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14263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7 0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包括底座和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壳体的内部上端设置有芯筒上支撑块,所述壳体的内部下端设置有芯筒下支撑块,所述芯筒上支撑块的中部与芯筒下支撑块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芯筒,所述芯筒的内部设置有螺旋绞龙叶。该高效抗震拌种机,螺旋绞龙叶终而复始的工作,使得壳体内部的种子可以有效的混合,并且,在螺旋绞龙叶转动时,通过左皮带、右皮带也会带动左右两侧的左转杆、右转杆转动,既使得壳体内部的种子可以高效的混合搅拌,又保证了种子混合搅拌的均匀性,另外,在电机的底部通过缓冲弹簧、左缓冲弹簧、右缓冲弹簧的配合设置,提高了电机及设备的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拌种机
,具体为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
技术介绍
在种子播种之前,需要将种子和农药或生长素等有利于种子发芽生长的拌种剂搅拌均匀,使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达到使种子具有防病虫害或充分吸收养分的目的。目前,农户一般采用人工拌种,在拌种时将药液洒在种子上,然后使用铁锨等工具将其搅拌均匀,这种方式拌种存在药液搅拌不均匀、费工费力、效率低下、存在安全隐患等缺点,而现有的自动化拌种机结构较为简单,只能简单的对种子进行搅拌,多数存在效率低下,搅拌不均匀的特点,另外,自动化拌种机的电机多为固定式的,造成电机及设备的抗震性能较差,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包括底座和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壳体的内部上端设置有芯筒上支撑块,所述壳体的内部下端设置有芯筒下支撑块,所述芯筒上支撑块的中部与芯筒下支撑块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芯筒,所述芯筒的内部设置有螺旋绞龙叶,所述螺旋绞龙叶的下端设置有飞轮;所述飞轮的左侧通过左皮带连接有左带轮,所述左带轮连接在左转杆的下端,所述左转杆的上端固定在芯筒上支撑块的左端,所述左转杆的下端通过斜轴承固定在芯筒下支撑块的左端,所述飞轮的右端通过右皮带连接有右带轮,所述右带轮连接在右转杆的下端,所述右转杆的上端固定在芯筒上支撑块的右端,所述右转杆的下端通过斜轴承固定在芯筒下支撑块的右端,所述左转杆与右转杆的表面均匀设置有搅拌棍,所述飞轮的下端通过转轴连接电机;所述电机的下表面通过缓冲弹簧连接滑块,所述缓冲弹簧的外侧套有橡皮套,所述滑块活动安装在滑杆的表面,所述滑杆的两端设置在底座表面的凹槽内,所述滑块左侧面的上端通过左缓冲弹簧连接凹槽的左内壁,所述左缓冲弹簧的外侧套有左橡皮套,所述滑块右侧面的上端通过右缓冲弹簧连接凹槽的右内壁,所述右缓冲弹簧的外侧套有右橡皮套。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下表面设置有三角支撑腿。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为漏斗型。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嵌有透明玻璃观察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通过电机可带动螺旋绞龙叶转动,使得壳体内部的种子从壳体的底部不断的向上输送,在螺旋绞龙叶的上端排进壳体内,螺旋绞龙叶终而复始的工作,使得壳体内部的种子可以有效的混合,并且,在螺旋绞龙叶转动时,通过左皮带、右皮带也会带动左右两侧的左转杆、右转杆转动,进一步对壳体内部的种子进行搅拌,既使得壳体内部的种子可以高效的混合搅拌,又保证了种子混合搅拌的均匀性,另外,在电机的底部通过缓冲弹簧、左缓冲弹簧、右缓冲弹簧的配合设置,使得电机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具有很好的缓冲性能,提高了电机及设备的抗震性能,并且,通过透明玻璃观察窗可直接观察壳体的内种子搅拌的均匀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的俯视图;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1、底座,11、凹槽,2、壳体,21、芯筒上支撑块,22、芯筒,23、芯筒下支撑块,24、螺旋绞龙叶,25、飞轮,251、左皮带,252、左带轮,253、斜轴承,254、左转杆,255、搅拌棍,256、右皮带,257、右带轮,258、右转杆,26、转轴,27、电机,271、缓冲弹簧,272、橡皮套,273、滑块,274、左缓冲弹簧,275、左橡皮套,276、右缓冲弹簧,277、右橡皮套,278、滑杆,3、三角支撑腿,4、透明玻璃观察窗。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参照图1-3可知,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包括底座1和壳体2,所述壳体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设置有三角支撑腿3,对设备进行支撑,所述壳体2的底部为漏斗型,保证种子可以漏到壳体2的底部,所述壳体2的外表面嵌有透明玻璃观察窗4,通过透明玻璃观察窗4可直接观察壳体2的内种子搅拌的均匀性,所述壳体2的内部上端设置有芯筒上支撑块21,所述壳体2的内部下端设置有芯筒下支撑块23,所述芯筒上支撑块21的中部与芯筒下支撑块23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芯筒22,所述芯筒22的内部设置有螺旋绞龙叶24,所述螺旋绞龙叶24的下端设置有飞轮25;所述飞轮25的左侧通过左皮带251连接有左带轮252,所述左带轮252连接在左转杆254的下端,所述左转杆254的上端固定在芯筒上支撑块21的左端,所述左转杆254的下端通过斜轴承253固定在芯筒下支撑块23的左端,所述飞轮25的右端通过右皮带256连接有右带轮257,所述右带轮257连接在右转杆258的下端,所述右转杆258的上端固定在芯筒上支撑块21的右端,所述右转杆258的下端通过斜轴承253固定在芯筒下支撑块23的右端,所述左转杆254与右转杆258的表面均匀设置有搅拌棍255,所述飞轮25的下端通过转轴26连接电机27;所述电机27的下表面通过缓冲弹簧271连接滑块273,所述缓冲弹簧271的外侧套有橡皮套272,所述滑块273活动安装在滑杆278的表面,所述滑杆278的两端设置在底座1表面的凹槽11内,所述滑块273左侧面的上端通过左缓冲弹簧274连接凹槽11的左内壁,所述左缓冲弹簧274的外侧套有左橡皮套275,所述滑块273右侧面的上端通过右缓冲弹簧276连接凹槽11的右内壁,所述右缓冲弹簧276的外侧套有右橡皮套277。需要说明的是,工作时,通过电机27可带动螺旋绞龙叶24转动,使得壳体2内部的种子从壳体2的底部不断的向上输送,在螺旋绞龙叶24的上端排进壳体2内,螺旋绞龙叶24终而复始的工作,使得壳体2内部的种子可以有效的混合,并且,在螺旋绞龙叶24转动时,通过左皮带251、右皮带256也会带动左右两侧的左转杆254、右转杆258转动,进一步对壳体2内部的种子进行搅拌,另外,在电机27的底部通过缓冲弹簧271、左缓冲弹簧274、右缓冲弹簧276的配合设置,使得电机27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具有很好的缓冲性能,提高了电机27及设备的抗震性能。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包括底座(1)和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所述壳体(2)的内部上端设置有芯筒上支撑块(21),所述壳体(2)的内部下端设置有芯筒下支撑块(23),所述芯筒上支撑块(21)的中部与芯筒下支撑块(23)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芯筒(22),所述芯筒(22)的内部设置有螺旋绞龙叶(24),所述螺旋绞龙叶(24)的下端设置有飞轮(25);所述飞轮(25)的左侧通过左皮带(251)连接有左带轮(252),所述左带轮(252)连接在左转杆(254)的下端,所述左转杆(254)的上端固定在芯筒上支撑块(21)的左端,所述左转杆(254)的下端通过斜轴承(253)固定在芯筒下支撑块(23)的左端,所述飞轮(25)的右端通过右皮带(256)连接有右带轮(257),所述右带轮(257)连接在右转杆(258)的下端,所述右转杆(258)的上端固定在芯筒上支撑块(21)的右端,所述右转杆(258)的下端通过斜轴承(253)固定在芯筒下支撑块(23)的右端,所述左转杆(254)与右转杆(258)的表面均匀设置有搅拌棍(255),所述飞轮(25)的下端通过转轴(26)连接电机(27);所述电机(27)的下表面通过缓冲弹簧(271)连接滑块(273),所述缓冲弹簧(271)的外侧套有橡皮套(272),所述滑块(273)活动安装在滑杆(278)的表面,所述滑杆(278)的两端设置在底座(1)表面的凹槽(11)内,所述滑块(273)左侧面的上端通过左缓冲弹簧(274)连接凹槽(11)的左内壁,所述左缓冲弹簧(274)的外侧套有左橡皮套(275),所述滑块(273)右侧面的上端通过右缓冲弹簧(276)连接凹槽(11)的右内壁,所述右缓冲弹簧(276)的外侧套有右橡皮套(27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抗震拌种机,包括底座(1)和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所述壳体(2)的内部上端设置有芯筒上支撑块(21),所述壳体(2)的内部下端设置有芯筒下支撑块(23),所述芯筒上支撑块(21)的中部与芯筒下支撑块(23)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芯筒(22),所述芯筒(22)的内部设置有螺旋绞龙叶(24),所述螺旋绞龙叶(24)的下端设置有飞轮(25);所述飞轮(25)的左侧通过左皮带(251)连接有左带轮(252),所述左带轮(252)连接在左转杆(254)的下端,所述左转杆(254)的上端固定在芯筒上支撑块(21)的左端,所述左转杆(254)的下端通过斜轴承(253)固定在芯筒下支撑块(23)的左端,所述飞轮(25)的右端通过右皮带(256)连接有右带轮(257),所述右带轮(257)连接在右转杆(258)的下端,所述右转杆(258)的上端固定在芯筒上支撑块(21)的右端,所述右转杆(258)的下端通过斜轴承(253)固定在芯筒下支撑块(23)的右端,所述左转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翔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