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及改良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58281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8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属于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包括设有围堰的网格状的盐碱地块及水份隔离层、控盐增渗暗管、集水管,盐碱地块上犁有梯形土堆和倒梯形沟,其上分别钻有控盐增渗孔、集水孔和检测标尺,控盐增渗暗管上有无纺布滤料,集水管上有进水孔;还提供该改良系统的改良方法,包括:选地,铺设水份隔离层,埋放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修整围堰、梯形土堆、倒梯形沟,打孔、施土壤肥力肥料,种植农作物,田间管理,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保持养分,还能够提高土壤松散度,改善土壤板结度,保水、保肥、增温效果好,耕区盐分大幅下降,含盐量控制在0.2%以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耕地综合改良系统及改良方法,尤其是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及改良方法,属于盐碱地土壤改良

技术介绍
中国现有1亿公顷盐碱地,大部分分布在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东北部,上述盐碱地水文地质情况复杂,水系多属于黄河水系,地下水位受黄河水系影响尤为显著,地下水位高,当地饮水井一般在20m左右,地下水位线在2m左右,主要土壤类型为盐土和风沙土,是在风积沙母质上发育而成的幼年土壤,土壤内含有大量可溶性盐,降雨量低,全年约平均180mm,光照充足蒸发快,形成盐碱地,地表形成硬化盐结层,上述盐碱地的盐碱类型多以苏打盐碱为主,盐分高,碱性强,耕层土壤含盐量一般在3~5g/kg,有的高达10g/kg;pH值一般在8.3~9.2,有的高达10以上;碱化度一般在10~30%,高的达到50~70%,由于土壤胶体吸附较多的钠离子,通气、透水性能差,土质粘重、板结,干时收缩地表龟裂,湿时泥泞,耕性极差。目前,对盐碱地的改良措施主要以化学措施、水利措施改良土壤为主,农艺措施主要以覆膜覆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耐盐碱作物种类筛选为主,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是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并不明显,并没有应用推广,还没有形成有效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及改良方法,因此,研究出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及改良方法对盐碱地改良效果及推广应用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盐碱地改良技术中存在的改良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应用推广的问题,提供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及改良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包括被分割成网格状的盐碱地块及设置在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下的水份隔离层、控盐增渗暗管、集水管,所述水份隔离层设置在所述控盐增渗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的下方,所述控盐增渗暗管与所述集水管之间交替铺设,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的外围设有围堰,采用自动化犁地设备将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犁成若干条宽度相等、等间隔的梯形土堆,两条相邻的所述梯形土堆之间形成宽度相等、深度相同的倒梯形沟,每条所述梯形土堆上通过钻孔设备钻有一排控盐增渗孔,多条相邻的所述梯形土堆上的所述控盐增渗孔呈梅花形布置,每条所述倒梯形沟上通过钻孔设备钻有一排集水孔,所述集水孔与所述控盐增渗孔交错布置,多条相邻的所述倒梯形沟上的所述集水孔也呈梅花形布置,所述梯形土堆上设有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一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所述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深入到所述控盐增渗暗管内,所述倒梯形沟上设有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一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所述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深入到所述集水管内,所述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与所述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之间交错设置,所述控盐增渗暗管上设有一层无纺布滤料,所述集水管上设有多个进水孔。进一步的,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为长方形地块,所述梯形土堆的上部宽度为0.8~1.2m、下部宽度为1.5~1.8m、高度为35~45cm,所述倒梯形沟的上部宽度为1.0~1.2m、下部宽度为0.4~0.6m、深度为35~45cm,所述围堰为梯形围堰,所述梯形围堰的上部宽度为0.3~0.5m、下部宽度为0.6~0.8m、高度为15~25cm。进一步的,所述控盐增渗暗管和所述集水管均为圆管,所述控盐增渗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的管径均大于140mm,所述集水管上的所述进水孔沿管径一周的个数不少于12个,所述进水孔内填充有渗水介质,所述渗水介质将水渗入所述集水管内,将泥沙、土壤阻隔在所述集水管外。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管每米有效吸水面积大于65平方厘米,所述控盐增渗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的埋放深度为2~3m,所述水份隔离层的埋放深度为2.5~3.5m,所述控盐增渗暗管和所述集水管上设置有标尺孔,所述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通过所述标尺孔插入所述控盐增渗暗管内,所述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通过所述标尺孔插入所述集水管内,所述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和所述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的范围为3.5~4.5m。进一步的,所述控盐增渗孔和所述集水孔的孔径、孔深均相等,所述控盐增渗孔和所述集水孔的孔径为70mm、85mm、105mm或140mm,所述控盐增渗孔和所述集水孔的孔深为1.2~1.5m,所述控盐增渗孔和所述集水孔内均填有提高土壤肥力的肥料和细砂,所述肥料与所述细砂的质量比为1:49,每亩施肥量8~12kg,肥料配方采用微生物有机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体积比为85~90:10~15。进一步的,所述水份隔离层由35~45cm厚的级配碎石层构成,所述碎石层上铺设有0.2~0.4cm的土工布作为过滤层,所述过滤层上铺设一层玉米秸秆、一层淋溶土,其上施加降盐碱剂,所述淋溶土和所述降盐碱剂位于所述控盐增渗暗管和所述集水管上。还提供了一种如上述的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的改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选地选择土地平整、土壤耕层含盐量小于0.3%、PH值7.2~7.8、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的地块,土壤质地中性;步骤2:铺设水份隔离层将地块分割成若干个网格状的盐碱地块,将网格状的盐碱地块的盐碱土翻出,翻土深度为2.5~3.5m,在翻过土的底部铺设35~45cm厚的级配碎石层构成,碎石层上铺设有0.2~0.4cm的土工布作为过滤层,过滤层上铺设一层玉米秸秆、一层淋溶土,其上施加降盐碱剂;步骤3:埋放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水份隔离层铺设后,在淋溶土和降盐碱剂上埋放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将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分别插入到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内,并在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外套设保护套,再在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上布置盐碱地土壤,并对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的位置进行标记;步骤4:修整围堰、梯形土堆、倒梯形沟采用自动化犁地设备将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上布置的盐碱地土壤犁成若干条宽度相等、等间隔的梯形土堆,两条相邻的所述梯形土堆之间形成宽度相等、深度相同的倒梯形沟,在网格状的盐碱地块的外围修筑围堰;步骤5:打孔、施土壤肥力肥料在每条所述梯形土堆上通过钻孔设备钻有一排控盐增渗孔,多条相邻的所述梯形土堆上的所述控盐增渗孔呈梅花形布置,在每条所述倒梯形沟上通过钻孔设备钻有一排集水孔,所述集水孔与所述控盐增渗孔交错布置,多条相邻的所述倒梯形沟上的所述集水孔也呈梅花形布置,在所述控盐增渗孔和所述集水孔内填充提高土壤肥力的肥料和细砂;步骤6:种植农作物根据需要种植树种、小麦、黄豆、玉米等农作物,或套种玉米和黄豆、套种大豆和小麦等套种作物;步骤7:田间管理定期对农作物进行除草、除虫、浇水、施肥等田间管理;步骤8: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管理对埋放好的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进行定期检查,检查所述控盐增渗暗管和所述集水管内水量,以及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是否被堵塞,根据所述深度标尺的刻度来检查控盐增渗暗管和集水管的深度。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集水管每米有效吸水面积大于65平方厘米,所述控盐增渗暗管和所述集水管的埋放深度为2~3m,所述水份隔离层的埋放深度为2.5~3.5m,所述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和所述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的范围为3.5~4.5m;所述步骤4中,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为长方形地块,所述梯形土堆的上部宽度为0.8~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被分割成网格状的盐碱地块(100)及设置在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100)下的水份隔离层(200)、控盐增渗暗管(300)、集水管(400),所述水份隔离层(200)设置在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和所述集水管(400)的下方,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与所述集水管(400)之间交替铺设,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100)的外围设有围堰(500),采用自动化犁地设备将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100)犁成若干条宽度相等、等间隔的梯形土堆(101),两条相邻的所述梯形土堆(101)之间形成宽度相等、深度相同的倒梯形沟(102),每条所述梯形土堆(101)上通过钻孔设备钻有一排控盐增渗孔(103),多条相邻的所述梯形土堆(101)上的所述控盐增渗孔(103)呈梅花形布置,每条所述倒梯形沟(102)上通过钻孔设备钻有一排集水孔(104),所述集水孔(104)与所述控盐增渗孔(103)交错布置,多条相邻的所述倒梯形沟(102)上的所述集水孔(104)也呈梅花形布置,所述梯形土堆(101)上设有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一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105),所述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105)深入到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内,所述倒梯形沟(102)上设有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一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106),所述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106)深入到所述集水管(400)内,所述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105)与所述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106)之间交错设置,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上设有一层无纺布滤料(301),所述集水管(400)上设有多个进水孔(4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被分割成网格状的盐碱地块(100)及设置在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100)下的水份隔离层(200)、控盐增渗暗管(300)、集水管(400),所述水份隔离层(200)设置在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和所述集水管(400)的下方,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与所述集水管(400)之间交替铺设,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100)的外围设有围堰(500),采用自动化犁地设备将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100)犁成若干条宽度相等、等间隔的梯形土堆(101),两条相邻的所述梯形土堆(101)之间形成宽度相等、深度相同的倒梯形沟(102),每条所述梯形土堆(101)上通过钻孔设备钻有一排控盐增渗孔(103),多条相邻的所述梯形土堆(101)上的所述控盐增渗孔(103)呈梅花形布置,每条所述倒梯形沟(102)上通过钻孔设备钻有一排集水孔(104),所述集水孔(104)与所述控盐增渗孔(103)交错布置,多条相邻的所述倒梯形沟(102)上的所述集水孔(104)也呈梅花形布置,所述梯形土堆(101)上设有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一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105),所述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105)深入到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内,所述倒梯形沟(102)上设有间隔一定距离设有一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106),所述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106)深入到所述集水管(400)内,所述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105)与所述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106)之间交错设置,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上设有一层无纺布滤料(301),所述集水管(400)上设有多个进水孔(4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状的盐碱地块(100)为长方形地块,所述梯形土堆(101)的上部宽度为0.8~1.2m、下部宽度为1.5~1.8m、高度为35~45cm,所述倒梯形沟(102)的上部宽度为1.0~1.2m、下部宽度为0.4~0.6m、深度为35~45cm,所述围堰(500)为梯形围堰,所述梯形围堰的上部宽度为0.3~0.5m、下部宽度为0.6~0.8m、高度为15~2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和所述集水管(400)均为圆管,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和所述集水管(400)的管径均大于140mm,所述集水管(400)上的所述进水孔(401)沿管径一周的个数不少于12个,所述进水孔(401)内填充有渗水介质,所述渗水介质将水渗入所述集水管(400)内,将泥沙、土壤阻隔在所述集水管(400)外。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400)每米有效吸水面积大于65平方厘米,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和所述集水管(400)的埋放深度为2~3m,所述水份隔离层(200)的埋放深度为2.5~3.5m,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和所述集水管(400)上设置有标尺孔,所述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105)通过所述标尺孔插入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内,所述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106)通过所述标尺孔插入所述集水管(400)内,所述控盐增渗暗管深度检测标尺(105)和所述集水管深度检测标尺(106)的范围为3.5~4.5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盐增渗孔(103)和所述集水孔(104)的孔径、孔深均相等,所述控盐增渗孔(103)和所述集水孔(104)的孔径为70mm、85mm、105mm或140mm,所述控盐增渗孔(103)和所述集水孔(104)的孔深为1.2~1.5m,所述控盐增渗孔(103)和所述集水孔(104)内均填有提高土壤肥力的肥料和细砂,所述肥料与所述细砂的质量比为1:49,每亩施肥量8~12kg,肥料配方采用微生物有机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体积比为85~90:10~1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份隔离层(200)由35~45cm厚的级配碎石层构成,所述碎石层上铺设有0.2~0.4cm的土工布作为过滤层,所述过滤层上铺设一层玉米秸秆、一层淋溶土,其上施加降盐碱剂,所述淋溶土和所述降盐碱剂位于所述控盐增渗暗管(300)和所述集水管(400)上。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的盐碱地综合改良系统的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选地选择土地平整、土壤耕层含盐量小于0.3%、PH值7.2~7.8、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的地块,土壤质地中性;步骤2:铺设水份隔离层将地块分割成若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胜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胜伟园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