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及泵的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65963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7 0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组装、设计容易且防止水的逆流,使泵效率提高。泵具备叶轮(10)与收容叶轮(10)的壳体(20)。泵在叶轮(10)的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与壳体(20)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G)。并且,在于环状间隙(G)相比靠壳体(20)的内侧的外周面(11a)具备密封部件(30),密封部件(30)以能够沿轴向移动成开放状态和关闭状态的方式收容,该开放状态是密封部件(30)从环状间隙(G)分离的状态,该密封状态是密封部件(30)从开放状态向环状间隙(G)侧移动并堵塞环状间隙(G)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叶轮与收容所述叶轮的壳体的泵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在以往,在这种泵中,为了不因旋转驱动的叶轮与壳体的接触而使运转产生故障,通常,形成为叶轮的吸入口的外周面与壳体以非接触的方式在它们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的状态。并且,在该情况下,为了不使水通过环状间隙而从旋转驱动的叶轮的高压侧向低压侧逆流,使该环状间隙夹持密封部件而不产生间隙,从而防止逆流,使泵效率提高(例如参照中国技术公告第200949545号说明书(专利文献1))。然而,在该情况下,为了在环状间隙夹持密封部件而需要组装壳体与叶轮,另外,为了使密封部件适当地夹持于环状间隙,要求叶轮的尺寸精度等,在加工、组装、设计方面较复杂。另外,密封部件安装于叶轮的吸入口的外周面与壳体的间隙,在密封部件产生较强的摩擦,伴随叶轮的旋转驱动而引起的损耗剧烈,在耐久性方面存在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中国技术公告第200949545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使组装、设计容易的同时防止水的逆流并提高泵效率。本专利技术的泵具备:叶轮;及收容所述叶轮的壳体,在所述叶轮的吸入口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环状间隙,在与所述环状间隙相比靠所述壳体的内侧的所述外周面具备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以能够沿轴向移动成开放状态和关闭状态的方式被收容在所述外周面,该开放状态是所述密封部件从所述环状间隙分离的状态,该关闭状态使所述密封部件从所述开放状态向所述环状间隙侧移动并堵塞所述环状间隙的状态。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泵的优选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述的优选的方式例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作为方式之一,优选的是,在所述外周面中,密封部件能够在所述轴向上移动的长度比所述密封部件的所述轴向上的宽度大。作为方式之一,优选的是,在与所述环状间隙相比靠所述壳体的内侧的所述外周面,设置有限制所述密封部件的轴向上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作为方式之一,优选的是,所述密封部件为弹性体。作为方式之一,优选的是,所述密封部件为O型圈。根据上述结构,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被收容在吸入口的外周面的密封部件从与环状间隙分离的开放状态向环状间隙侧移动,成为堵塞环状间隙的关闭状态,从而能够堵塞环状间隙来防止水从叶轮的高压侧向低压侧的逆流,使泵效率提高。另外,由于使密封部件从外侧堵塞环状间隙的方式,因此与在环状间隙夹持密封部件的情况相比,无需严格地设计环状间隙的宽度、密封部件的宽度等,也能够使其设计变容易。这样一来,能够使组装、设计容易且防止水的逆流,使泵效率提高。在本专利技术的泵的组装方法中,所述泵具备叶轮与收容所述叶轮的壳体,且在所述叶轮的吸入口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所述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周面安装密封部件,在使所述密封部件从形成有所述环状间隙的位置分离的状态下,将所述叶轮收容于所述壳体。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保持将密封部件配置于从形成有环状间隙的位置分离的位置的状态来组装泵,与以在环状间隙夹持密封部件的方式进行组装的情况相比,不用注意壳体、叶轮与密封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确认,使其组装变容易。附图说明图1是泵的叶轮与壳体的部分的说明图图2是开放状态下的密封结构的放大图图3是关闭状态下的密封结构的放大图图4是泵的组装图。图5是表示环状间隙处的结构的变形例的图。符号说明1泵10叶轮11吸入口11a外周面20壳体30O型圈(密封部件)G环状间隙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泵及泵的组装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泵1具备叶轮10与收容叶轮10的泵壳体20。在泵1中,在叶轮10的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与壳体20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G。并且,在与环状间隙G相比靠壳体20的内侧的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具备密封部件30,密封部件30以能够沿轴向移动成开放状态和关闭状态的方式收容在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该开放状态是密封部件30与环状间隙G分离的状态,该关闭状态是密封部件30从开放状态向环状间隙G侧移动并堵塞环状间隙G的状态。由此,能够容易组装、设计且防止水的逆流,提高泵效率。另外,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泵1应用于污水时,还起到防止细微的垃圾经由环状间隙G等侵入泵1内的效果,有助于泵1的稳定运转。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泵1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泵1的特征在于,具备叶轮10与收容叶轮10的壳体20,在叶轮10与壳体20之间具有密封结构S。如图1所示,在叶轮10安装主轴2,该主轴2支承于轴承箱3所具备的轴承(未图示)。在轴承箱3内设置有机械密封件4。另外,壳体20与轴承箱3的底面连结。主轴2与未图示的电机连结,通过电机的驱动进行旋转。另外,密封结构S以外的结构,例如收纳安装于叶轮10的主轴2的轴承、连结于壳体20的上部的轴承箱、成为主轴2的驱动源的电机、收容该电机的电机壳体等的具体的结构采用公知的结构即可,省略此处的说明,以下,对叶轮10与壳体20之间的密封结构S进行说明。叶轮10在下端中央部具备沿轴向突出形成的吸入口11。另外,吸入口11以其外周面11a成为与轴向平行的面的方式形成。由此,吸入口11使外周径与轴向上的位置无关而为相同值,密封部件30能够在外周面11a上顺畅地移动。壳体20具备在下端中央部沿轴向突出形成的吸入口21与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排出口22。并且在壳体20的吸入口21的内侧设置有收纳叶轮10的吸入口11的收纳部23。使收纳部23的开口径比叶轮10的吸入口11的外周径稍大,由此,在叶轮10的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与壳体20的收纳部23之间形成环状间隙G,使叶轮10的吸入口11与收纳部23不接触(参照图2、3)。另外,也可以使收纳部23的开口径比吸入口11的外周径大,且使开口径与外周径的间隙(环状间隙G)如图5所示地形成为由如环那样的交换部件构成为微小的结构。例如,在图5中在壳体20侧安装套管环40,在叶轮10安装有叶轮环41。通过这样地将容易损耗的部位设为交换部件,在损耗时进行更换,从而能够保持环状间隙G为微小。图5中对在壳体20侧安装套管环40、在叶轮10安装有叶轮环41的方式进行了例示,但不限定于该方式,也能够适当选择仅安装套管环40的方式、或仅安装叶轮环41的方式。并且,如图2所示,在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中的与环状间隙G相比靠壳体20的内侧的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弹性体的O型圈30作为密封部件的一例。为了不使密封部件(O型圈)从环状间隙G脱落,设成O型圈30的线径(粗度)d1比环状间隙G的宽度d2大。另外,使该O型圈30的内径与吸入口11的外周径大致相同,成为O型圈30紧贴于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的状态。处于紧贴于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的状态的O型圈30在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滚动,从而能够在从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的上端12到环状间隙G之间沿轴向移动。即,O型圈30成为以能够沿轴向移动成开放状态和关闭状态的方式收容在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的状态,该开放状态是O型圈30与环状间隙G分离的状态(参照图2),该关闭状态使O型圈30从开放状态向环状间隙G侧移动并堵塞环状间隙G的状态(参照图3)。另外,O型圈30的截面为圆形,因此能够在吸入口11的外周面11a上滚动,能够顺畅地进行从开放状态向关闭状态的移动。另外,当对O型圈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泵及泵的组装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泵,其特征在于,具备:叶轮;及收容所述叶轮的壳体,在所述叶轮的吸入口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在与所述环状间隙相比靠所述壳体的内侧的所述外周面具备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以能够沿轴向移动成开放状态和关闭状态的方式被收容在所述外周面,该开放状态是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环状间隙分离的状态,该关闭状态是所述密封部件从所述开放状态向所述环状间隙侧移动并堵塞所述环状间隙的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27 JP 2015-0676481.一种泵,其特征在于,具备:叶轮;及收容所述叶轮的壳体,在所述叶轮的吸入口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在与所述环状间隙相比靠所述壳体的内侧的所述外周面具备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以能够沿轴向移动成开放状态和关闭状态的方式被收容在所述外周面,该开放状态是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环状间隙分离的状态,该关闭状态是所述密封部件从所述开放状态向所述环状间隙侧移动并堵塞所述环状间隙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周面中,密封部件能够在所述轴向上移动的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川正洋桝谷英俊荒木慎一郎桥本靖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