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聂法玉专利>正文

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1322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它在常规水厂的多个单元构筑物的基础上耦合了曝气气浮沉砂池、生物接触氧化室等污水处理厂的单元构筑物,提高了水质处理能力。它利用水从切线方向进出旋流絮凝反应室产生的旋转流动有效改善絮凝条件,有利矾花的生成。它的环形配水管、环形集水管上开有槽口,使得管路不易被堵塞。该一体化水处理装置中各单元构筑物合理、紧凑地布置,大大减少了整个装置的占地面积。(*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水处理装置。现有的水处理装置多采用化学凝聚法,即加药后的源水由底部配水设施自下而上,依次通过悬浮泥渣澄清室、颗粒过滤层,去除悬浮杂质后,经常规消毒后供给用户。该装置只能处理Ⅰ-Ⅱ类水体。中国专利89200202.6公开了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装置”,它仅是在将源水沉淀后通过颗粒过滤来进行水质处理,因而并不能有效去除含较多溶解性污染物和油脂类污染物的Ⅲ-Ⅳ类水体,而且它采用的开孔配水管、排泥管、冲洗管容易堵塞。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处理污染严重的Ⅲ-Ⅳ类水体,管道不易被堵塞,而且排泥更彻底的一体化水处理装置。本技术的一体化水处理装置的主要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壳体、进水管、曝气气浮沉砂池、配水区、斜管沉淀区、集水区、待滤水区、砂滤层、砾石承托层、穿孔过滤板、清水区,进水管上安装的至少一个射流器深入到曝气气浮沉砂池的底部,曝气气浮沉砂池顶部连接至少一条排浮渣管,底部连接有带阀门的排砂管,曝气气浮沉砂池与第一个旋流絮凝反应室通过管从底部沿公切线方向连接,所有的六个旋流絮凝反应室从第一个开始依次交替从上部——底部——上部交替地通过管沿公切线方向连接,带有排泥阀的排泥管连接在第一、三、五个旋流絮凝反应室的底部,从第六个旋流絮凝反应室的底部引出配水总管与配水区内至少一条开有向下槽口的环形配水管连接,配水区的下部有锥形集泥环槽,集泥环槽的底部与开在环形排泥管上的槽口相通,环形排泥管与穿出壳体的排泥总管连接,配水区依次与斜管沉淀区、生物接触氧化室、集水区相连通,在集水区内有至少一条开有向上槽口的环形集水管与集水总管相连,集水总管通过集水总阀门连接在冲洗排水管上,带有冲洗排水阀门的冲洗排水管伸入待滤水区,待滤水区依次与砂滤层、砾石承托层、穿孔过滤板、清水区连通,带有清水出水阀的清水出水管与清水区相连,在清水出水管上并接有带阀门的加氯消毒管。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的水处理过程如下起动供水泵将加入了絮凝剂的源水经进水管注入曝气气浮沉砂池,安装在进水管上的自吸式射流器将吸入的空气高度分散于源水中,给源水充氧,再把这种气一液二相流射入曝气气浮沉砂池底部,其中粗重的杂质沉淀于池子底部,较轻的杂质如油脂类污染物被射流器排出的气泡浮集于池子上部,通过排砂管和排浮渣管分别将沉砂和浮渣排出。接着水流入六个由切线方向的管连接的旋流絮凝反应室,形成旋转流动,将水中的絮凝剂充分混合反应,于是水中微小的胶体颗粒凝聚成粗大的矾花絮体,充分絮凝反应后的水经配水总管与环形配水管进入配水区,环形配水管上的槽口将已形成大矾花的水均匀分配到斜管沉淀区底部,既不会破坏大矾花,又不会被堵塞。配水区中的水自下而上均匀地进入斜管沉淀区,水中的泥渣絮体下沉进入锥形集泥环槽,锥形集泥环槽和与之配合的开槽的环形排泥管能产生很好的虹吸作用,通过吸力有效地排出泥渣而不会阻塞管道。沉淀后的水上升进入生物接触氧化室,在以前的处理中,去除了水中对生物处理有害的杂质,降低了生物处理负荷,提供了足够的溶解氧,为生物处理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在生物接触氧化室中,水中溶解性污染物就被充分生物降解。水流进水集水区,经过环形集水管和集水总管进入待滤水区,环形集水管上开有向上的槽口,有利于集水均匀、稳定,而且不易堵塞。待滤水区的水自上而下经砂滤层、砾石承托层、穿孔过滤板滤掉残留杂质后流入清水区,经清水出水管引出后加氯消毒,送入管网供用户使用。可见,本技术的一体化水处理装置既可以处理Ⅰ-Ⅱ类水体也可以有效处理含溶解性污染物和油脂类污染物的Ⅲ-Ⅳ类水体,同时管路不易被堵塞,排泥更彻底,而且本技术还能用于处理低温低浊源水甚至进行污水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体化水处理装置按图5沿2-2线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体化水处理装置按图5沿3-3线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体化水处理装置按图5沿4-4线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体化水处理装置按图5沿5-5线的剖视图;图5为图1沿1-1线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环形配水管、环形集水管的横截面形状。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41、进水管1、曝气气浮沉砂4、配水区19、斜管沉淀区20、集水区23、待滤水区27、砂滤层28、砾石承托层29、穿孔过滤板30、清水区31,进水管1上安装的至少一个射流器3深入到曝气气浮沉砂池4的底部,曝气气浮沉砂池4的顶部连接至少一条排浮渣管32,底部连接有带阀门33的排砂管34,曝气气浮沉砂池4与旋流絮凝反应室6之间、旋流絮凝反应室8与10之间、12与14之间,分别通过管5、9、13从底部沿公切线方向连接,旋流絮凝反应室6与8之间、10与12之间、14与16之间,分别通过管7、11、15从上部沿公切线方向连接,管5、7、9、11、13、15可以采用长方形截面管,这样更有利于水在旋流絮凝反应室内的旋转流动。带有排泥阀的排泥管42、44、46分别连接在旋流絮凝反应室6、10、14的底部,从旋流絮凝反应室16的底部引出配水总管17与配水区19内至少一条开有向下槽口的环形配水管18连接,图6给出了环形配水管的横截面形状,配水区19的下部有锥形集泥环槽35,集泥环槽35的底部与开在环形排泥管36上的槽口相通,环形排泥管36与穿出壳体41的排泥总管37连接,配水区19依次与斜管沉淀区20、生物接触氧化室21、集水区23相连通,在集水区23内有至少一条开有向上槽口的环形集水管24与集水总管25相连,图6给出了环形集水管的横截面形状,集水总管25通过集水总阀门26连接在冲洗排水管49上,带有冲洗排水阀门50的冲洗排水管49伸入待滤水区27、待滤水区27依次与砂滤层28、砾石承托层29、穿孔过滤板30、清水区31连通,带有清水出水阀53的清水出水管54与清水区31相连,在清水出水管54上并接有带阀门56的加氯消毒管55。图5中还显示了该一体化水处理装置中各单元构筑物布置方式如下在壳体41内,曝气气浮沉砂池4位于中央,旋流絮凝反应室6、8、10、12、14、16均匀环绕曝气气浮沉砂池4布置,在旋流絮凝反应室与壳体之间从上到下依次排列有集水区23、生物接触氧化室21、斜管沉淀区20、配水区19,在旋流絮凝反应室与曝气气浮沉砂池之间是待滤水区27,待滤水区27与配水区19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砂滤层28、砾石承托层29、穿孔过滤板30、清水区31。以上的布置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壳体内的空间,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清水出水管54上并接有带冲洗进水阀门52的冲洗进水管51,从而与冲洗排水管49形成一个反冲洗通道,有利于去除各滤层中的截留物,保证水量稳定,冲洗排水管49在待滤水区27内的末端上连接有冲洗排水漏斗48。该漏斗能产生虹吸作用将反冲时产生的泡沫完全排出,保证了供水时的水质。图5中还显示有带调节阀40的污泥回流管39一端并接在排泥总管37上,另一端连接在供水泵的吸水管上,供水泵通过进水管1对该一体化水处理装置供水。这样将一定的沉泥回流入本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对于低温低浊源水,能增加絮凝核心,有利于提高絮凝反应效果;对于污水处理,污泥回流能维持必要的活性污泥浓度,实现连续净化过程,保证水质稳定在排放标准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41)、进水管(1)、曝气气浮沉砂池(4)、配水区(19)、斜管沉淀区(20)、集水区(23)、待滤水区(27)、砂滤层(28)、砾石承托层(29)、穿孔过滤板(30)、清水区(31),其特征在于:进水管(1)上安装的至少一个射流器(3)深入到曝气气浮沉砂池(4)的底部,曝气气浮沉砂池(4)顶部连接至少一条排浮渣管(32),底部连接有带阀门(33)的排砂管(34),曝气气浮沉砂池(4)与旋流絮凝反应室(6)之间、旋流絮凝反应室(8)与(10)之间、(12)与(14)之间,分别通过管(5)、(9)、(13)从底部沿公切线方向连接,旋流絮凝反应室(6)与(8)之间、(10)与(12)之间、(14)与(16)之间,分别通过管(7)、(11)、(15)从上部沿公切线方向连接,带有排泥阀的排泥管(42)、(44)、(46)分别连接在旋流絮凝反应室(6)、(10)、(14)的底部,从旋流絮凝反应室(16)的底部引出的配水总管(17)与配水区(19)内至少一条开有向下槽口的环形配水管(18)连接,配水区(19)的下部有锥形集泥环槽(35),集泥环槽(35)的底部与开在环形排泥管(36)上的槽口相通,环形排泥管(36)与穿出壳体(41)的排泥总管(37)连接,配水区(19)依次与斜管沉淀区(20)、生物接触氧化室(21)、集水区(23)相连通,在集水区(23)内有至少一条开有向上槽口的环形集水管(24)与集水总管(25)相连,集水总管(25)通过集水总阀门(26)连接在冲洗排水管(49)上,带有冲洗排水阀门(50)的冲洗排水管(49)伸入待滤水区(27),待滤水区(27)依次与砂滤层(28)、砾石承托层(29)、穿孔过滤板(30)、清水区(31)连通,带有清水出水阀(53)的清水出水管(54)与清水区(31)相连,在清水出水管(54)上并接有带阀门(56)的加氯消毒管(5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法玉李雄方谭源生
申请(专利权)人:聂法玉李雄方谭源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