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8238 阅读:2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浮沉池,其特征在于该池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有混合区与絮凝区,下层设有下层沉淀区,下层沉淀区与絮凝区连通,上层还设有与下层沉淀区连通的气浮区以及与气浮区连通的沉淀出水区,气浮区与气浮出水管连通,沉淀出水区与沉淀出水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处理随季节水质大幅变化的原水。当原水含藻类较高或者低浊度时,采用先沉淀后气浮的工艺;其余时间可采用单沉淀的工艺,气浮停用,溶气释放器放回去除,不影响沉淀处理。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双层组合布置,将混合、絮凝、沉淀、气浮工艺全部结合,大大节省了厂区用地,也节省了各工艺之间管渠连接的水头损失,同时也便于统一管理。(*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来水厂水质处理构筑物,具体涉及一种将 气浮和平流沉淀工艺组合的浮沉池。技术背景平流沉淀和气浮是自来水厂常用的处理工艺。平流沉淀使用范围 较广、应用较为普遍,但对于高藻或低温低浊度水效果不佳;而气浮 对高藻或低温低浊度水效果较好,但在原水浊度较髙时则效果较差。 对于原水水质变化较大的地方,为提高沉淀(气浮)处理效果,增加 其适应范围,也有将沉淀和气浮组合一体的做法,但使用时往往沉淀、 气浮不能切换使用,或者受池体布置限制,单独运行沉淀时很不合理, 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单独运行平流沉淀又可先 沉淀后气浮联用的新型浮沉池,它可以克服现有处理工艺上的一些不 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浮沉池,包括 池体,与池体连接的进水管,与进水管连通的混合区,与混合区连通 的絮凝区,其特征在于该池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有混合区与絮凝 区,下层设有下层沉淀区,下层沉淀区与絮凝区连通,上层还设有与 下层沉淀区连通的气浮区以及与气浮区连通的沉淀出水区,气浮区与 气浮出水管连通,沉淀出水区与沉淀出水管连通。根据本技术的 一个实施例,絮凝区设在混合区的一侧,絮凝区与下层沉淀区的一端 连通,下层沉淀区的另一端与贯通上下两层的接触区的下层连通,接 触区的上层与位于混合区另一侧的气浮区连通,沉淀出水区位于气浮 区和混合区之间。在接触区下部设有溶气释放器,溶气释放器通过溶 气释放器进水管与压力溶气罐连接,气浮区内设有刮渣机。下层沉淀 区内设有刮泥机,下层沉淀区还设有排泥管。本技术能够有效处理随季节水质大幅变化的原水。当原水含 藻类较高或者低浊度时,采用先沉淀后气浮的工艺;其余时间可采用 单沉淀的工艺,气浮停用,溶气释放器拆下去除,不影响沉淀处理。另外,本技术采用双层组合布置,将混合、絮凝、沉淀、气浮工 艺全部结合,大大节省了厂区用地,也节省了各工艺之间管渠连接的 水头损失,同时也便于统一管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k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层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下层平面示意图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图5为图1的C-C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一种浮沉池,包括池体13,与池体连接的进水管7,与进水管7 连通的混合区l,与混合区1连通的絮凝区2,其特征在于该池体分 为上下两层,上层设有混合区1与絮凝区2,下层设有下层沉淀区3, 下层沉淀区3与絮凝区2连通,上层还设有与下层沉淀区3连通的气 浮区4以及与气浮区4连通的沉淀出水区5,气浮区4与气浮出水管 连通8,沉淀出水区5与沉淀出水管9连通。根据本技术的一个 实施例,絮凝区2设在混合区1的一侧,絮凝区2与下层沉淀区3的 一端连通,下层沉淀区3的另一端与贯通上下两层的接触区6的下层 连通,接触区6的上层与位于混合区1另一侧的气浮区4连通,沉淀 出水区5位于气浮区4和混合区1之间。在接触区6下部设有溶气释 放器10,溶气释放器10通过溶气释放器进水管11与压力溶气罐17 连接,气浮池4内设有刮渣机16。在沉淀出水管9和气浮出水管8 上均设有阀门,以便切换沉淀功能和气浮功能。气浮区4底部设有穿 孔集水管12,气浮出水管8与穿孔集水管12连通,沉淀出水区5设 有集水槽14,沉淀出水管9与集水槽14连通。原水由进水管7经旋转滤网进入混合区1,加药混合后进入絮凝 区2,然后进入下层沉淀区3,经下层沉淀区3处理水后返回池体上 层气浮区4。在上下两层水流转折处可以设置--个贯通上下两层的接 触区6,在接触区内设置溶气释放器IO。采用气浮工艺时,关闭沉淀 出水管9的阀门,打开气浮出水管8的阀门,开启回流水泵及空压机 (均为现有技术,在图中未示出),溶气水在接触区6释放接触后, 原水在上层气浮区4内进行气浮,经设置在气浮区4上部的刮渣机 16进行刮渣后,由设置在气浮区4底部的穿孔集水管12收集出水, 经气浮出水管8流出池体13之外。当原水只需采用沉淀工艺时,打 开沉淀出水管9的阀门,关闭气浮出水管8的阀门,同时将溶气释放 器取出,此时上层气浮区4也成为沉淀的一部分,再由沉淀出水区5 内的集水槽14收集出水,经沉淀出水管9流出池体13之外。接触区 溶气释放器取出后,大大减少了对水流的影响,保证了上层沉淀的效 果。在下层沉淀区布置了液压推架式液下刮泥机,仅液压驱动装置及 主轴推杆露出水面,为双层布置水下刮泥提供了条件,泥从排泥管19拥詳除。本技术不仅能进行沉淀和气浮联用或单独运行沉淀的工艺, 还将池体设计为双层,集中了混合、絮凝、沉淀、气浮工艺,大大减 少了厂区用地,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气浮所需的回流泵、空压机等 均可在池体13附近另设,压力溶气罐应靠近溶气释放器10,可设置 在该浮沉池的走道板上。池体内水流全部靠重力自流。本技术中 的混合、絮凝、气浮、沉淀等均为现有常规水处理技术,其具体过程 在此不作具体描述。权利要求1、浮沉池,包括池体,与池体连接的进水管,与进水管连通的混合区,与混合区连同的絮凝区,其特征在于该池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有混合区与絮凝区,下层设有下层沉淀区,下层沉淀区与絮凝区连通,上层还设有与下层沉淀区连通的气浮区以及与气浮区连通的沉淀出水区,气浮区与气浮出水管连通,沉淀出水区与沉淀出水管连通。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沉池,其特征在于絮凝区设在混合区 的一侧,絮凝区与下层沉淀区的一端连通,下层沉淀区的另一端与贯 通上下两层的接触区的下层连通,接触区的上层与位于混合区另一侧 的气浮区连通,沉淀出水区位于气浮区和混合区之间。3、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浮沉池,其特征在于在接触区底部设有 溶气释放器,溶气释放器通过溶气释放器进水管与压力溶气罐连接, 气浮区内设有刮渣机。4、 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浮沉池,其特征在于在气 浮出水管和沉淀出水管内均设有阀门。5、 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浮沉池,其特征在于下层 沉淀区内设有刮泥机,下层沉淀区还设有排泥管。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浮沉池,其特征在于该池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有混合区与絮凝区,下层设有下层沉淀区,下层沉淀区与絮凝区连通,上层还设有与下层沉淀区连通的气浮区以及与气浮区连通的沉淀出水区,气浮区与气浮出水管连通,沉淀出水区与沉淀出水管连通。本技术能够有效处理随季节水质大幅变化的原水。当原水含藻类较高或者低浊度时,采用先沉淀后气浮的工艺;其余时间可采用单沉淀的工艺,气浮停用,溶气释放器放回去除,不影响沉淀处理。另外,本技术采用双层组合布置,将混合、絮凝、沉淀、气浮工艺全部结合,大大节省了厂区用地,也节省了各工艺之间管渠连接的水头损失,同时也便于统一管理。文档编号C02F1/24GK201049895SQ20072006927公开日2008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4日专利技术者任永青, 刘云奎, 沈裘昌, 寅 王, 邬亦俊 申请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浮沉池,包括池体,与池体连接的进水管,与进水管连通的混合区,与混合区连同的絮凝区,其特征在于该池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有混合区与絮凝区,下层设有下层沉淀区,下层沉淀区与絮凝区连通,上层还设有与下层沉淀区连通的气浮区以及与气浮区连通的沉淀出水区,气浮区与气浮出水管连通,沉淀出水区与沉淀出水管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邬亦俊沈裘昌刘云奎王寅任永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