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84055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7 0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胶框、金属外框、光学膜片组,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多层光学膜片,至少一层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具有至少一个与其本体同层的、向外伸出的卡耳,所述胶框具有与所述卡耳对应的沉槽,所述卡耳与所述金属外框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卡耳与沉槽结构,并将卡耳与金属外框进行电连接,从而可将光学膜片上的静电导出至金属外框,有效减缓背光模组的牛顿环现象,提高背光模组的抗静电破坏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静电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具有轻薄、节能无辐射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数码装置中。液晶显示器多为背光型液晶显示,包括液晶面板、背光模组以及壳体。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借由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图像,因此,背光模组成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背光模组通常由胶框、光源、光学膜片组等组件组成。胶框的作用是固定光源以及光学膜片组等,并支撑液晶显示面板。其中,光学膜片组包括多层具有特殊光学性质的光学膜片,如反射片、导光板、增亮膜(BEF,BirghtEnhancementFilm)、扩散片等,多层光学膜片按一定顺序叠放在背光模组中,光源出射的光经过光学膜片组后进入液晶面板。一般光学膜片由绝缘的有机材料、高分子材料构成,处于上层的光学膜片只与其上下层的光学膜片、遮光胶带以及胶框接触。如图1.1所示,光学膜片1’位于胶框2’的内侧,光学膜片1’与胶框2’接触之处贴有遮光胶带3’。在使用过程中光学膜片11’与12’之间产生的静电无法通过与之接触的其他组件导出,容易导致静电聚集在各光学膜片上,使各光学膜片容易发生相互吸附作用,吸附会造成光学干涉牛顿环,如图1.2所示,对显示效果造成极大影响;另外,由于静电积聚导致的光学膜片相互吸附作用容易导致光学膜片的变形而无法恢复,从而使得整个显示面板再无法正常显示。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可以有效地解决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的静电积聚导致的牛顿环以及膜片变形的问题。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背光模组设计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金属外框、胶框、光学膜片组、遮光胶带等部件,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多层光学膜片,在一层或多层所述光学膜片的任一边缘或多个边缘设置一个或多个与其本体同层的、向外伸出的卡耳,所述胶框具有与所述卡耳对应的沉槽,所述卡耳与所述金属外框之间通过导电结构进行电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的背光模组。本技术通过设置卡耳与沉槽结构,并将卡耳与金属外框进行电连接,从而可将光学膜片上的静电导出至金属外框,有效减缓背光模组的牛顿环现象,提高背光模组的抗静电破坏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1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俯视图;图1.2为光学膜片变形产生牛顿环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卡耳的位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卡耳与导电胶带的位置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沉槽的填充胶体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卡耳与导电胶带的厚度与高度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设置有多个卡耳的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卡耳与导电胶带的位置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卡耳与导电胶带的厚度与高度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卡耳设置于光源侧的俯视图;图11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卡耳设置于光源侧的背光模组中卡耳与导电胶带的位置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中卡耳直接接触金属外框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中卡耳与导电胶体的位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正如
技术介绍
部分所述,光学膜片之间易产生静电积聚而导致牛顿环现象以及膜片变形。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如图2~图7所示。背光模组包括胶框2、金属外框4、光学膜片组1、遮光胶带3以及卡耳5。胶框2包括挡墙2a和承载部2b。最外侧为金属外框4,金属外框内侧为胶框2,光学膜片组1位于胶框承载部2b内侧,其边缘与胶框承载部2b靠近或接触。光学膜片组中最上层的光学膜片的两个长边边缘具有两个与其本体同层的、向外伸出的卡耳5,在胶框2上设置两个与两个卡耳对应的沉槽21容纳卡耳,光学膜片组与胶框2组装完成之后,在其边缘贴绝缘的遮光胶带3。如图3所示为沉槽21内的实际结构。光学膜片1具有与其本体同层的、向外伸出的卡耳5,在胶框2中设置与卡耳对应的沉槽21,卡耳5位于胶框2的沉槽21中,卡耳底面与沉槽21底面齐平,胶框2外侧为金属外框4,卡耳与金属外框不直接接触。如图4所示,在卡耳上方贴附一层导电胶带6,导电胶带6一端连接卡耳5,另一端延伸至与金属外框4接触,使得光学膜片1通过卡耳、导电胶带与金属外框电连接,且导电胶带与卡耳接触的部分显示区域内外(图4中C-C虚线以左),防止导电胶带遮挡通过光学膜片的光。导电胶带6同时具有将卡耳与金属外框电连接以及固定卡耳的作用,无需分别设置电连接部件和固定部件,简化了电连接的结构和电连接结构的制作工艺。可选的,卡耳5的面积小于沉槽21的底面积,卡耳的固定通过导电胶带的黏贴作用,防止由于卡耳面积大于沉槽底面积、卡耳与胶框2接触处弯折而导致的光学膜片的移位或变形。如图5所示,在沉槽21内未被卡耳与导电胶带填充的其余部分填充胶体7,胶体7为导电胶体。胶体7一方面具有封闭胶框缺口的作用,避免漏光、进粉尘等缺陷;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卡耳与金属外框之间的电连接作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用于填充沉槽21的胶体7不限于导电胶体,也可以是普通的胶粘物质,或其他起到胶粘封闭作用的材料。可选的,卡耳5位于胶框承载部2b设置的沉槽区域内(图3中两条虚线的之间),胶体7填充胶框挡墙2a设置的沉槽区域内(图3中右虚线与金属框之间)。卡耳5上方空置,留出一定的装配装配间隙,防止工艺误差带来最终结构、尺寸上的误差。图6为图4中的A-A截面图,光学膜片1与卡耳5的下表面离胶框底部的高度h1与胶框沉槽21底部的高度h2相等,卡耳与导电胶带的厚度总和等于所对应的沉槽21的深度。导电胶带6一端贴附于卡耳5的上表面,另一端贴附于金属外框4内侧表面,从而实现光学膜片1与金属外框的电连接。光学膜片1与金属外框的电连接后,可将光学膜片上的静电导出至金属外框,有效减缓背光模组的牛顿环现象,提高背光模组的抗静电破坏能力。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卡耳的位置可以为光学膜片的长边边缘,也可以为光学膜片的短边的边缘,对此不作限定;对于设置卡耳的光学膜片的数量不做限定,可以在任一层光学膜片设置卡耳;对于每一层光学膜片设置的光学膜片的数量不作限定,每一层光学膜片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0/201521099157.html" title="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原文来自X技术">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金属外框;胶框,位于所述金属外框中;光学膜片组,位于所述胶框中,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多层光学膜片,至少一层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具有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卡耳,所述胶框具有与所述卡耳对应的沉槽,所述卡耳与所述金属外框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金属外框;胶框,位于所述金属外框中;光学膜片组,位于所述胶框中,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多层光学膜片,至少一层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具有至少一个向外延伸的卡耳,所述胶框具有与所述卡耳对应的沉槽,所述卡耳与所述金属外框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不同层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卡耳位置不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耳与所述金属外框通过导电胶带进行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耳与所述金属外框之间连接有导热层。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胶带部分贴附于所述卡耳之上并延伸至与金属外框接触,所述沉槽底面与卡耳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雄斌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