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两个混凝土拔梢杆连接处加固的钢圈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38810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7 0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用于两个混凝土拔梢杆连接处加固的钢圈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拔梢杆补强技术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左连接板A和左连接板B分别设于左加固钢圈的两端,左连接板A与左连接板B呈镜像对应,右连接板A和右连接板B分别设于右加固钢圈的两端,右连接板A与右连接板B呈镜像对应,左加固钢圈和右加固钢圈均安装在上拔梢杆尾端与下拔梢杆首端的连接处且左连接板A与右连接板A相平行、左连接板B与右连接板B相平行,左连接板A与右连接板A上安装有若干个左连接螺栓,左连接板B与右连接板B上安装有若干个右连接螺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化了施工难度、加快了施工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输电杆塔
,具体来说是一种用于两个混凝土拔梢杆连接处加固的钢圈组件
技术介绍
高强度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杆(混凝土拔梢杆)是将预应力钢丝与普通钢筋合理配合,以高标号混凝土(C60)胶结离心形成的复合钢筋混凝土构件,具有强度高、良好的抗弯、抗裂能力,杆段间通过钢板圈对接焊连接。该杆型外形美观,防腐、防盗性好,运行维护简便,尤其占地小,不需要拉线,特别适合在城市道路两旁使用。该杆型可批量化工厂加工,工期易保证,在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中得到广泛应用。当为满足支撑高度需要,多个混凝土拔梢杆之间连接时,杆段之间钢箍对接处焊接钢圈的焊接面存在未焊透、未熔焊以及焊高不足等质量问题和隐患,时常发生倒杆事件。目前常用的补强措施主要为以下两种方式:(1)在钢箍处采用碳纤维布缠绕包裹加强;(2)在钢箍处采用钢板或型钢焊接加强。对于第一种补强方式采用的碳纤维布,其特点是强度高,抗疲劳能力突出且材料自重轻,但造价较高,同时施工使用的碳纤维布及配套的树脂、机具等必须由具有施工经验的专业施工队伍实施,否则施工的工艺和质量无法保证,补强工作无法大范围内同步开展,限于专业施工单位的人力和设备资源的劣势,施工周期无法保证,不具备短、平、快、省、优的特点。对于第二种补强方式,其特点是构造简单、施工时基本不影响杆塔正常使用。但必须在已建杆塔上进行焊接作业,考虑杆身上工作面狭小,同时必须进行高空焊接工作,焊接工作实施困难,且不可避免的存在焊接设备不易到位,焊接质量不易保证的缺点,在钢箍上进行大面积的焊接作业对钢箍本身亦有损伤,设备和工器具以及焊工也不易同步到位,施工周期长,质量不易保证。如何开发出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用于混凝土杆的补强装置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拔梢杆补强技术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两个混凝土拔梢杆连接处加固的钢圈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两个混凝土拔梢杆连接处加固的钢圈组件,包括上拔梢杆和下拔梢杆,上拔梢杆的尾端横向安装在下拔梢杆的首端,还包括左加固钢圈和右加固钢圈,左加固钢圈和右加固钢圈均为半圆形,左加固钢圈的高和右加固钢圈的高均为60cm,左连接板A和左连接板B分别设于左加固钢圈的两端,左连接板A与左连接板B呈镜像对应,右连接板A和右连接板B分别设于右加固钢圈的两端,右连接板A与右连接板B呈镜像对应,左加固钢圈和右加固钢圈均安装在上拔梢杆尾端与下拔梢杆首端的连接处且左连接板A与右连接板A相平行、左连接板B与右连接板B相平行,左连接板A与右连接板A上安装有若干个左连接螺栓,左连接板B与右连接板B上安装有若干个右连接螺栓。所述的左连接板A与左加固钢圈之间安装有若干个加劲板。所述若干个左连接螺栓中相邻的两个左连接螺栓的间距为10cm。所述的上拔梢杆的尾端与下拔梢杆的首端之间填充有环氧树脂胶粘剂。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用于两个混凝土拔梢杆连接处加固的钢圈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施工难度、加快了施工速度,消除了拔梢杆连接处钢圈焊接的质量缺陷,防止倒杆事故的发生,保证了电网经济效益,具有结构简单、通用性高的特点。本技术中左加固钢圈和右加固钢圈可以根据不同拔梢杆杆径对应批量生产不同规格型号,成本较低,适用于大面积范围预应力混凝土拔梢杆补强的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上拔梢杆与下拔梢杆连接处的横向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纵向剖视图;其中,1-下拔梢杆、2-焊接钢圈、3-左加固钢圈、4-加劲板、5-右连接螺栓、6-环氧树脂胶粘剂、7-上拔梢杆、8-右加固钢圈、9-左连接螺栓、11-左连接板A、12-左连接板B、13-右连接板A、14-右连接板B。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如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两个混凝土拔梢杆连接处加固的钢圈组件,包括上拔梢杆7和下拔梢杆1,上拔梢杆7的尾端横向安装在下拔梢杆1的首端。拔梢杆上窄下宽,拔梢杆的首端直径小、尾端直径大,为满足高度需要,上拔梢杆7与下拔梢杆1首尾相接安装,仅通过现有技术中的焊接钢圈2进行固定安装。如图1所示,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均用于加固上拔梢杆7和下拔梢杆1,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均为半圆形,左加固钢圈3的高和右加固钢圈8的高均为60cm,其材质可以为镀锌钢圈,将上拔梢杆7和下拔梢杆1给稳固的夹住。左加固钢圈3的一端设有左连接板A11,左加固钢圈3的另一端设有左连接板B12,左连接板A11与左连接板B12呈镜像对应,左连接板A11和左连接板B12用于左加固钢圈3与右加固钢圈8的安装固定。同理,右连接板A13和右连接板B14分别设于右加固钢圈8的两端,右连接板A13与右连接板B14呈镜像对应。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均安装在上拔梢杆7尾端与下拔梢杆1首端的连接处,对上拔梢杆7与下拔梢杆1的连接处进行加固。当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两者在上拔梢杆7尾端与下拔梢杆1首端的连接处安装时,左连接板A11与右连接板A13相平行、左连接板B12与右连接板B14相平行。在左连接板A11与右连接板A13上安装有若干个左连接螺栓9,左连接板B12与右连接板B14上安装有若干个右连接螺栓5,通过多个左连接螺栓9和右连接螺栓5将左连接板A11与右连接板A13、左连接板B12与右连接板B14进行固定安装,即将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固定安装在一起。为了增加左加固钢圈3的强度,可以在左连接板A11与左加固钢圈3之间安装有若干个加劲板4,通过加劲板4加强左加固钢圈3的可靠性。同理,在左连接板B12与左加固钢圈3之间、右加固钢圈8与右连接板A13或右连接板B14之间均可以增加加劲板4的设计。为了增加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安装的紧固性,在多个左连接螺栓9中相邻的两个左连接螺栓9的间距为10cm。即每隔10cm就安装个左连接螺栓9,增加固定效果,同理,右连接螺栓5也可按此相邻间距进行设计。同时,由于上拔梢杆7的尾端与下拔梢杆1的首端之间存在间隔,可以在上拔梢杆7的尾端与下拔梢杆1的首端之间填充有环氧树脂胶粘剂6,有环氧树脂胶粘剂6可以选用A级胶。在实际使用时,当需要对拔梢杆连接处进行补强固化作业时,先对原有的焊接钢圈2进行打磨,再在上拔梢杆7的尾端与下拔梢杆1的首端之间填充环氧树脂胶粘剂6。再将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安装在上拔梢杆7与下拔梢杆1的交接处,利用左连接螺栓9和右连接螺栓5进行固定安装,使得环氧树脂胶粘剂6能从左连接螺栓9和右连接螺栓5边缘处挤出为度。待环氧树脂胶粘剂6常温固化,24小时后成形,结果补强固化安装。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用于两个混凝土拔梢杆连接处加固的钢圈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两个混凝土拔梢杆连接处加固的钢圈组件,包括上拔梢杆(7)和下拔梢杆(1),上拔梢杆(7)的尾端横向安装在下拔梢杆(1)的首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均为半圆形,左加固钢圈(3)的高和右加固钢圈(8)的高均为60cm,左连接板A(11)和左连接板B(12)分别设于左加固钢圈(3)的两端,左连接板A(11)与左连接板B(12)呈镜像对应,右连接板A(13)和右连接板B(14)分别设于右加固钢圈(8)的两端,右连接板A(13)与右连接板B(14)呈镜像对应,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均安装在上拔梢杆(7)尾端与下拔梢杆(1)首端的连接处且左连接板A(11)与右连接板A(13)相平行、左连接板B(12)与右连接板B(14)相平行,左连接板A(11)与右连接板A(13)上安装有若干个左连接螺栓(9),左连接板B(12)与右连接板B(14)上安装有若干个右连接螺栓(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两个混凝土拔梢杆连接处加固的钢圈组件,包括上拔梢杆(7)和下拔梢杆(1),上拔梢杆(7)的尾端横向安装在下拔梢杆(1)的首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均为半圆形,左加固钢圈(3)的高和右加固钢圈(8)的高均为60cm,左连接板A(11)和左连接板B(12)分别设于左加固钢圈(3)的两端,左连接板A(11)与左连接板B(12)呈镜像对应,右连接板A(13)和右连接板B(14)分别设于右加固钢圈(8)的两端,右连接板A(13)与右连接板B(14)呈镜像对应,左加固钢圈(3)和右加固钢圈(8)均安装在上拔梢杆(7)尾端与下拔梢杆(1)首端的连接处且左连接板A(11)与右连接板A(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付涛杨垂玮郑向锋赵翔陶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