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16134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1 1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它包括一对组织夹、管状壳体和手持部,所述管状壳体与所述手持部互相连接,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一控制组织夹在管状壳体内前后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前端连接有一钩件,所述钩件可探出所述管状壳体并勾住所述组织夹的尾端,所述组织夹的夹头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呈夹紧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不占用微创孔道的情况下,能有效的牵开及固定人体组织,且不需要占用医生双手,减少微创通道数量来减少病人术后的病痛,结构简单,十分方便,实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组织牵开夹,特别涉及一种不占用微创孔道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
技术介绍
在微创手术过程中,手术视野经常受到器官、肌肉、软骨等人体组织的影响。传统方法是靠移动病患改变病患的姿势获取更好的手术视野,然而这种方法对医生来说不便利,也可能会对病患造成更大的创伤。因此,为了在手术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手术视野并且增加手术的安全性,不少组织脏器的牵开、分离、固定器械被开发出来。中国专利文献CN201120103023提供了一种三叶扇形钳,包括一主体,该主体呈钳状。该主体头部为两片撑开钳页和一片固定钳叶,三片钳页底端都有一个滑槽。这三片叶片底端重叠并与拉杆连接销。拉杆连接销通过拉杆与活动手柄相连,使用时扣下手柄便可以让钳页呈扇形展开。之后便可以使用扇形钳页来拨动器官,优化术野。使用本器械确实可以拨开组织或者器官来暴露术野,但是该器械仍然存在几个重要的缺陷。在微创手术中,为了减少病人的伤痛,微创孔道数量应该越少越好。而使用该器械时,需要通过微创孔道来施钳。如果移动组织或器官后仍需要将其固定,需要让该器械留在人体内,这将占用一个微创孔道。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手术将需要一个额外的助手来操作并且固定该器械。而且该器械是由非一次性使用的材料做成,其控制钳页的机械结构的孔隙中很容易残留病患的体液及组织,在术后需要仔细清洗以及消毒。因此,在微创手术中使用该器械来牵开固定人体组织和器官显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中国专利文献CN201180060562提供了一种用于腹腔镜手术的牵引系统,其主要结构有固定在腹壁上的腹壁固定器以及与其连接的牵引丝控制部。腹壁固定器位于腹壁外,牵引丝控制部则由手术口进入腹腔。腹壁固定器上有一针棒,通过腹壁与腹腔内的牵引丝控制部连接。牵引丝固定在牵引丝控制部上,长度可以调节。牵引丝末端可以连接一个牵引网,两根以上的牵引丝同时连接到一个牵引网上。该装置虽然解决了使用时牵开器占用孔道的问题,但是该装置组装时比较繁琐,会占用较多的手术时间,间接的也增加了手术的难度。现在,微创手术提倡减少微创通道数量来减少病人术后的病痛,像单孔道微创手术能极大的减少病人术后的伤痛。因此,特别需要一种一次性组织牵开夹,能够不占用微创孔道,又能有效地牵开并固定人体组织或器官来暴露术野,以解决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组织牵开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在不占用微创孔道的情况下,能有效的牵开及固定人体组织,且不需要占用医生双手。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对组织夹、管状壳体和手持部,所述管状壳体与所述手持部互相连接,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一控制组织夹在管状壳体内前后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前端连接有一钩件,所述钩件可探出所述管状壳体并勾住所述组织夹的尾端,所述组织夹的夹头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呈夹紧状态。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一导轨槽,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按钮和一连接杆,所述按钮设置在所述导轨槽上并可沿导轨槽前后滑动,所述连接杆设置在所述手持部内部并分别连接所述按钮和所述钩件,所述按钮通过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钩件在所述管状壳体内前后移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旋转滚轮和一齿条,所述旋转滚轮设置在所述手持部上,所述齿条设置在所述手持部内部并分别连接所述旋转滚轮和所述钩件,所述旋转滚轮通过所述齿条带动所述钩件在所述管状壳体内前后移动。进一步,所述导轨槽侧面设置有标识,以显示钩件探出或者收回管状壳体,及组织夹处于张开或者闭合状态。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状壳体为透明高分子聚合物材质,所述管状壳体的内径小于所述组织夹自然状态的宽度。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组织夹包括夹子本体,所述夹子本体前端设置有夹头,所述夹子本体的尾端设置有夹臂,所述夹子本体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孔。进一步,所述夹臂上设置有蒙皮。进一步,所述夹子本体的壁厚均匀,其厚度为0.5-2mm。进一步,所述夹臂在尾端的夹角为25°-7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组织夹由但是不局限于弹性金属、形状记忆合金以及弹性高分子材料的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组织夹之间通过牵引件互相连接,所述牵引件通过组织夹尾端的连接孔与组织夹相连接,所述牵引件为刚性或者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进一步,所述牵引件包括但不限于牵引绳、弹簧和绳索。再进一步,所述牵引绳上设置有一调节长度的绳结。本技术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的原理如下:在使用前,先将组织夹通过钩件勾入管状壳体内,使其处在收纳状态(如图2)。在手术中需要牵开组织器官时,将管状壳体通过微创手术孔道进入患者腹腔。通过驱动机构控制钩件来牵引组织夹,使其慢慢探出管状壳体,组织夹的夹头呈现张开状态(见图3),此时组织夹处于准备夹取状态。此时将夹头靠近目标组织并继续推动驱动机构,组织夹将整个离开管状壳体,依靠自身弹性恢复自然状态(如图4),夹头紧闭咬合目标组织实现夹取。继续推动驱动机构将会使另一个组织夹也探出管状壳体并张开。此时可以移动管状壳体并采用同样的方法将组织夹夹取在合适的位置(如腹壁)。之后通过调整两个组织夹之间牵绳件的长度来调整组织牵开的位置并固定。之后便可以将管状壳体取出腹腔,继续手术。本技术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具有如下优点:(1)具有一次性,无需消毒重复使用;(2)组织夹固定后,可将管状壳体取出,不占用穿刺孔道;(3)在牵开及固定组织或者器官后,如果觉得不满意可以随时通过调整牵引件的长度或者移动组织夹位置来调整组织或器官位置,调整非常方便;(4)在使用时无需额外的人员,在锁定位置后术者便可以回到手术中去,无需人力维持组织或者器官牵开的位置。本技术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不占用微创孔道的情况下,能有效的牵开及固定人体组织,且不需要占用医生双手,减少微创通道数量来减少病人术后的病痛,结构简单,十分方便,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收纳状态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准备夹取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组织夹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图6为图4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它包括组织夹10、组织夹20、管状壳体30和手持部40,管状壳体30与手持部40互相连接,手持部40上设置有一驱动机构50,驱动机构50控制组织夹10和组织夹20在管状壳体30内前后移动,驱动机构50的前端连接有一钩件60,钩件60可探出所述管状壳体30并勾住组织夹10和组织夹20的尾端,组织夹10和组织夹20的夹头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呈夹紧状态。手持部40上设置有一导轨槽41,驱动机构50包括一按钮51和一连接杆(图中未示),按钮51设置在导轨槽41上并可沿导轨槽41前后滑动,连接杆(图中未示)设置在手持部40内部并分别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对组织夹、管状壳体和手持部,所述管状壳体与所述手持部互相连接,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一控制组织夹在管状壳体内前后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前端连接有一钩件,所述钩件可探出所述管状壳体并勾住所述组织夹的尾端,所述组织夹的夹头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呈夹紧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对组织夹、管状壳体和手持部,所述管状壳体与所述手持部互相连接,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一控制组织夹在管状壳体内前后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前端连接有一钩件,所述钩件可探出所述管状壳体并勾住所述组织夹的尾端,所述组织夹的夹头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呈夹紧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一导轨槽,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按钮和一连接杆,所述按钮设置在所述导轨槽上并可沿导轨槽前后滑动,所述连接杆设置在所述手持部内部并分别连接所述按钮和所述钩件,所述按钮通过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钩件在所述管状壳体内前后移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旋转滚轮和一齿条,所述旋转滚轮设置在所述手持部上,所述齿条设置在所述手持部内部并分别连接所述旋转滚轮和所述钩件,所述旋转滚轮通过所述齿条带动所述钩件在所述管状壳体内前后移动。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槽侧面设置有标识,以显示钩件探出或者收回管状壳体,及组织夹处于张开或者闭合状态。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组织牵开夹,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孟刘安升赵忠华
申请(专利权)人:微至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