动端21可相对于耳机外壳1转动。该自适应调节部3的一侧面紧贴并抵接该容纳腔的内壁,并同时与万向节活动端21的端面相抵接。具体地,该万向节活动端21的端面上设有凹槽,该自适应调节部的凸起31嵌入该凹槽,使自适应调节部3与万向节活动端21紧贴固定。喇叭4设置在耳机外壳10内并紧贴固定在该自适应调节部3的另一侧面上,靠近导音孔32。同时,该自适应调节部的导音孔32与导音单元上的导音通道22连通,使喇叭4发出的音源可依次通过该导音孔32、导音通道22传出耳机,再传入佩戴者耳中。该耳机外壳1上设有限位孔11,该导音管23穿过该限位孔11并与万向节活动端21的端面固接,该限位孔11的直径大于该导音管23的直径,使导音管23能够通过万向节活动端21相对于耳机外壳1并在限位孔11的范围内转动,同时其转动幅度受到限位孔11的限制。该软塞5套设在该导音管23上。请参阅图4和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入耳角度自适应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外壳、导音单元和自适应调节部;所述导音单元的一端为连接端,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耳机外壳上,所述导音单元的另一端为入耳的自由端,所述导音单元内设有贯穿其连接端和自由端的导音通道;所述自适应调节部设置在所述耳机外壳和所述导音单元的连接端之间,在所述导音单元受外力并相对所述耳机外壳转动时,所述自适应调节部与所述导音单元的连接端相抵并产生形变,以使所述导音单元保持在该转动位置,并在所受外力消失后恢复原状以使所述导音单元回复到原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耳角度自适应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外壳、导音单元和自适应调节部;
所述导音单元的一端为连接端,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耳机外壳上,所述导音单元的另
一端为入耳的自由端,所述导音单元内设有贯穿其连接端和自由端的导音通道;所述自
适应调节部设置在所述耳机外壳和所述导音单元的连接端之间,在所述导音单元受外力
并相对所述耳机外壳转动时,所述自适应调节部与所述导音单元的连接端相抵并产生形
变,以使所述导音单元保持在该转动位置,并在所受外力消失后恢复原状以使所述导音
单元回复到原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角度自适应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音单元包括导音管
和与所述导音管的一端固接的万向节活动端,所述耳机外壳上设有一容纳腔,所述万向
节活动端嵌入所述耳机外壳的容纳腔内并可沿其转动;所述自适应调节部设置在所述万
向节活动端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并与其二者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耳角度自适应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节活动端为半球
形,其具有一端面和一半球面,所述端面与所述自适应调节部相抵接,所述半球面与所
述容纳腔的内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入耳角度自适应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调节部为片体
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入耳角度自适应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外壳上设有限位
孔,所述导音管穿过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克明
申请(专利权)人:英国奥科斯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英国;GB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