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湿地堵塞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23903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2 0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堵塞监测装置。装置内上层筒、内中层筒、内下层筒底部分别固定一块固定透水板。内中层筒对齐内下层筒并置于其上,内上层筒对齐内中层筒并置于其上,内上层筒、内中层筒、内下层筒组成内筒。内筒顶部和底部分别有不锈钢片连接不锈钢螺纹棒固定夹紧内筒,内下层筒由不锈钢片中心的固定螺母将底部和不锈钢片固定。上部的不锈钢片两端用固定螺母与不锈钢螺纹棒连接,中心有吊环螺母,吊环中心穿绳或插入木棒作为提柄。使用时,将内筒装满基质,连接好后置于外筒中。一种监测装置在人工湿地堵塞中的应用,可方便实时监测人工湿地,调整湿地运行条件,便捷回收增效剂,延长人工湿地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环境治理领域,更具体涉及到一种人工湿地堵塞监测装置,适合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基本环境参数的监测,并能作为人工湿地堵塞物的收集装置,以及作为调整湿地运行条件时施加增效剂的容器,便于及时发现人工湿地堵塞,并应对人工湿地堵塞时能及时实施防治措施。
技术介绍
人工湿地是人为设计的类似自然湿地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利用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理、化学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水生植物、微生物和湿地基质3个主要部分在湖泊水体净化、面源污染控制、城镇污水处理及回用、景观水体补充等有着广泛的应用。人工湿地运行时,由于管理不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人工湿地堵塞一般经历3个阶段:①运行初期,填料表面和孔隙内部开始聚集固体颗粒,形成局部厌氧微环境,湿地渗透能力开始下降。②运行中期,厌氧区胞外聚合物不断积累,厌氧加速,此时适当的干化处理可消除暂时性堵塞。③堵塞后期,细微黏土粒子与许多固体颗粒形成致密的不透水层,胞外聚合物不断凝聚并吸附悬浮或胶体状底物,形成大粒径团状累积物,加速填料孔隙堵塞。最终基质层的孔隙被完全堵塞,此时形成的堵塞很难通过干化处理等操作消除,是一种永久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湿地堵塞监测装置,包括内上层筒(1)、内中层筒(2)、内下层筒(3)、基质(4)、外筒(5)、不锈钢固定螺纹棒(6)、不锈钢片(7)、固定螺母(8)、提柄(9)、吊环螺母(10)、内筒(11)、固定透水板(12),其特征在于:内上层筒(1)、内中层筒(2)、内下层筒(3)底板分别粘有固定透水板(12),内中层筒(2)对齐内下层筒(3)并置于其上,内上层筒(1)对齐内中层筒(2)并置于其上,内上层筒(1)、内中层筒(2)、内下层筒(3)组成内筒(11),内筒(11)两侧由不锈钢固定螺纹棒(6)固定,在内筒(11)顶部和底部分别有不锈钢片(7)和不锈钢固定螺纹棒(6)固定内筒(11),内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湿地堵塞监测装置,包括内上层筒(1)、内中层筒(2)、内下层筒(3)、基质(4)、外筒(5)、不锈钢固定螺纹棒(6)、不锈钢片(7)、固定螺母(8)、提柄(9)、吊环螺母(10)、内筒(11)、固定透水板(12),其特征在于:内上层筒(1)、内中层筒(2)、内下层筒(3)底板分别粘有固定透水板(12),内中层筒(2)对齐内下层筒(3)并置于其上,内上层筒(1)对齐内中层筒(2)并置于其上,内上层筒(1)、内中层筒(2)、内下层筒(3)组成内筒(11),内筒(11)两侧由不锈钢固定螺纹棒(6)固定,在内筒(11)顶部和底部分别有不锈钢片(7)和不锈钢固定螺纹棒(6)固定内筒(11),内筒(11)底部的不锈钢片(7)由固定螺母(8)将内下层筒(3)底部与之固定,内筒(11)上部的不锈钢片(7)两端用固定螺母(8)与不锈钢固定螺纹棒(6)固定,中心有吊环固定螺母(10),吊环固定螺母(10)的吊环中心穿绳或插入木棒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振斌徐栋杜明普武俊梅张义贺锋周巧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