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自调节曲线适应人体背部的椅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59848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5 14:58
自调节曲线适应人体背部的椅背,椅背框架的上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的第一框架滑槽,椅背框架的下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的第二框架滑槽,对应的第一框架滑槽和第二框架滑槽之间连接有可形变弹片,可形变弹片的上端通过滑柱滑行在第一框架滑槽内,可形变弹片的下端通过滑柱滑行在第二框架滑槽内,第二连接环的正面以及第三连接环的正面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电机一级转动杆、电机二级带动杆驱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向后弯曲,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电机一级转动杆、电机二级带动杆驱动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向前弯曲,当人体在不同倾斜角度下背部曲线发生变化时,根据压力传感器感知的压力值,椅背都可以自动地与人体背部曲线很好地相贴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的椅背。
技术介绍
座椅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对于经常久坐的人群来说,椅背的舒适性一直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但即便很舒适的办公座椅,如果其椅背不符合人体背部曲线的话,背部会出现压力的集中点,也即背部会长时间处于单点受压的状态,这样在久坐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诸如背部酸痛、腰椎疾病等各种不适。除了按摩椅以外,目前市场上的座椅的椅背基本都是固定形态的,即使是按摩椅,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规律性的形态变化来达到按摩的效果,并没有使得椅背从贴合人体背部曲线的角度出发,形成一个范围性的曲线变化。为了舒适性和休息需要,使用者通常会调整椅背相对于椅面的倾斜角度再进行倚靠,如果在椅背任意倾斜角度的情况下,椅背都能够调节曲线来适应该任意倾斜角度的人体背部(包括了腰部)的话,将会大大分散人体背部的压力,避免背部处于长时间单点受压的状态,实现舒适感并对人体起保护作用,特别地,由于腰部有贴合支撑,还可以避免腰椎疾病的形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在椅背相对于椅面不同倾斜角度下都能够变化曲线来贴合人体背部曲线、可以大大分散人体背部的压力、避免背部处于长时间单点受压的状态、可以避免背部酸痛和腰椎疾病形成的自调节曲线适应人体背部的椅背。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自调节曲线适应人体背部的椅背,包括方形的椅背框架,椅背框架与作为坐凳的椅面铰接,椅背框架可调节相对椅面的倾斜角度,所述椅背框架的上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第一框架滑槽,椅背框架的下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第二框架滑槽,第一框架滑槽和第二框架滑槽在竖向对应设置,第一框架滑槽和第二框架滑槽的两侧均开设有竖向开槽,竖向对应的第一框架滑槽和第二框架滑槽之间连接有可形变弹片,可形变弹片的上端两侧水平固定有可在第一框架滑槽的竖向开槽内上下滑行的滑柱,可形变弹片的下端两侧水平固定有可在第二框架滑槽的竖向开槽内上下滑行的滑柱,可形变弹片的上端通过滑柱滑行在第一框架滑槽内,可形变弹片的下端通过滑柱滑行在第二框架滑槽内,所述椅背在相邻的可形变弹片之间为镂空设置,所述椅背框架的左竖档和右竖档之间的中部固定连接水平的弹片框架固定杆,可形变弹片的中部位置具有第一连接环,所述弹片框架固定杆穿设在多个可形变弹片的第一连接环内,可形变弹片在顶端和第一连接环之间的中部位置具有第二连接环,第一弹片间连接杆穿设在多个可形变弹片的第二连接环内,可形变弹片在底端和第一连接环之间的中部位置具有第三连接环,第二弹片间连接杆穿设在多个可形变弹片的第三连接环内,第一连接环上端的可形变弹片构成上部的可形变弹片,第一连接环下端的可形变弹片构成下部的可形变弹片;所述第二连接环的正面以及第三连接环的正面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第二连接环正面的压力传感器用于感知背部靠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上的压力,第三连接环正面的压力传感器用于感知背部靠在下部的可形变弹片上的压力;所述椅背框架的上端一角内设有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垂直连接电机一级转动杆,第一电机一级转动杆的另一端铰接电机二级带动杆,电机二级带动杆的另一端与靠近第一驱动电机的第二连接环铰接,所述椅背框架的下端一角内设有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垂直连接电机一级转动杆,电机一级转动杆的另一端铰接电机二级带动杆,电机二级带动杆的另一端与靠近第二驱动电机的第三连接环铰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的电机一级转动杆为折杆,该折杆的转折宽度与第一驱动电机至与其靠近的第二连接环的距离对应,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连接的电机一级转动杆为折杆,该折杆的转折宽度与第二驱动电机至与其靠近的第三连接环的距离对应;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由控制电路控制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控制电路使第一驱动电机驱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向后弯曲,并使第二驱动电机驱动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向前弯曲,通过第二连接环和第三连接环正面的压力传感器分别感知背部靠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以及背部靠在下部的可形变弹片上的压力,通过综合这两个压力值确定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需要的转动角度,进而使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分别形成一定的弯曲弧度,这样椅背便形成与背部靠在椅背上的压力相符合的贴合人体后倚时背部曲线的椅背曲线,其中下部的可形变弹片的凸出部位用于贴合支撑腰部;当椅背框架相对于椅面的倾斜角度调整时,人体背部倚靠在椅背上的倾斜角度不同,人体背部对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的压力也不同,控制电路根据压力传感器所感知的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的压力,进而自动调整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角度,以使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形成与不同倾斜角度下人体后倚时的背部曲线相贴合的椅背曲线;所述控制电路上还设置使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启停的开关,以供使用者手动调节第一驱动电机以及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角度,当第一驱动电机转动到上部的可形变弹片贴合人体背部时,使第一驱动电机停止转动,当第二驱动电机转动到下部的可形变弹片贴合人体背部时,使第二驱动电机停止转动;所述椅背框架的上横档下端间隔设置有多个上凸块,椅背框架的下横档上端间隔设置有多个下凸块,上凸块和下凸块在竖向对应设置,相邻上凸块之间、最左端的上凸块与椅背框架的左竖档之间、最右端的上凸块与椅背框架的右竖档之间开设有所述第一框架滑槽,相邻下凸块之间、最左端的下凸块与椅背框架的左竖档之间、最右端的下凸块与椅背框架的右竖档之间开设有所述第二框架滑槽,所述第一框架滑槽的长度可保证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在弯曲最大弧度下其上端的最大滑动位置,第二框架滑槽的长度可保证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在弯曲最大弧度下其下端的最大滑动位置;上端的多个上凸块和下端的多个下凸块的正面转角均呈大弧面设置,以实现人体的倚靠舒适需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控制电路使第一驱动电机驱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向后弯曲,并使第二驱动电机驱动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向前弯曲,通过第二连接环和第三连接环正面的压力传感器分别感知背部靠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以及背部靠在下部的可形变弹片上的压力,通过综合这两个压力值确定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需要的转动角度,进而使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分别形成一定的弯曲弧度,这样椅背便形成与背部靠在椅背上的压力相符合的贴合人体后倚时背部曲线的椅背曲线,这样可以大大分散人体背部的压力,使背部压力均匀化,避免背部处于长时间单点受压的状态,实现舒适感并对背部起保护作用,由于腰部有贴合支撑,腰部更加舒适从而避免腰椎疾病的形成;2、当椅背框架相对于椅面的倾斜角度调整时,人体背部倚靠在椅背上的倾斜角度不同,人体背部对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的压力也不同,控制电路根据压力传感器所感知的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的压力,自动调整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角度,以使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形成与不同倾斜角度下人体后倚时的背部曲线相贴合的椅背曲线;所述控制电路上还设置使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启停的开关,以供使用者手动调节第一驱动电机以及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角度。当椅背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调节曲线适应人体背部的椅背

【技术保护点】
自调节曲线适应人体背部的椅背,包括方形的椅背框架,椅背框架与作为坐凳的椅面铰接,椅背框架可调节相对椅面的倾斜角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框架的上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第一框架滑槽,椅背框架的下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第二框架滑槽,第一框架滑槽和第二框架滑槽在竖向对应设置,第一框架滑槽和第二框架滑槽的两侧均开设有竖向开槽,竖向对应的第一框架滑槽和第二框架滑槽之间连接有可形变弹片,可形变弹片的上端两侧水平固定有可在第一框架滑槽的竖向开槽内上下滑行的滑柱,可形变弹片的下端两侧水平固定有可在第二框架滑槽的竖向开槽内上下滑行的滑柱,可形变弹片的上端通过滑柱滑行在第一框架滑槽内,可形变弹片的下端通过滑柱滑行在第二框架滑槽内,所述椅背在相邻的可形变弹片之间为镂空设置,所述椅背框架的左竖档和右竖档之间的中部固定连接水平的弹片框架固定杆,可形变弹片的中部位置具有第一连接环,所述弹片框架固定杆穿设在多个可形变弹片的第一连接环内,可形变弹片在顶端和第一连接环之间的中部位置具有第二连接环,第一弹片间连接杆穿设在多个可形变弹片的第二连接环内,可形变弹片在底端和第一连接环之间的中部位置具有第三连接环,第二弹片间连接杆穿设在多个可形变弹片的第三连接环内,第一连接环上端的可形变弹片构成上部的可形变弹片,第一连接环下端的可形变弹片构成下部的可形变弹片;所述第二连接环的正面以及第三连接环的正面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第二连接环正面的压力传感器用于感知背部靠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上的压力,第三连接环正面的压力传感器用于感知背部靠在下部的可形变弹片上的压力;所述椅背框架的上端一角内设有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垂直连接电机一级转动杆,第一电机一级转动杆的另一端铰接电机二级带动杆,电机二级带动杆的另一端与靠近第一驱动电机的第二连接环铰接,所述椅背框架的下端一角内设有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垂直连接电机一级转动杆,电机一级转动杆的另一端铰接电机二级带动杆,电机二级带动杆的另一端与靠近第二驱动电机的第三连接环铰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的电机一级转动杆为折杆,该折杆的转折宽度与第一驱动电机至与其靠近的第二连接环的距离对应,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连接的电机一级转动杆为折杆,该折杆的转折宽度与第二驱动电机至与其靠近的第三连接环的距离对应;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由控制电路控制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控制电路使第一驱动电机驱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向后弯曲,并使第二驱动电机驱动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向前弯曲,通过第二连接环和第三连接环正面的压力传感器分别感知背部靠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以及背部靠在下部的可形变弹片上的压力,通过综合这两个压力值确定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需要的转动角度,进而使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分别形成一定的弯曲弧度,这样椅背便形成与背部靠在椅背上的压力相符合的贴合人体后倚时背部曲线的椅背曲线,其中下部的可形变弹片的凸出部位用于贴合支撑腰部;当椅背框架相对于椅面的倾斜角度调整时,人体背部倚靠在椅背上的倾斜角度不同,人体背部对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的压力也不同,控制电路根据压力传感器所感知的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的压力,进而自动调整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角度,以使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和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形成与不同倾斜角度下人体后倚时的背部曲线相贴合的椅背曲线;所述控制电路上还设置使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启停的开关,以供使用者手动调节第一驱动电机以及第二驱动电机的转动角度,当第一驱动电机转动到上部的可形变弹片贴合人体背部时,使第一驱动电机停止转动,当第二驱动电机转动到下部的可形变弹片贴合人体背部时,使第二驱动电机停止转动;所述椅背框架的上横档下端间隔设置有多个上凸块,椅背框架的下横档上端间隔设置有多个下凸块,上凸块和下凸块在竖向对应设置,相邻上凸块之间、最左端的上凸块与椅背框架的左竖档之间、最右端的上凸块与椅背框架的右竖档之间开设有所述第一框架滑槽,相邻下凸块之间、最左端的下凸块与椅背框架的左竖档之间、最右端的下凸块与椅背框架的右竖档之间开设有所述第二框架滑槽,所述第一框架滑槽的长度可保证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在弯曲最大弧度下其上端的最大滑动位置,第二框架滑槽的长度可保证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在弯曲最大弧度下其下端的最大滑动位置;上端的多个上凸块和下端的多个下凸块的正面转角均呈大弧面设置,以实现人体的倚靠舒适需要。...

【技术特征摘要】
1.自调节曲线适应人体背部的椅背,包括方形的椅背框架,椅背框架与作为坐凳的椅面铰接,椅背框架可调节相对椅面的倾斜角度,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框架的上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第一框架滑槽,椅背框架的下端间隔设置有多个竖向布置的第二框架滑槽,第一框架滑槽和第二框架滑槽在竖向对应设置,第一框架滑槽和第二框架滑槽的两侧均开设有竖向开槽,竖向对应的第一框架滑槽和第二框架滑槽之间连接有可形变弹片,可形变弹片的上端两侧水平固定有可在第一框架滑槽的竖向开槽内上下滑行的滑柱,可形变弹片的下端两侧水平固定有可在第二框架滑槽的竖向开槽内上下滑行的滑柱,可形变弹片的上端通过滑柱滑行在第一框架滑槽内,可形变弹片的下端通过滑柱滑行在第二框架滑槽内,所述椅背在相邻的可形变弹片之间为镂空设置,所述椅背框架的左竖档和右竖档之间的中部固定连接水平的弹片框架固定杆,可形变弹片的中部位置具有第一连接环,所述弹片框架固定杆穿设在多个可形变弹片的第一连接环内,可形变弹片在顶端和第一连接环之间的中部位置具有第二连接环,第一弹片间连接杆穿设在多个可形变弹片的第二连接环内,可形变弹片在底端和第一连接环之间的中部位置具有第三连接环,第二弹片间连接杆穿设在多个可形变弹片的第三连接环内,第一连接环上端的可形变弹片构成上部的可形变弹片,第一连接环下端的可形变弹片构成下部的可形变弹片;
所述第二连接环的正面以及第三连接环的正面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第二连接环正面的压力传感器用于感知背部靠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上的压力,第三连接环正面的压力传感器用于感知背部靠在下部的可形变弹片上的压力;所述椅背框架的上端一角内设有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垂直连接电机一级转动杆,第一电机一级转动杆的另一端铰接电机二级带动杆,电机二级带动杆的另一端与靠近第一驱动电机的第二连接环铰接,所述椅背框架的下端一角内设有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垂直连接电机一级转动杆,电机一级转动杆的另一端铰接电机二级带动杆,电机二级带动杆的另一端与靠近第二驱动电机的第三连接环铰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的电机一级转动杆为折杆,该折杆的转折宽度与第一驱动电机至与其靠近的第二连接环的距离对应,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连接的电机一级转动杆为折杆,该折杆的转折宽度与第二驱动电机至与其靠近的第三连接环的距离对应;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由控制电路控制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控制电路使第一驱动电机驱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向后弯曲,并使第二驱动电机驱动下部的可形变弹片向前弯曲,通过第二连接环和第三连接环正面的压力传感器分别感知背部靠在上部的可形变弹片以及背部靠在下部的可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颖曾泽栋刘文栋叶风张克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