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61764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7 0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设置于地下,包括沉淀仓、过滤仓、蓄水仓和检查井;所述沉淀仓设置有连接至外部水利管路的入水孔;所述沉淀仓仓壁上部设置有连接至所述过滤仓的第一连接孔;所述过滤仓内设置有竖直的隔板将过滤仓分隔为两部分,所述隔板底部开设有将所述两部分连接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过滤仓靠近所述蓄水仓的一部分中部水平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仓还设置有与所述蓄水仓连接的第三连接孔,检查井设置于沉淀仓、过滤仓和蓄水仓上部,蓄水仓还设置有泄流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利设备
,特别是指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蓄水池是一类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根据其地形和土质条件可以修建在地上或地下,即分为开敝式和封闭式两大类,按形状特点又可分为圆形和矩形两种,因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砖池、浆砌石池、混凝土池等。蓄水池布置原则和水窖基本相同,为了保持水质清洁,现在越来越多的蓄水池选择地下或半地下式设计。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蓄水池通常采用现场安装铺设,工作量较大,施工时间长;少数预制蓄水池容积不可调,难以满足多种蓄水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功能多样可调的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设置于地下,包括垫层、沉淀仓、过滤仓和蓄水仓;所述沉淀仓设置有连接至外部水利管路的入水孔;所述沉淀仓仓壁上部设置有连接至所述过滤仓的第一连接孔;所述过滤仓内设置有竖直的隔板将过滤仓分隔为两部分,所述隔板底部开设有将所述两部分连接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过滤仓靠近所述蓄水仓的一部分中部水平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仓还设置有与所述蓄水仓连接的第三连接孔;所述检查井设置于所述沉淀仓、过滤仓和蓄水仓上部,检查井的上开口高于地表;所述蓄水仓设置有溢流孔;所述沉淀仓、过滤仓和蓄水仓为使用混凝土预制材料拼装成的整体;所述垫层设置于所述沉淀仓、过滤仓和蓄水仓底部,用于加固地基。进一步,还包括溢流孔,所述溢流孔设置于所述蓄水仓侧边上部,连接至排水管路。进一步,所述检查井侧面靠近其井盖的位置设置有透风孔。进一步,所述透风孔设置有防水透风的百叶窗。进一步,所述蓄水仓为多段式结构;相邻分段之间采用承插式链接方式。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采用模块化构件拼装而成,便于运输和组装,同时各模块灵活可调,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改变蓄水容积,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的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图2为图1中A-A面的截面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图4为图2中B-B面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的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图2为图1中A-A面的截面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设置于地下,包括沉淀仓1、过滤仓2、蓄水仓3和检查井4;所述沉淀仓1设置有连接至外部水利管路的入水孔11;所述沉淀仓1仓壁上部设置有连接至所述过滤仓2的第一连接孔;所述过滤仓2内设置有竖直的隔板21将过滤仓分隔为两部分,所述隔板21底部开设有将所述两部分连接的第二连接孔22,所述过滤仓2靠近所述蓄水仓3的一部分中部水平设置有过滤板24;所述过滤仓2还设置有与所述蓄水仓3连接的第三连接孔23。所述检查井4设置于所述沉淀仓1、过滤仓2和蓄水仓3上部,检查井4的上开口高于地表;所述蓄水仓3设置有溢流孔31。水流从入水孔11进入沉淀仓1后,在向第一连接孔12流动的过程中,水流中所含的杂质发生第一次沉淀。水流由第一连接孔12进入过滤仓2后,由隔板21底部的第二连接孔22进入过滤仓2的另一部分,在此部分的中部水平设置有过滤板24,水流流经过滤板24后得到进一步净化,并最终从第三连接孔23流入蓄水仓3进行存储。如果一定时间内降雨量过大,导致蓄水仓3满仓,则多余的水流可以从溢流孔31流出,溢流孔31可以连接至外部的河道,也可以连接至其他用水管路。检查井4则是供工作人员进行检查的井口,由于本实施例中设置有过滤板24,过滤所得杂物日积月累需要清理,因此预留检查井4以方便工作人员进入。此外设置于蓄水仓3上部的检查井可以用来取水。较佳的,可以在蓄水仓3内预置潜水泵,并将水管通过其检查井引出,方便取水。特别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仓1、过滤仓2和蓄水仓3分别为混凝土浇筑的独立仓室。在装配时,可以根据实际的地面情况设计各仓的位置,而不会收到地形限制,十分灵活。在需要时,还可以增加沉淀仓1、过滤仓2的数量,将多个沉淀仓1和过滤仓2串联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较佳的,所述混凝土为钢筋混凝土,可以达到更高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透视图,图4为图2中B-B面的截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另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仓1、过滤仓2和蓄水仓3为使用混凝土预制材料拼装成的整体。在装配时,将各个预制材料进行依次拼接,即可得到本装置。整个装置外形规整,便于规划设计。同时,还可以在地面预先将本装置完全组装完毕后,整体吊装安放,可以节省分别组装以及连接的时间。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垫层,所述垫层设置于所述沉淀仓1、过滤仓2和蓄水仓3底部,用于加固地基。具体的,所述垫层采用混凝土浇筑,其地基压实系数不低于0.95。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溢流孔31,所述溢流孔31设置于所述蓄水仓3侧边上部,连接至排水管路。当降水量较大时,大量水进入本蓄水池,可能导致蓄水仓3满溢。设置溢流孔31,在蓄水仓3接近满溢时将多余的水排出至外部的排水管路,可以避免因满溢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还可以一定程度更新蓄水仓3中的水资源,避免长期静置引起污染。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检查井4;所述检查井4分别设置于所述沉淀仓1、过滤仓2和蓄水仓3上部,检查井4的井盖41高于地面。检查井4的功能之一是供工作人员对本蓄水池的故障进行排查,以及定期进行清淤处理等。此外,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检查井4侧面靠近其井盖41的位置设置有透风孔42。所述透风孔42的功能是沟通本蓄水池内部空气和外部大气,防止长期密封状态产生有害气体堆积。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风孔42设置有防水透风的百叶窗。通常雨水无法透过百叶窗进入本蓄水池内部,从而保持了蓄水池3内水资源的洁净,防止外部水对其造成污染。进一步的,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蓄水仓3为多段式结构;相邻分段之间采用承插式连接方式,企口处设置有密封橡胶圈等材料。此链接方式为柔性接口,能够适用于地质情况的地基,实用范围广。可以根据蓄水规模决定蓄水仓3的段数,从而改变蓄水仓3的容积,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采用模块化构件拼装而成,便于运输和组装,同时各模块灵活可调,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改变蓄水容积,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环境。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技术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技术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地下,包括垫层、沉淀仓(1)、过滤仓(2)、蓄水仓(3)和检查井(4);所述沉淀仓(1)设置有连接至外部水利管路的入水孔(11);所述沉淀仓(1)仓壁上部设置有连接至所述过滤仓(2)的第一连接孔;所述过滤仓(2)内设置有竖直的隔板(21)将过滤仓分隔为两部分,所述隔板(21)底部开设有将所述两部分连接的第二连接孔(22),所述过滤仓(2)靠近所述蓄水仓(3)的一部分中部水平设置有过滤板(24);所述过滤仓(2)还设置有与所述蓄水仓(3)连接的第三连接孔(23);所述检查井(4)设置于所述沉淀仓(1)、过滤仓(2)和蓄水仓(3)上部,检查井(4)的上开口高于地表;所述蓄水仓(3)设置有溢流孔(31);所述沉淀仓(1)、过滤仓(2)和蓄水仓(3)为使用混凝土预制材料拼装成的整体;所述垫层设置于所述沉淀仓(1)、过滤仓(2)和蓄水仓(3)底部,用于加固地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箱式收集回用蓄水池,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地下,包括垫层、沉淀仓(1)、过滤仓(2)、蓄水仓(3)和检查井(4);所述沉淀仓(1)设置有连接至外部水利管路的入水孔(11);所述沉淀仓(1)仓壁上部设置有连接至所述过滤仓(2)的第一连接孔;所述过滤仓(2)内设置有竖直的隔板(21)将过滤仓分隔为两部分,所述隔板(21)底部开设有将所述两部分连接的第二连接孔(22),所述过滤仓(2)靠近所述蓄水仓(3)的一部分中部水平设置有过滤板(24);所述过滤仓(2)还设置有与所述蓄水仓(3)连接的第三连接孔(23);所述检查井(4)设置于所述沉淀仓(1)、过滤仓(2)和蓄水仓(3)上部,检查井(4)的上开口高于地表;所述蓄水仓(3)设置有溢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卫红张金超卜思刘涛王禄
申请(专利权)人:中泰国际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