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61463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9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提供透光显示模式和不透光显示模式的显示屏本体和用于切换所述显示屏本体显示模式的电压切换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当显示屏本体处于不透光显示模式时,其不会透射外界环境光线,可以为VR头戴显示器设备提供不透光的显示面板;当显示屏本体处于透光显示模式时,其会透射外界环境中的光线,可以为AR头戴显示器设备提供透光的显示面板;这样该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能够同时适用于VR技术和AR技术中,且使用简单便捷,免除了用户切换头戴显示器设备的麻烦,为用户带来了更佳的娱乐享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涉及一种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它需要显示面板处于一种密闭的环境下,来显示图像。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简称“AR”)技术,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它需要显示面板能透光并显示外部实景。现阶段,用户如果需要享受VR技术或者AR技术时,需要更换相应的显示设备,因为市面上的显示面板要么能适用于VR技术,要么能适用于AR技术,暂未有一种能够同时适用于VR和AR技术的显示面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无法同时适用于VR技术和AR技术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提供透光显示模式和不透光显示模式的显示屏本体和用于切换所述显示屏本体显示模式的电压切换电路,所述显示屏本体包括:设置的上偏振层、上基板、上透明电极、上配向层、液晶分子层、下配向层、下透明电极、下基板、以及下偏振层,所述上偏振层与所述下偏振层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显示屏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下偏振层、下基板、多个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简称“OLED”)单元、平坦层、下透明电极、下配向层、液晶分子层、上配向层、上透明电极、上基板、以及上偏振层,所述上偏振层与所述下偏振层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电压切换电路分别与所述上透明电极和所述下透明电极连接。在本技术上述的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中,所述上透明电极和所述下透明电极均由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制备。在本技术上述的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中,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均由透明玻璃制备。在本技术上述的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电压切换电路包括:电源、控制开关,所述电源的一端与所述上透明电极连接,所述电源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下透明电极连接。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提供透光显示模式和不透光显示模式的显示屏本体和用于切换所述显示屏本体显示模式的电压切换电路,所述显示屏本体包括:设置的下偏振层、下基板、多个OLED单元、下透明电极、平坦层、下配向层、液晶分子层、上配向层、上透明电极、上基板、以及上偏振层,所述上偏振层与所述下偏振层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电压切换电路分别与所述上透明电极和所述下透明电极连接。在本技术上述的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中,所述上透明电极和所述下透明电极均由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制备。在本技术上述的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中,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均由透明玻璃制备。在本技术上述的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电压切换电路包括:电源、控制开关,所述电源的一端与所述上透明电极连接,所述电源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下透明电极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用于提供透光显示模式和不透光显示模式的显示屏本体和用于切换显示屏本体显示模式的电压切换电路,来构成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当显示屏本体处于不透光显示模式时,其不会透射外界环境光线,可以为VR头戴显示器设备提供不透光的显示面板;当显示屏本体处于透光显示模式时,其会透射外界环境中的光线,可以为AR头戴显示器设备提供透光的显示面板;这样该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能够同时适用于VR技术和AR技术中,且使用简单便捷,免除了用户切换头戴显示器设备的麻烦,为用户带来了更佳的娱乐享受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切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施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参见图1,该装置包括:用于提供透光显示模式和不透光显示模式的显示屏本体1和用于切换显示屏本体1显示模式的电压切换电路2。在本实施例中,当显示屏本体1处于不透光显示模式时,其不会透射外界环境光线,可以为VR头戴显示器设备提供不透光的显示面板。当显示屏本体1处于透光显示模式时,其会透射外界环境中的光线(即用户可以透过显示屏本体1看到外部真实场景),可以为AR头戴显示器设备提供透光的显示面板。这样该显示屏本体1通过透光显示模式和不透光显示模式的切换,能适用于AR头戴显示器设备和VR头戴显示器设备。电压切换电路2为显示屏本体1提供两种预设的电压差值,以使显示屏本体1根据接收到的电压差值,在透光显示模式和不透光显示模式之间切换。具体地,参见图2,显示屏本体1包括:设置的上偏振层10、上基板11、上透明电极12、上配向层13、液晶分子层14、下配向层15、下透明电极16、下基板17、以及下偏振层18。显示屏本体1还包括:多个均匀设置在下基板17与下透明电极16之间的OLED单元19,以及设置在OLED单元19与下透明电极16之间的平坦层191。上偏振层10与下偏振层18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电压切换电路2分别与上透明电极12和下透明电极16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上基板11、下基板17为显示屏本体1的支撑结构,同时也为其他各层的贴附或沉积提供基础。在制备显示屏本体1时,先在下下基板17的一侧表面上均匀沉积多个用于显示预设虚拟或视频图像的OLED单元19;在下基板17上设置好OLED单元19后,会在OLED单元19表面和下基板17一侧裸露的表面沉积一层平坦层191,以平坦化由OLED单元19引起的表面凹凸,为后续结构的沉积提供良好的基础;然后,在平坦层191上依次沉积下透明电极16、下配向层15、液晶分子层14、上配向层13、以及上透明电极12,最后在覆盖上基板11,并在上基板11和下基板17与外界空气接触的两侧分别贴附上偏振层10和下偏振层18,以完成显示屏本体1的制备。下面结合图1和图2,简述一下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的工作原理:在正常工作时,外界环境中的自然光是沿上基板11到下基板17的方向穿过显示屏本体1的,用户的眼睛正对下偏振层18,接收来自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显示的图像。由于上偏振层10和下偏振层18的偏振方向垂直,外界环境中的自然光在通过上偏振层10进入时,会形成同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且其偏振方向与下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透光显示模式和不透光显示模式的显示屏本体(1)和用于切换所述显示屏本体(1)显示模式的电压切换电路(2),所述显示屏本体(1)包括:设置的下偏振层(18)、下基板(17)、多个OLED单元(19)、平坦层(191)、下透明电极(16)、下配向层(15)、液晶分子层(14)、上配向层(13)、上透明电极(12)、上基板(11)、以及上偏振层(10),所述上偏振层(10)与所述下偏振层(18)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电压切换电路(2)分别与所述上透明电极(12)和所述下透明电极(16)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切换透视度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提供透光显示模式和不透光显示模式的显示屏本体(1)和用于切换所述显示屏本体(1)显示模式的电压切换电路(2),所述显示屏本体(1)包括:设置的下偏振层(18)、下基板(17)、多个OLED单元(19)、平坦层(191)、下透明电极(16)、下配向层(15)、液晶分子层(14)、上配向层(13)、上透明电极(12)、上基板(11)、以及上偏振层(10),所述上偏振层(10)与所述下偏振层(18)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电压切换电路(2)分别与所述上透明电极(12)和所述下透明电极(16)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透明电极(12)和所述下透明电极(16)均由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制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板(11)和所述下基板(17)均由透明玻璃制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切换电路(2)包括:电源(21)、控制开关(22),所述电源(21)的一端与所述上透明电极(12)连接,所述电源(21)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开关(22)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22)的另一端与所述下透明电极(16)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掌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