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41710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1 0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属于枪械检测鉴定技术领域,所述的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包括进弹口、阻弹单元、集弹筒、后挡盖、弹头收集盒、支架,所述的支架上设置有集弹筒,集弹筒的前端设置有进弹口,所述的阻弹单元沿集弹筒的轴向方向阵列排列在集弹筒内,集弹筒的后端设置有后挡盖,集弹筒的底部设置有落弹孔,落弹孔的下方设置有弹头收集盒;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阻弹单元列阵对弹头的运动进行阻碍和导向,使其动能逐步消耗完后坠落入集弹盒中,有效地将被检测枪支发射出去的子弹进行无损收集回收,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和操作方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枪械检测鉴定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在涉枪案件侦破及诉讼阶段,枪弹的鉴定为侦查破案提供方向、缩小侦查范围、认定发射枪支、揭露和证实犯罪等工作提供最基本证据。因此,枪弹弹头的无损收集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现有的弹头收集装置有多种形式。主要原理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水平射击筒干式集弹器,多采用纤维材料、橡胶材料等作为阻弹介质,这种干式弹头收集装置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装置体积太大,取弹头较困难,阻弹效果不佳,对弹头的损坏比较严重;另一种是枪支从上往下垂直或倾斜射击的集弹器,多采用水或其它液体作为阻弹介质,使用液体作为阻弹介质的湿式弹头收集装置一般不能水平布置,使用一次需要更换一次液体,使用非常不方便,并且集弹过程中容易发生擦壁问题损坏弹头。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在控制集弹装置体积的同时,避免收集装置在收集弹头的过程中弹头被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该装置可以有效地将被检测枪支发射出去的子弹进行无损收集回收,并且具有结构形式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和操作方便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包括进弹口1、阻弹单元2、集弹筒4、后挡盖5、弹头收集盒6、支架8,所述的支架8上设置有集弹筒4,集弹筒4的前端设置有进弹口1,所述的阻弹单元2沿集弹筒4的轴向方向阵列排列在集弹筒4内,集弹筒4的后端设置有后挡盖5,集弹筒4的底部设置有落弹孔9,落弹孔9的下方设置有弹头收集盒6。进一步地,所述的集弹筒4的前端还设置有红外测弹光幕3,且红外测弹光幕3位于进弹口1的后侧。进一步地,所述的阻弹单元2由六片几何形状为梯形的硅胶叶片10和端面呈六边形的柱体框架13构成;每片硅胶叶片10只有一个边固定安装在端面呈六边形柱体框架13上,其余边不固定,端面呈六边形的柱体框架13的每个柱面上只设置有一片硅胶叶片10;硅胶叶片10的径向尺寸均大于集弹筒4的半径。作为优选,所述的硅胶叶片10的几何形状为扇形,框架13为端面为圆形的柱体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的硅胶叶片10的表面可以布置成垂直于集弹筒4的中线,或使其表面与集弹筒4的中线呈30°~60°的夹角。进一步地,所述的弹头收集盒6的底端设置有弹头收集盒光幕7,弹头收集盒光幕7的结构与红外测弹光幕3的一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阻弹单元列阵对弹头的运动进行阻碍和导向,使其动能逐步消耗完后坠落入集弹盒中,有效地将被检测枪支发射出去的子弹进行无损收集回收,并且本专利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和操作方便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左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弹头收集盒与集弹筒之间连接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阻弹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阻弹单元在弹筒内的列阵布置图。图中,1-进弹口、2-阻弹单元、3-红外测弹光幕、4-集弹筒、5-后挡盖、6-弹头收集盒、7-弹头收集盒光幕、8-支架、9-落弹孔、10-硅胶叶片、11-上筒体、12-下筒体、13-框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如图1-6所示,所述的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包括进弹口1、阻弹单元2、集弹筒4、后挡盖5、弹头收集盒6、支架8,所述的支架8上设置有集弹筒4,集弹筒4的前端设置有进弹口1,所述的阻弹单元2沿集弹筒4的轴向方向阵列排列在集弹筒4内,集弹筒4的后端设置有后挡盖5,集弹筒4的底部设置有落弹孔9,落弹孔9的下方设置有弹头收集盒6。在本专利技术中,作为优选,所述的进弹口1呈喇叭形,这样可增大进弹口1的进口端,扩大子弹的进入范围,防止部分子弹打偏时,不能被有效的收集。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集弹筒4的前端还设置有红外测弹光幕3,且红外测弹光幕3位于进弹口1的后侧,所述的红外测弹光幕3由一组led发光二极管和一组光敏电阻阵列组成;光敏电阻列阵接收到led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后,会输出一个稳定的电压值,当有弹头从进弹口1进入集弹筒4,弹头穿过红外测弹光幕3时,弹头会遮挡住一部分光,这时,光敏电阻列阵的输出信号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监测安装在集弹筒4入口处的红外测弹光幕3输出信号的变化,这样就可以判断是否有弹头进入集弹筒4,也可实现弹头收集的实时监测。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集弹筒4呈圆柱形结构,圆柱形结构分为上筒体11和下筒体12,上筒体11与下筒体12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可将集弹筒体4的上筒体11掀开,使阻弹单元2直接摆放在弹筒体4中,组成阻弹列阵。阻弹单元2的数量可根据不同枪支弹头动能的大小进行调整,并且,阻弹单元2的损坏后也容易取出修理或更换。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阻弹单元2由六片几何形状为梯形的硅胶叶片10和端面呈六边形的柱体框架13构成;每片硅胶叶片10只有一个边固定安装在端面呈六边形柱体框架13上,其余边不固定,六边形柱体框架13的每个柱面上只设置有一片硅胶叶片10;所述的硅胶叶片10的几何形状也可为扇形,框架13为端面也可为圆形的柱体结构;硅胶叶片10的径向尺寸均大于集弹筒4的半径,在集弹筒体4内沿轴向布置多个由硅胶叶片10和框架13组成的阻弹单元4组成一个阻弹列阵。这样由多片、多层工业硅胶叶片构成的弹性阻尼列阵既可以有效地吸收枪弹弹头的飞行动能使其速度逐渐为零,又可以很好地保护弹头表面,避免其受到坚固物体的碰撞,有利于弹头特征的提取;由于呈梯形结构的硅胶叶片10的径向尺寸均大于集弹筒4的半径,这样就使得在靠近集弹筒4的圆心处,每个阻弹单元2的六片硅胶片10是重叠的,枪械检测鉴定时,射出的子弹弹头运行路径大部分是靠近集弹筒4的圆心,多层重叠且有一定自由度的硅胶片10自然会使弹头受到更多的运动阻力,并且使弹头动能逐渐降低直至为零,从而有效地消耗了弹头的运动能量,实现弹头的无损收集。所述的硅胶叶片10的表面可以布置成垂直于集弹筒4的中线,或使其表面与集弹筒4的中线呈30°~60°的夹角,亦或者是端面呈六边形的柱体框架13上,上、下两片硅胶叶片10表面垂直集弹筒4轴线布置,使其表面正对子弹运行方向;其余四片硅胶叶片10表面与集弹筒4轴线方向之间有个600左右的夹角,并均向下、向框架13中心倾斜,这样起到逐渐改变弹头运动方向的作用。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弹头收集盒6的底面倾斜设置,且弹头收集盒6的内壁表面上设置有一层柔性材料,子弹进入集弹筒4内后其运行动能消耗完后,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通过集弹筒4底部的落弹孔9落入弹头收集盒6内,现将弹头收集盒6的底面倾斜设置,在弹头收集盒6的倾斜底部的导向作用下,可使进入到弹头收集盒6内的子弹快速从弹头收集盒6内滚出进入到弹头收集盒6下方的收集容器内,方便子弹被取出;通过在弹头收集盒6的内壁表面上设置一层柔性材料,可避免弹头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被损坏。所述的弹头收集盒6的底端设置有弹头收集盒光幕7,弹头收集盒光幕7也是由一组l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包括进弹口(1)、阻弹单元(2)、集弹筒(4)、后挡盖(5)、弹头收集盒(6)、支架(8),所述的支架(8)上设置有集弹筒(4),集弹筒(4)的前端设置有进弹口(1),所述的阻弹单元(2)沿集弹筒(4)的轴向方向阵列排列在集弹筒(4)内,集弹筒(4)的后端设置有后挡盖(5),集弹筒(4)的底部设置有落弹孔(9),落弹孔(9)的下方设置有弹头收集盒(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包括进弹口(1)、阻弹单元(2)、集弹筒(4)、后挡盖(5)、弹头收集盒(6)、支架(8),所述的支架(8)上设置有集弹筒(4),集弹筒(4)的前端设置有进弹口(1),所述的阻弹单元(2)沿集弹筒(4)的轴向方向阵列排列在集弹筒(4)内,集弹筒(4)的后端设置有后挡盖(5),集弹筒(4)的底部设置有落弹孔(9),落弹孔(9)的下方设置有弹头收集盒(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弹口(1)呈喇叭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弹筒(4)的前端还设置有红外测弹光幕(3),且红外测弹光幕(3)位于进弹口(1)的后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红外测弹光幕(3)由一组led发光二极管和一组光敏电阻阵列组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枪弹弹头无损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弹筒(4)呈圆柱形结构,圆柱形结构分为上筒体(11)和下筒体(12),上筒体(11)与下筒体(12)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进行连接。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益潘楠潘地林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信诺莱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