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自然血管的三层人造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903815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9 1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自然血管的三层人造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组织工程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以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聚合物材料为前驱体,通过静电纺丝作为三层人造血管的接触细胞的内层和外层,为人造血管提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力学性能较好的纤维膜,作为三层人造血管的中间力学支撑层。制备得到的三层人造血管支架,生物相容性较好,力学性质较强。构成所述人造血管支架的纤维表面光滑、形貌均匀、纤维直径分布范围较窄,且血管生物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有望用于实际的临床诊断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组织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自然血管的三层人造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三层人造血管支架的组成形式为MNM的三层结构,M层为生物相容性较好材料,N层为力学性质提供层。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比如血管瘤、血管破损、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而目前治疗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为血管移植,血管移植的最佳来源是自体,但是自体血管有限,因此人造血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大孔径的人造血管已经用于临床,但是小口径人造血管由于其远期通畅率低,易堵塞等一直没有成功。一个理想的血管移植支架需要满足的条件有:无毒不致癌、生物相容性较好、容易加工制备、廉价等。至今为止,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材料来制备性能优异的血管支架,如热致相分离、溶剂铸造微粒浸出技术、水凝胶、分子自组装等方法以及丝素和胶原等材料。但这些方法设备复杂,操作不方便,且所得血管支架的结构、形貌、组成不能得到控制,即很难大规模的制备各种不同尺寸的人造血管支架。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和材料大部分是单一功能,比如有的人造血管其生物相容性较好,但是其机械性质却较差,有的机械性质较好,但是其生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仿自然血管的三层人造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仿自然血管的三层人造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静电纺丝溶液的配置;称取聚合物A,在室温条件下溶于溶剂C中,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聚合物A的纺丝溶液,用于制备三层人造血管支架的内层和外层;聚合物B在室温条件下搅拌溶解于溶剂C中,得到聚合物B的纺丝溶液,用于制备三层人造血管支架的中间层;第二步,内层纤维层的制备;将第一步中得到的聚合物A的纺丝溶液置于注射器中,固定在注射泵上,施加8~24kV的电压,接收距离为10~15cm,接收器转速为60~120r/min,电纺0.5~1h,在接收器外圆周制备得到内层纤维层;第三步,中间纤维层制备;以所述的内层纤维层作为接收基底,继续制备中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自然血管的三层人造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静电纺丝溶液的配置;称取聚合物A,在室温条件下溶于溶剂C中,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聚合物A的纺丝溶液,用于制备三层人造血管支架的内层和外层;聚合物B在室温条件下搅拌溶解于溶剂C中,得到聚合物B的纺丝溶液,用于制备三层人造血管支架的中间层;第二步,内层纤维层的制备;将第一步中得到的聚合物A的纺丝溶液置于注射器中,固定在注射泵上,施加8~24kV的电压,接收距离为10~15cm,接收器转速为60~120r/min,电纺0.5~1h,在接收器外圆周制备得到内层纤维层;第三步,中间纤维层制备;以所述的内层纤维层作为接收基底,继续制备中间纤维层,具体为:将第一步中得到的聚合物B的纺丝溶液置于直径为0.5~1.2mm的针头注射器中,然后将所述的针头注射器固定在注射泵上,施加12~25kV电压,接收距离为8cm~15cm,接收器转速在60~120r/min,电纺4~6h,得到中间纤维层;第四步,外层纤维层的制备;以第三步得到的中间纤维层为基底,继续制备外层纤维层,具体为:将第一步中聚合物A的纺丝溶液置于0.5~1.2mm针头的注射器中,将注射器固定在注射泵上,施加12~25kV的电压,接收距离为10~15cm,接收器转速为60~120r/min,电纺0.5~1h,得到外层纤维层;第五步,脱管;将具有三层纤维膜结构的接收器置于去离子水中半小时以上脱管,在30℃烘箱中烘干,即得仿自然血管的三层人造血管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勇王女刘凯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