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包括塔杆和塔杆头部,所述塔杆头部包括在所述塔杆上呈上中下分布的第一横担、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其中,第一横担、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顶部设有高压电缆支撑部,其中,相邻的横担之间垂的直间距为1米~1.2米,所述电缆支撑部与所述杆塔的间距为1米~1.2米。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缆杆,六根高压电缆线分三组,每个横担支撑一组电缆,呈上中下排列,水平方向上相邻电缆的间距为2米以上,垂直方向相邻电缆的间距为1米以上,满足在100米~150米档距时,导线间的安全距离满足规程规范的要求,与具有相同功能的110KV杆塔相比,造价大幅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
技术介绍
按照现行的有关配电架空线路有关规程的规定,10kV架空线路的档距一般在40米至50米之间,最大不能超过60米,对应的杆塔尺寸均是按此档距确定的。根据规程规定,当档距在50米时,导线间的最小线间距离为0.65米,60米时导线间的最小线间距离为0.7米,而到了100米时,导线间的最小线间距离却到了1米,超过100米时,线间距离还要增加,否则会引起导线互碰,造成安全事故。现有10KV标准杆型的塔杆头部呈品字型布置或水平布置,仅能适应60米以下的档距场合,但工程中经常遇到10kV线路大档距(大于60米)的情况,目前所有10kV标准杆型都不能适用,因而有必要提供一种适合于10kV线路大档距的电缆终端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以适应10KV大档距下的配电架空线路要求。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包括塔杆和塔杆头部,所述塔杆头部包括在所述塔杆上呈上中下分布的第一横担、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其中,第一横担、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顶部设有高压电缆支撑部,其中,相邻的横担之间垂的直间距为1米~1.2米,所述电缆支撑部与所述塔杆的间距为1米~1.2米。进一步地,上述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塔杆上的光缆挂板,其中,所述光缆挂板位于所述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之间。进一步地,上述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塔杆上的第四横担,所述第四横担位于所述第三横担的下方,所述第四横杆上间隔设有四个低压电缆支撑部。进一步地,上述低压电缆支撑部的间距为0.45米~0.5米,所述第四横担与第三横担的垂直距离为4.5米~5米。进一步地,上述塔杆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塔杆和下塔杆,其中,所述第一横担、第二横担、第三横担和第四横担固定安装在所述上塔杆上。进一步地,上述上塔杆设有横担安装座,其中,所述第一横担包括第一横担杆和第二横担杆,其中,所述第一横担杆和第二横担杆分别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担安装座上。进一步地,上述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塔杆上并且沿塔杆延伸的爬梯。进一步地,上述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塔杆上并且沿所述塔杆延伸的下电缆支架。进一步地,上述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还包括围绕所述塔杆的至少一个电缆保护管,所述电缆保护管的下端伸入所述地面。进一步地,上述塔杆高度为18米-22米。根据本技术的电缆杆,六根高压电缆线分三组,每个横担支撑一组电缆,呈上中下排列,水平方向上相邻电缆的间距为2米以上,垂直方向相邻电缆的间距为1米以上,垂直间距易于加大,满足在100米~150米档距时,导线间的安全距离满足规程规范的要求,与具有相同功能的110KV杆塔相比,造价大幅降低。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的塔杆头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的俯视结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至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包括塔杆10和塔杆头部20,所述塔杆头部20包括沿所述塔杆呈上中下布置的第一横担21、第二横担22和第三横担23,其中,第一横担21、第二横担22和第三横担23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顶面设有高压电缆支撑部24,其中,相邻的横担之间垂的直间距H2为1米~1.2米,所述高压电缆支撑部24与所述杆塔10的间距H1为1米~1.2米。根据本技术的电缆杆,六根高压电缆线分三组,每个横担支撑一组电缆,呈上中下排列,水平方向上相邻电缆的间距为2米以上,垂直方向相邻电缆的间距为1米以上,满足在100米~150米档距时,导线间的安全距离满足规程规范的要求,具体地:从现有标准电缆杆中的品字形杆塔头部的六根高压电缆线延伸至本技术的丰字形杆塔头部的三根横担上,或者从现有标准电缆杆中的干字形塔头部的六根高压电缆线延伸至本技术的丰字形杆塔头部的三根横担上,电缆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加,使得电缆杆之间的档距可相应加大至150米,两根相邻的本技术的电缆杆之间的也可达到100米~150米档距,适应在大档距需求场合下的架空线路的布杆。本技术的电缆杆与相同杆型的35KV杆塔相比,造价大幅降低。需要指出的是,杆塔是指由杆件组装的桁架结构,本技术的电缆杆的塔杆是指空心杆结构,横截面通常为圆形或多边形,下端较上端粗。在一实施例中,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塔杆10上的光缆挂板25,其中,所述光缆挂板25位于所述第二横担22和第三横担2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该光缆挂板25用于安装通讯光纤,方便在同一工程中通讯回路问题的解决。在一实施例中,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塔杆上的第四横担26,所述第四横担位于所述第三横担的下方,所述第四横杆上间隔设有四个低压电缆支撑部27。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横担26用于安装低压回路的四根电缆线,实现了在同一电缆杆上的双回路布局(高压回路和低压回路)。在一实施例中,低压电缆支撑部27的间距H4为0.45米~0.5米,所述第四横担与第三横担的垂直距离H3为4.5米~5米,杆件的总高为18~22米。在本实施例中,低压电缆之间的间距大于0.3米,低压电缆离地高度大于6米,符合低压电缆的布线要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塔杆10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塔杆11和下塔杆12,其中,所述第一横担21、第二横担22、第三横担23和第四横担26固定设置在所述上塔杆11上。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两段式塔杆,方便转场运输。在一实施例中,上塔杆11设有横担安装座111,其中,所述第一横担21包括第一横担杆211和第二横担杆212,其中,所述第一横担杆211和第二横担杆212分别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担安装座11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和第三横担为两段式横担,采用可拆卸方式现场安装固定,方便转场运输。优选地,各横担为焊接钢构件,横截面为槽形或工字形。在一实施例中,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塔杆10上并且沿塔杆延伸的爬梯3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爬梯,方便电气件的安装和维护。在一实施例中,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塔杆10上并且沿所述塔杆延伸的下电缆支架60,塔杆10的底部围绕至少一个电缆保护管50。在本实施例中,方便将电缆线引入地下,适于将架空线路引入地下。在一实施例中,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的下端部为法兰13,以与地下基础通过螺栓安装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电缆杆通过法兰部固定,并且电缆杆深入地下0.5米以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包括塔杆和塔杆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塔杆头部包括在所述塔杆上呈上中下分布的第一横担、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其中,第一横担、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顶部设有高压电缆支撑部,其中,相邻的横担之间垂的直间距为1米~1.2米,所述电缆支撑部与所述塔杆的间距为1米~1.2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包括塔杆和塔杆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塔杆头部包括在所述塔杆上呈上中下分布的第一横担、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其中,第一横担、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的顶部设有高压电缆支撑部,其中,相邻的横担之间垂的直间距为1米~1.2米,所述电缆支撑部与所述塔杆的间距为1米~1.2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塔杆上的光缆挂板,其中,所述光缆挂板位于所述第二横担和第三横担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塔杆上的第四横担,所述第四横担位于所述第三横担的下方,所述第四横杆上间隔设有四个低压电缆支撑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10KV大档距终端电缆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电缆支撑部的间距为0.45米~0.5米,所述第四横担与第三横担的垂直距离为4.5米~5米。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席小娟,陈宇光,廖云菲,江家海,卫国,吴玮,魏冰晨,陈智,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电力规划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