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定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46181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5 1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透镜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定焦镜头,用以实现光学定焦镜头的大像面大光圈,该光学定焦镜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光阑以及第三透镜组;其中,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为负,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光阑位于第二透镜组与第三透镜组之间,其中,第一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二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三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四透镜,因此,能够实现高清成像的需求,扩大了光学定焦镜头的像面和视场、并提高了光学定焦镜头的分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透镜显示
,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定焦镜头
技术介绍
智能交通光学镜头的发展趋势为高清、大像面、低成本、大视场,大景深。随着平安城市、道路监控等不断发展,电警、测速仪等智能交通领域更加青睐1/1”、4/3”英寸等大尺寸CCD/CMOS的光学镜头,以实现3个车道以上停车车牌及红绿灯等视场范围的高清晰监控。目前智能交通安防监控光学镜头市场上,能够同时满足4/3”英寸成像、视场角60°左右的产品相当稀少,且价格也相对比较昂贵。另外,智能交通电子警察、测速仪的成像像素质量逐渐提高,优于500万,甚至高达800万以上,是市场的必然要求,而能够同时达到800万像素且像面满足4/3”英寸、视场角在60°以上的镜头在市面上鲜有出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定焦镜头,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学定焦镜头无法满足大像面大光圈的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光学定焦镜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光阑以及第三透镜组;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为负,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所述光阑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二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三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四透镜。因此,能够实现高清成像的需求,并扩大了光学定焦镜头的像面和视场、以及提高了光学定焦镜头的分辨率。可选的,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五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六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七透镜。可选的,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凹面朝向物侧的凹凸型第八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九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十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十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十二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十三透镜。可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光阑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构成反远距结构。可选的,在所述第一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胶合而成第一组双胶合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胶合而成第二组双胶合透镜。可选的,在所述第二透镜组中,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胶合而成第三组双胶合透镜。可选的,在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所述第八透镜、所述第九透镜与所述第十透镜胶合而成三胶合透镜,所述第十二透镜与所述第十三透镜胶合而成第四组双胶合透镜。可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的各透镜均为球面透镜。可选的,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与所述光学定焦镜头的有效焦距满足第一设定关系,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与所述光学定焦镜头的有效焦距满足第二设定关系;其中,所述第一设定关系为:0.8<|F1/Feff|<2.2,所述第二设定关系为:0.8<F2/Feff<1.9,其中Feff为所述光学定焦镜头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可选的,所述光学定焦镜头为成像物镜,所述光学定焦镜头的像面为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CMOS中的一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光学定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光学定焦镜头的球面像差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光学定焦镜头的横向色差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光学定焦镜头的场曲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光学定焦镜头的畸变图;图5A-图5E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光学定焦镜头的成像影像的光线扇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学定焦镜头无法满足大像面大光圈的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定焦镜头,该光学定焦镜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光阑以及第三透镜组;其中,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为负,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光阑位于第二透镜组与第三透镜组之间,其中,第一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二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三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四透镜。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种光学定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于,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一种光学定焦镜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包括:第一透镜组A、第二透镜组B、光阑ST以及第三透镜组C。其中,第一透镜组A的光焦度为负,第二透镜组B的光焦度为正,第三透镜组C的光焦度为正,光阑ST位于第二透镜组B与第三透镜组C之间,其中,第一透镜组A包括: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一透镜1、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二透镜2、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三透镜3、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四透镜4。这里只要第一透镜组满足光焦度为负且符合上述的构成关系即可有效保证高清成像的需求,并有助于扩大光学定焦镜头的像面和视场、以及提高光学定焦镜头的分辨率。可选的,第二透镜组B包括: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五透镜5、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六透镜6,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七透镜7。第三透镜组C包括:光焦度为正,凹面朝向物侧的凹凸型第八透镜8、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九透镜9、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十透镜10、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十一透镜11、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十二透镜12、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十三透镜13。这里的第一透镜组A、第二透镜组B、光阑ST以及第三透镜组C构成反远距结构。事实上,反远距结构形式比较适合用来实现大像面和大视场的规格要求。而本专利技术正是通过在光焦度分配上采用了前负后正的反远距结构形式,以及合理的镜片面型和镜面选材,在满足规格需求的同时比较好的实现了对像差控制。第一透镜组A、第二透镜组B、第三透镜组C中的各透镜均为球面透镜。由于球面透镜具有较低的成本,因此可降低本实施例的定焦镜头的制造成本。此外,采用球面透镜也可以降低制造公差敏感度和检验物料的难度,有利于大量生产。在本实施例中,为减小色差,减小镜片表面反射数量,在第一透镜组A中,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胶合而成第一组双胶合透镜,第三透镜3与第四透镜4胶合而成第二组双胶合透镜。在第二透镜组B中,第六透镜6与第七透镜7胶合而成第三组双胶合透镜。在第三透镜组C中,第八透镜8、第九透镜9与第十透镜10胶合而成三胶合透镜,第十二透镜12与第十三透镜13胶合而成第四组双胶合透镜。需要指出,本专利技术并不以上述胶合为限。此处的胶合方案主要从装配的便捷、透过率的提高等方面考虑而提出的优选方案。一般地,胶合方案改成密接方案也是可行的。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第二透镜组B和第三透镜组C之间配置孔径光阑ST。通过如此配置,使光阑ST前后正负光焦度适当分散对称,容易进行诸像差的修正。若孔径光阑ST配置在比第二透镜组B更靠近物侧,则出射光瞳口径变大,不得不增加第三透镜组C的口径,透镜重量也增大,因此不为优选。此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组A的有效焦距与光学定焦镜头的有效焦距满足第一设定关系,第二透镜组B的有效焦距与光学定焦镜头的有效焦距满足第二设定关系,第一设定关系为:0.8<|F1/Feff|<2.2,第二设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光学定焦镜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光阑以及第三透镜组;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为负,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所述光阑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二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三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四透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光阑以及第三透镜组;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为负,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所述光阑位于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二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三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四透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五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六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七透镜。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凹面朝向物侧的凹凸型第八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九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十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十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十二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十三透镜。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光阑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构成反远距结构。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定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胶合而成第一组双胶合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胶合而成第二组双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丰刘凯丁洪兴张兴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