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充电电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15036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0 0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充电电筒,提供一种充电器内置化的照明电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含有充电电路模块、蓄电池模块、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充电电路模块输出端连接蓄电池模块,蓄电池模块输出端连接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充电电路模块包括电源D1、变压器T1、主控芯片U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充电器与电筒做一体式隐藏设计,需要充电时即可充电,充电完成后指示灯由红色转绿色,而且产品设计小巧,便携,使用灵活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照明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置有充电电池的电筒。
技术介绍
手电筒因其实用性广泛应用于照明领域,但因其电池容量较小,使用时经常需要进行充电使其能持续使用,现有市场上销售的电筒虽然具备了基本照明功能和充电功能,在销售的手电筒都是将充电器分离出来另外做一个部件,配备的充电器是脱离电筒本体的另一充电器部件,从而导致用户需要随身携带充电器一起使用,而且现有配备的充电器体型较大,携带并不方便,严重影响了使用电筒的方便性与舒适度。这样就导致客户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连同充电器一起携带、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市场上照明电筒的充电器体型较大,携带不方便的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充电器内置化的照明电筒,在使用时可把充电器收纳在电筒本体内,在需要充电的时候即可把充电器取出进行充电,携带方便,体型小巧,并且避免了充电后遗漏充电器的问题,为客户的出行提供了一种保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一种内置充电电筒,包含有:充电电路模块、蓄电池模块、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充电电路模块输出端连接蓄电池模块,蓄电池模块输出端连接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充电电路模块包括电源D1、保险管RF1、三绕组的变压器T1、主控芯片U2,电源D1输入端连接110V-240V的AC交流电(外电),电源D1经过保险管RF1连接外电,电源D1第4接线接地,电源D1第2接线连接有极性电容E1的正极,有极性电容E1的负极接地,电源D1第2接线分别连接电阻R6、电容C1、电阻R1与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1端,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2端经过二极管D2正极、二极管D2负极后连接并联的电容C1、电阻R1形成一回路,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2端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5、6引脚;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包括机械开关S1、主控芯片U1、N-MOS管Q1、LED灯,蓄电池BT1的负极接机壳,机械开关S1连接主控芯片U1的第3引脚与LED灯正极,主控芯片U1的第2引脚接地,机械开关S1经过电容C1后接地。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6经过电阻R7后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3引脚,变压器T1的第三绕组第5端接地,变压器T1的第三绕组第6端经过二极管D3正极、二极管D3负极后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3引脚,变压器T1的第三绕组第6端经过电阻R3后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2引脚,变压器T1的第三绕组第6端经过电阻R3、电阻R4后接地,主控芯片U2的第8引脚接地,主控芯片U2的第2引脚经过电容C2后接地,主控芯片U2的第3引脚经过有极性电容E3后接地,主控芯片U2的第4引脚经过电阻R5后接地。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T1的副绕组第3端接地,变压器T1的副绕组第4端经过二极管D4、二极管D6连接蓄电池BT1的正极与机械开关S1,蓄电池BT1的负极经过并联的电阻R9、电阻R11后接地,二极管D4负极经过并联的电容E2、电阻R10、电阻R8后接地,电阻R8接地端连接有发光二极管D5。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电池模块包括蓄电池BT1;LED灯负极连接N-MOS管Q1的D极(漏极),N-MOS管Q1的S极(源极)经过电阻R1后接地,N-MOS管Q1的G极(栅极)连接主控芯片U1的第4引脚,主控芯片U1的第1引脚经过电阻R2后接地。本技术通过将充电器与电筒做一体式隐藏设计,需要充电时即可充电,充电完成后指示灯由红色转绿色。本产品设计小巧,便携,使用灵活方便。本技术避免客户在使用手电筒的时候必须连同充电器一起携带、使用的不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子线路图。附图标记说明:充电电路模块11,蓄电池模块12,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13。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解析本技术的优点与精神,藉由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阐述。参照附图1,本技术包含有:充电电路模块11、蓄电池模块12、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13,充电电路模块11输出端连接蓄电池模块12,蓄电池模块12输出端连接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13。充电电路模块11包括电源D1、保险管RF1、三绕组的变压器T1、主控芯片U2,电源D1输入端连接110V-240V的AC交流电(外电),电源D1经过保险管RF1连接外电,电源D1输出端第4接线接地,电源D1输出端第2接线连接有极性电容E1的正极,有极性电容E1的负极接地,电源D1输出端第2接线分别连接电阻R6、电容C1、电阻R1与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1端,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2端经过二极管D2正极、二极管D2负极后连接并联的电容C1、电阻R1形成一回路,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2端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5、6引脚。电阻R6经过电阻R7后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3引脚,变压器T1的第三绕组第5端接地,变压器T1的第三绕组第6端经过二极管D3正极、二极管D3负极后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3引脚,变压器T1的第三绕组第6端经过电阻R3后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2引脚,变压器T1的第三绕组第6端经过电阻R3、电阻R4后接地,主控芯片U2的第8引脚接地,主控芯片U2的第2引脚经过电容C2后接地,主控芯片U2的第3引脚经过有极性电容E3后接地,主控芯片U2的第4引脚经过电阻R5后接地。充电电路模块11将110V-240VAC交流电转换为充电电压。变压器T1的副绕组第3端接地,变压器T1的副绕组第4端经过二极管D4、二极管D6连接蓄电池BT1的正极与机械开关S1,蓄电池BT1的负极经过并联的电阻R9、电阻R11后接地,二极管D4负极经过并联的电容E2、电阻R10、电阻R8后接地,电阻R8接地端连接有发光二极管D5。充电完成后发光二极管D5(指示灯)由红色转绿色。蓄电池模块12包括蓄电池BT1,蓄电池模块12用于存储电量。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13包括机械开关S1、主控芯片U1、N-MOS管Q1、LED灯,蓄电池BT1的负极接机壳,机械开关S1连接主控芯片U1的第3引脚与LED灯正极,主控芯片U1的第2引脚接地,机械开关S1经过电容C1后接地。LED灯负极连接N-MOS管Q1的D极(漏极),N-MOS管Q1的S极(源极)经过电阻R1后接地,N-MOS管Q1的G极(栅极)连接主控芯片U1的第4引脚,主控芯片U1的第1引脚经过电阻R2后接地。开关与光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置充电电筒,包含有:充电电路模块(11)、蓄电池模块(12)、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13),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模块(11)输出端连接蓄电池模块(12),所述蓄电池模块(12)输出端连接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13);所述充电电路模块(11)包括电源D1、变压器T1、主控芯片U2,所述电源D1输入端连接110V‑240V的AC交流电,所述电源D1第4接线接地,所述电源D1第2接线连接有极性电容E1的正极,所述有极性电容E1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源D1第2接线分别连接电阻R6、电容C1、电阻R1与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1端,所述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2端经过二极管D2正极、二极管D2负极后连接并联的电容C1、电阻R1形成一回路,所述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2端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5、6引脚;所述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13)包括机械开关S1、主控芯片U1、N‑MOS管Q1、LED灯,所述蓄电池BT1的负极接机壳,所述机械开关S1连接主控芯片U1的第3引脚与LED灯正极,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2引脚接地,所述机械开关S1经过电容C1后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充电电筒,包含有:充电电路模块(11)、蓄电池模块(12)、
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13),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模块(11)输出端连
接蓄电池模块(12),所述蓄电池模块(12)输出端连接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
(13);
所述充电电路模块(11)包括电源D1、变压器T1、主控芯片U2,所述
电源D1输入端连接110V-240V的AC交流电,所述电源D1第4接线接地,
所述电源D1第2接线连接有极性电容E1的正极,所述有极性电容E1的负
极接地,所述电源D1第2接线分别连接电阻R6、电容C1、电阻R1与变压
器T1的原绕组第1端,所述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2端经过二极管D2正极、
二极管D2负极后连接并联的电容C1、电阻R1形成一回路,所述变压器T1
的原绕组第2端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5、6引脚;
所述开关与光源驱动模块(13)包括机械开关S1、主控芯片U1、N-MOS
管Q1、LED灯,所述蓄电池BT1的负极接机壳,所述机械开关S1连接主控
芯片U1的第3引脚与LED灯正极,所述主控芯片U1的第2引脚接地,所述
机械开关S1经过电容C1后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充电电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6
经过电阻R7后连接主控芯片U2的第3引脚,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敏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盛祺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