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60800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包括内部带有润滑油路的曲轴及连接在所述曲轴上的吸油管,所述吸油管上设有吸油口,所述吸油管内设有将所述吸油管分隔成三个增压油道的V形泵油片,三个增压油道和所述吸油口及曲轴的润滑油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V形泵油片能够实现三角稳定支撑,结构稳定,不容易变形,能够保证泵油系统的工作可靠性,保证压缩机得到有效润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制造中压缩机润滑泵油技术,具体涉及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冰箱压缩机行业中,压缩机润滑泵油一般采用吸油管泵油技术,如2010年11月25日,公开号为CN201891577U,名称为“一种封闭式压缩机抽油结构”中国专利公开文献公开了一种泵油结构,包括转子、曲轴和吸油嘴,吸油嘴由吸油泵筒和压入泵油内泵油叶片组成,吸油泵筒由上部、中部、下部不同直径组成,泵油叶片由上部矩形大叶片、下部矩形小叶片和中部梯形过渡片构成。本专利公开文献中,虽然泵油叶片能改善泵油效果,但由于吸油管的加工制作误差,很难保证泵油的安装精度。同时,基于泵油叶片的结构,导致泵油叶片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变形。变形后加速通道受阻,泵油抽力有限,影响压缩机润滑,这种润滑用的泵油结构的泵油效果欠佳,影响压缩机润滑,对于低速下变频压缩机存在缺油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能够结构可靠,能够保证压缩机可靠润滑的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种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包括内部带有润滑油路的曲轴及连接在所述曲轴上的吸油管,所述吸油管上设有吸油口,所述吸油管内设有将所述吸油管分隔成三个增压油道的V形泵油片,三个增压油道和所述吸油口及曲轴的润滑油路相连通。所述V形泵油片的横向截面和所述吸油管内壁压紧接触。所述吸油管由小头端、和所述曲轴连接的大头端及连接所述小头端及大头端的过渡段构成;所述V形泵油片设于所述大头端内部,所述吸油口设于所述小头端上。作为一种实施方案,过渡段上设有制冷剂排气孔。所述V形泵油片由第一增强片及和所述第一增强片呈夹角的第二增强片构成;所述吸油管内壁被所述第一增强片及第二增强片分隔为吸油管内壁第一部位、吸油管内壁第二部位及吸油管内壁第三部位;第一增强片第一侧壁及吸油管内壁第一部位之间构成第一增压油道;第二增强片第一侧壁及吸油管内壁第二部位之间构成第二增压油道;第一增强片第二侧壁、第二增强片第二侧壁及吸油管内壁第三部位之间构成第三增压油道。所述第一增强片及所述第二增强片之间的夹角在25°到60°之间。所述V形泵油片的长度等于所述吸油管的大头端长度。所述吸油口的孔径大于等于4.5mm。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V形泵油片能够实现三点稳定支撑,结构稳定,不容易变形,能够保证泵油系统的工作可靠性,保证压缩机得到可靠润滑。同时V形泵油片将吸油管分隔成三个增压油道,增加V型泵油片后,压缩机泵油能力提高,特别适应变频压缩机在低转速下润滑要求,满足了压缩机在变工况,变转速下可靠性要求。附图说明下面对本技术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为本技术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的A-A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的吸油管和V形泵油片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图3的右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的V形泵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的吸油管和V形泵油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A及图7B为本技术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的另一方案的吸油管和曲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的另一方案的吸油管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曲轴,2、V形泵油片,3、第一增强片,4、第二增强片,5、吸油管,6、吸油口,7、制冷剂排气孔,8、制冷剂排气通道,9、曲轴润滑油路。31、第一增强片第一侧壁,32、第一增强片第二侧壁。41、第二增强片第一侧壁,42、第二增强片第二侧壁。51、吸油管内壁第一部位,52、吸油管内壁第二部位,53、吸油管内壁第三部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2及图4所示,该种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包括内部带有润滑油路9的曲轴1及连接在曲轴1上的吸油管5,吸油管5上设有吸油口6,吸油管5内设有将吸油管5分隔成三个增压油道的V形泵油片2,三个增压油道与吸油口6及润滑油路9相连通。曲轴1上的润滑油路9具有制冷剂排气通道8,曲轴1转动时,润滑油及制冷剂自吸油管5的吸油口6吸入,在经过V形泵油片2时,被V形泵油片2分为三股;三股润滑油基于V形泵油片2的结构,上升速度不一致,在三个增压油道内产生三种升力,缩短了润滑油自吸油口6到润滑油路9及曲轴1顶部上制冷剂排气通道8的时间。由于制冷剂与润滑油充分混合,当到达制冷剂排气通道8时,制冷剂气体从制冷剂排气通道8溢出,冷冻机油通过润滑油路9将油传递到各个运动副,增加压缩机泵油润滑效果,同时提高了压缩机泵油量,实现压缩机的快速有效润滑。V形泵油片2的横向截面和吸油管5内壁三点压紧接触。V形泵油片2和吸油管5内壁配合,实现三角形圆柱形支撑面支撑,结构稳定,不容易变形。同时由于增加V形泵油片2后,压缩机泵油能力提高,特别适应变频压缩机在低转速下润滑要求,满足了压缩机在变工况,变转速下可靠性要求。如图3所示,吸油管5由小头端、和曲轴1连接的大头端及连接小头端及大头端的过渡段构成;V形泵油片2设于吸油管5的大头端内部,吸油口6设于小头端上。吸油口6的孔径取值一般在4.5mm以上,V形泵油片2结构稳定可靠的设置在吸油管5靠近曲轴1的一端上,有效提高润滑油的升力,以使润滑油快速可靠的进入曲轴1,冷冻机油通过润滑油路9将油传递到各个运动副,并将制冷剂迅速通过制冷剂排气通道8排出,实现压缩机的润滑。V形泵油片2的长度根据压缩机泵油时所需要的压力进行调整,V形泵油片2的长度越大,压缩机泵油时的升力越大。作为优选方案,V形泵油片2的长度等于吸油管5的大头端长度。压缩机泵油时的升力越大,压缩机泵油时所需要的压力越大,能够实现快速可靠润滑。如图5及图6所示,V形泵油片2由第一增强片3及和第一增强片3呈夹角的第二增强片4构成;吸油管5内壁被第一增强片3及第二增强片4分隔为吸油管内壁第一部位51、吸油管内壁第二部位52及吸油管内壁第三部位53;第一增强片第一侧壁31及吸油管内壁第一部位51之间构成第一增压油道;第二增强片第一侧壁41及吸油管内壁第二部位52之间构成第二增压油道;第一增强片第二侧壁32、第二增强片第二侧壁42及吸油管内壁第三部位53之间构成第三增压油道。第一增强片3及第二增强片4为一体式成型结构,结构可靠稳定。曲轴1转动时,润滑油及制冷剂自吸油管5的吸油口6吸入,在经过泵油片时,被泵油片的第一增强片3及第二增强片4分为三股。三股油基于泵油片的结构特征,在第一增强片3及第二增强片4分割成的润滑油由于速度不一致,在三个增压油到内产生三种升力,缩短了吸油管5油孔到曲轴1顶部时间,并提高压缩机泵油量。第一增强片3及第二增强片4之间的夹角在25°到60°之间。V形泵油片2的结构可靠、稳定,安装稳固方便。如图7A、图7B及图8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曲轴1不加工制冷剂排气通道8,吸油管5的过渡段上设有制冷剂排气孔7。将制冷剂排气孔7设在吸油管5的过渡段,当冷冻机油及制冷剂通过吸油管5的吸油口6时,随着曲轴1高速旋律旋转,油被泵入吸油管5由于制冷剂与润滑油充分混合,当到达制冷剂排气孔7时,制冷剂气体从制冷剂排气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包括内部带有润滑油路的曲轴及连接在所述曲轴上的吸油管,所述吸油管上设有吸油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内设有将所述吸油管分隔成三个增压油道的V形泵油片,三个增压油道和所述吸油口及曲轴的润滑油路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包括内部带有润滑油路的曲轴及连接在所述曲轴上的吸油管,所述吸油管上设有吸油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内设有将所述吸油管分隔成三个增压油道的V形泵油片,三个增压油道和所述吸油口及曲轴的润滑油路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泵油片的横向截面和所述吸油管内壁三点压紧接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由小头端、和所述曲轴连接的大头端及连接所述小头端及大头端的过渡段构成;所述V形泵油片设于所述大头端内部,所述吸油口设于所述小头端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上设有制冷剂排气孔。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压缩机泵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银坤何景云江志安王世林何进赵旻武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