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过滤雨水弃流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43652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5 2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多重过滤雨水弃流收集装置,4块外侧壁优先长度相等,围成方形的筒,底部为方形底板;内部由竖向内隔板分隔成4个方形的舱,顺时针分别为弃流净化舱、第二净化舱、第三净化舱、第四净化舱,均设置一个底层加层,底层加层由2块加层斜板和1块加层平板构成,中间为加层平板,两侧为长度和倾斜角度相同的加层斜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构造及其简单、加工十分简便,体积小,造价低;初期雨水得到快速有效的排放,中后期雨水有效收集,雨停后能自动打开排污口排放剩余雨水,通过8重过滤,最大限度改善雨水质量,通过加层更加高效地排放污泥和污水,有效保证整个装置的清洁状态,始终保证装置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海绵城市
,特别是涉及一种多重过滤雨水弃流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初期降雨时,前2~5mm的雨水一般污染严重,流量也比较小。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而且一般含有一定量的影响植物生长的毒素,这些毒素可能包括硫化物、盐分等,甚至不适当的pH值。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沥青油毡屋面、沥青混凝土道路、建筑工地等,使得前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油脂、悬浮固体等污染物质,因此前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通常超过了普通的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如果将前期雨水直接排入自然承受水体,将会对水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也不能将雨水直接回收利用,所以必须对前期雨水进行弃流处理,可以设置雨污切换装置,将降雨初期雨水分流至污水管道,降雨后期污染程度较轻的雨水经过预处理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固体颗粒杂质、沉淀、过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多重过滤雨水弃流收集装置

【技术保护点】
多重过滤雨水弃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包括4块外侧壁(1)、竖向内隔板(2)、弃流净化舱(3)、第二净化舱(4)、第三净化舱(5)、第四净化舱(6)、第一净化网(7)、第二净化网(8)、第三净化网(9)、第四净化网(10)、第五净化网(11)、第六净化网(12)、第七净化网(13)、第八净化网(14)、进水管(15)、过水管(16)、出水管(17)、漂浮阀(18)、排污口(19)、加层斜板(20)、加层平板(21)、底板(22)、漂浮阀板(23)、阀杆(24)和弃流口(25);所述4块外侧壁(1)长度相等,围成方形的筒,筒底部为方形底板(22);筒内部由竖向内隔板(2)分隔成4个方形的舱...

【技术特征摘要】
1.多重过滤雨水弃流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包括4块外侧壁(1)、竖向内隔板(2)、弃流净化舱(3)、第二净化舱(4)、第三净化舱(5)、第四净化舱(6)、第一净化网(7)、第二净化网(8)、第三净化网(9)、第四净化网(10)、第五净化网(11)、第六净化网(12)、第七净化网(13)、第八净化网(14)、进水管(15)、过水管(16)、出水管(17)、漂浮阀(18)、排污口(19)、加层斜板(20)、加层平板(21)、底板(22)、漂浮阀板(23)、阀杆(24)和弃流口(25);所述4块外侧壁(1)长度相等,围成方形的筒,筒底部为方形底板(22);筒内部由竖向内隔板(2)分隔成4个方形的舱,顺时针分别为弃流净化舱(3)、第二净化舱(4)、第三净化舱(5)、第四净化舱(6);所述外侧壁(1)和竖向内隔板(2)高度相同;所述弃流净化舱(3)的外侧壁(1)上设置进水管(15);在所述弃流净化舱(3)和第二净化舱(4)之间的竖向内隔板(2)、在第二净化舱(4)和第三净化舱(5)之间的竖向内隔板(2)、在第三净化舱(5)和第四净化舱(6)之间的竖向内隔板(2)上均设置过水管(16),过水管(16)均靠近外侧壁(1)一侧;在所述弃流净化舱(3)、第二净化舱(4)、第三净化舱(5)、第四净化舱(6)内均设置一个底层加层,底层加层由2块加层斜板(20)和1块加层平板(21)构成,加层平板(21)位于中间,两侧为长度和倾斜角度相同的加层斜板(20);所述加层平板(21)的宽度为对应所在舱宽度的1/3~1/2,加层平板(21)的高度为1/4~1/5的外侧壁(1)高度;所述加层斜板(20)的水平宽度为对应所在舱宽度的1/4~1/3,最高点与加层平板(21)连接,最低点高度为1/8~1/10的外侧壁(1)高度;每个舱内加层斜板(20)、加层平板(21)的两个连接线相互平行;在弃流净化舱(3)内,加层斜板(20)、加层平板(21)的两个连接线与设置过水管(16)的竖向内隔板(2)以及设置进水管(15)的外侧壁(1)平行,在两个连接线上分别设置第一净化网(7)和第二净化网(8),第一净化网(7)和第二净化网(8)的高度与外侧壁(1)相同,靠近进水管(15)一侧的为第一净化网(7),第一净化网(7)为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汪青杰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