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11005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17:54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围设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对接腔,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的底壁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两个侧壁,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自其前端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有第一延伸部,所述金属壳体的底壁自其前端向后且向下倾斜延伸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用于与外部机壳抵压接触。本电连接器通过在金属壳体顶壁及底壁分别设置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从而提升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与机壳形成稳定可靠连接的结构。
技术介绍
中国技术专利公告第202127132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安装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该金属壳体环绕设成为两端敞开的收容空间,金属壳体的侧壁上设有伸入收容空间的第一舌片,金属壳体的侧壁上还设有第二舌片,该第二舌片与收容空间位于金属壳体的两侧,第二舌片可与电子产品上的外壳接触以屏蔽电磁波,但随着高频信号的发展,对电连接器信号传输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所述的现有技术,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备较好地屏蔽效果以满足高频信号的传输需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围设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对接腔,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的底壁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两个侧壁,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自其前端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有第一延伸部,所述金属壳体的底壁自其前端向后且向下倾斜延伸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用于与外部机壳抵压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在金属壳体的顶壁及底壁分别设置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以与外部机壳接触,从而使得本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能与机壳形成稳定可靠的连接,进而该电连接器具有更好地屏蔽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图;图5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6为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及图7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的若干导电端子2、包覆于绝缘本体1的金属壳体3、部分收容于金属壳体的固定块4,所述金属壳体围设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的对接腔5。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11向前延伸的舌板12。所述主体部11包括上表面111、与上表面111相对的下表面112、连接上表面111与下表面112的前端面113、与前端面113相对的后端面114以及连接前端面113与后端面114的两侧面115。所述舌板12自所述前端面113向前延伸而成。所述主体部11还包括自所述后端面114向所述主体部11内部凹陷的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贯穿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111及下表面112。所述侧面115靠近后端面114处设有向外侧凸伸的肋条1151。所述主体部111设有自侧面115向主体部11内部凹陷的竖直槽116,该竖直槽116包括相对立的侧端面118及连接两侧端面118的内端面117。所述主体部11还设有自所述内端面117继续向主体部11内部凹陷的扣持部119,所述竖直槽116贯穿主体部11的上表面111及下表面112。所述导电端子2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且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第一端子21及第二端子22。所述第一端子21包括露出于舌板12下表面的接触部211及露出于绝缘本体主体部11底部并向下延伸的焊接脚212。所述第二端子22与所述绝缘本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端子22包括露出于舌板12下表面的接触部221及收容在绝缘本体1收容空间内并向下延伸的焊接脚222。所述第一端子21及第二端子22的焊接脚212,222分别设有继续向下延伸的焊接部213,223。所述固定块4包括基部41、位于该基部41后部且贯穿基部41的第一端子孔411及第二端子孔412、自基部41两侧面分别向上延伸的卡扣部42、以及自所述基部41后端面向所述卡扣部延伸并突出于基部41侧面的凸块43。所述第一端子21及第二端子22的焊接脚212,222分别插入所述第一端子孔411与第二端子孔412中且所述焊接部213,223分别暴露于所述端子孔411,412外。所述卡扣部42设有导引面421以方便所述卡扣部42插入上述竖直槽116中并与所述扣持部119相互扣持,从而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与所述固定块4固定在一起。请参考图3至图7所示,所述金属壳体3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并形成对接腔5以收容对接连接器。所述金属壳体3采用一体式结构设计,其包括顶壁31、与顶壁31相对设置的底壁32及连接顶壁31与底壁32的两个侧壁33。所述顶壁31设有自其前端向后且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一延伸部311,所述第一延伸部311包括与所述金属壳体顶壁31平行的平板部312及自该平板部312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的倾斜部,所述平板部312与所述所述倾斜部的交汇处开设有开口3120。所述倾斜部包括基部313及自该基部313继续向上倾斜延伸的三个第一弹片314,其中两个弹片314分别自所述基部313的两端向后延伸,另一个弹片314则自所述基部313的中间向后延伸,该三个弹片314大致呈“E”字形。结合图7所示,所述第一弹片314包括主体部315及自该主体部315向上倾斜弯折的接触部316,所述接触部316的末端向下弯曲形成触点317以与外部机壳接触。继续参考图3至图7所示,所述金属壳体3的底壁32设有自其前端向后且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21,所述第二延伸部321包括与所述金属壳体底壁32垂直的垂直部322及自该垂直部322向后且向下倾斜延伸的两个第二弹片323,该两个第二弹片323分别位于所述垂直部322的两端。所述第一弹片314与所述第二弹片323可弹性变形以方便与外部机壳紧密接触。两个第二弹片323与两个位于基部313两端的第一弹片314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大致重合。所述金属壳体3还包括自所述侧壁33的后部向下延伸的固定部34及自所述顶壁31后端向下弯折形成的后盖35。所述金属壳体的固定部34靠近金属壳体顶壁31处设有固定片341用于与上述竖直槽116配合以使所述绝缘本体1与金属壳体3在水平方向上固定在一起。所述固定部34对应所述固定块4的凸块43处设有与之配合的缺口342,所述凸块43卡合于所述缺口342中以使所述固定块4与所述金属壳体3相互固定,从而使得绝缘本体1与所述金属壳体3在竖直方向上固定在一起。所述固定部34还包括位于所述缺口342下方的固定孔343及自固定部34向下延伸的固定脚344。所述后盖35包括后壁351及自后壁351两侧分别向前延伸的侧壁352,所述后壁351与所述固定部34之间形成有间隙36用于收容上述肋条1151,从而使得绝缘本体1与金属外壳3之间的固定更加牢靠。所述后盖的侧壁352上还设有与所述固定部34上的固定孔343相互卡合的固定片353,所述后盖35的高度大于金属壳体顶壁31与底壁32之间的距离。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设置在金属壳体3顶壁上的第一延伸部311及底壁32上的第二延伸部321与外部机壳接触形成接地回路,从而增强EMI(Electron-MagneticInterference)屏蔽功能,更好地满足高频信号的传输要求。上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围设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对接腔,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的底壁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两个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自其前端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有第一延伸部,所述金属壳体的底壁自其前端向后且向下倾斜延伸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用于与外部机壳抵压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围设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对接腔,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的底壁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两个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自其前端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有第一延伸部,所述金属壳体的底壁自其前端向后且向下倾斜延伸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用于与外部机壳抵压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与所述金属壳体顶壁平行的平板部及自该平板部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的倾斜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包括基部及自基部继续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的三个第一弹片,其中两个第一弹片分别自所述基部的两端向后延伸,另一个第一弹片自所述基部的中间向后延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后且向上倾斜弯折的接触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龙卞道振王书建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