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排杆本体,所述排杆本体呈一上下贯通的管状结构;弹跳组件,所述弹跳组件设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部,且所述弹跳组件的下端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壁螺纹连接;溢水组件,所述溢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螺纹连接。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动溢水排杆,能够有效利用简单的弹簧结构来实现排杆自动溢水,降低台盆的溢水风险,进而保证台盆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居器材
,具体是涉及一种自动溢水排杆。
技术介绍
家庭日常生活少不了台盆,洗衣、洗菜都需在台盆中蓄水,台盆的下端连接排杆,用于控制排水或蓄水。传统排杆在蓄水时,是靠台盆溢水孔溢水,当传统排杆与未开溢水孔的台盆,例如玻璃台盆等,组装使用时存在溢水风险。当使用者在台盆内蓄水,且忘记关水龙头时,台盆内的水位过高,就会从台盆的上边缘溢出,影响家庭环境整洁。故现亟需一种能够有效实现台盆在蓄水时有效控制水位防止溢水的新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自动溢水排杆,旨在有效利用简单的弹簧结构来实现排杆自动溢水,降低台盆的溢水风险,进而保证台盆使用的稳定性。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排杆本体,所述排杆本体呈一上下贯通的管状结构;弹跳组件,所述弹跳组件设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部,且所述弹跳组件的下端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壁螺纹连接;溢水组件,所述溢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螺纹连接。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溢水组件包括:止水塞下本体,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下端设有内螺纹,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下端螺纹连接;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抵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上端;溢水塞,所述溢水塞的下部穿过所述弹簧,且所述溢水塞的上部的下端面与所述弹簧的上端相抵;止水塞内壳,所述止水塞内壳罩于所述溢水塞的上部;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置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上部,且所述第一密封圈抵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法兰上端面;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溢水塞的顶部,且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上端可抵于所述止水塞内壳的内壁;止水塞上本体,所述止水塞上本体罩于所述止水塞内壳的外部;若干螺丝,每一所述螺丝依次穿过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法兰部、所述止水塞内壳以及所述止水塞上本体进行紧固;包边法兰,所述包边法兰罩于所述止水塞上本体的上端。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止水塞内壳的上端开口,所述溢水塞的上端呈球面状,所述溢水塞的上端可填塞所述止水塞内壳的上端开口。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止水塞上本体与所述止水塞内壳之间设有间隙;所述溢水塞的上部的下端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溢水塞的下部连通,形成通道;所述止水塞上本体与所述止水塞内壳之间、所述止水塞内壳与所述溢水塞之间以及所述通道形成流道。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排杆本体包括:排杆上本体,所述排杆上本体设有外螺纹;自所述排杆上本体的下端起,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六角螺母、PVC平垫圈、三角垫以及碗形垫圈;排杆下本体,所述排杆下本体的上端通过一筋条螺母与所述排杆上本体的下端连接;橡胶垫圈,所述橡胶垫圈设于所述排杆上本体与所述排杆下本体之间。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排杆上本体内加工有内法兰,所述内法兰的中心设有内螺纹通孔。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所述弹跳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内螺纹通孔连接。上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中,若干所述螺丝沿所述止水阀下本体的周向均匀设置。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自动溢水排杆通过设置排杆本体、弹跳组件以及溢水组件实现自动溢水功能。利用简单的弹簧结构来实现排杆自动溢水,现有常规设备便可制造。排杆外观时尚,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溢水塞与止水塞下本体为间隙配合,使溢水功能稳定可靠。并且,在有溢水孔和无溢水孔的台盆上均能够使用。另外,还可以通过改变弹簧的弹力来适应不同蓄水量的台盆。从而有效利用简单的弹簧结构来实现排杆自动溢水,降低台盆的溢水风险,进而保证台盆使用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自动溢水排杆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自动溢水排杆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图2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图1为本技术的自动溢水排杆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自动溢水排杆的爆炸图。请参照图1与图2所示,示出了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排杆本体1、弹跳组件2以及溢水组件3。具体的,所述排杆本体1呈一上下贯通的管状结构。所述弹跳组件2设于所述排杆本体1的内部,且所述弹跳组件2的下端与所述排杆本体1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溢水组件3的下端与所述弹跳组件2的上端螺纹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当台盆进行蓄水时,所述溢水组件能够先处于闭合状态,使台盆内的需水量增加。当台盆中的水过多时,所述溢水组件自动打开,将水自台盆内溢出至所述排杆本体,并由所述排杆本体排出。进一步的,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溢水组件3包括:止水塞下本体31、弹簧32、溢水塞33、止水塞内壳34、第一密封圈35、第二密封圈36、止水塞上本体37、若干螺丝38以及包边法兰39。具体的,所述止水塞下本体31的下端设有内螺纹,所述弹跳组件2的上端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31的下端螺纹连接。所述弹簧32的下端抵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31的上端。所述溢水塞33的下部穿过所述弹簧32,且所述溢水塞33的上部的下端面与所述弹簧32的上端相抵。所述止水塞内壳34罩于所述溢水塞33的上部。所述第一密封圈35套置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31的上部,且所述第一密封圈35抵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31的法兰上端面。所述第二密封圈36设于所述溢水塞33的顶部,且所述第二密封圈36的上端可抵于所述止水塞内壳34的内壁。所述止水塞上本体37罩于所述止水塞内壳34的外部。每一所述螺丝38依次穿过所述止水塞下本体31的法兰部、所述止水塞内壳34以及所述止水塞上本体37进行紧固。所述包边法兰39罩于所述止水塞上本体37的上端。同时,所述止水塞下本体31的下端套设有密封垫圈311。通过上述设置,所述溢水塞能够通过压缩所述弹簧使所述溢水组件处于打开状态。同时,当所述弹簧将所述溢水塞顶至与所述止水塞内壳相抵时,所述溢水组件处于闭合状态。另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止水塞内壳34的上端开口,所述溢水塞33的上端呈球面状,所述溢水塞33的上端可填塞所述止水塞内壳34的上端开口。通过上述设置,所述溢水塞的上端能够完全填塞所诉止水塞内壳的上端开口,确保当所述溢水组件处于闭合状态时,不会有水流失,增加蓄水效率。同时,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止水塞上本体37与所述止水塞内壳34之间设有间隙。所述溢水塞33的上部的下端面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溢水塞33的下部连通,形成通道。所述止水塞上本体37与所述止水塞内壳34之间、所述止水塞内壳34与所述溢水塞33之间以及所述通道形成流道。通过上述设置,当所述弹簧压缩时,所述溢水组件打开,水流依次经过所述止水塞上本体与所述止水塞内壳之间、所述止水塞内壳与所述溢水塞之间以及所述通道溢出至所述排杆本体,最终通过所述排杆本体排出。另外,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杆本体1包括:排杆上本体11、六角螺母12、PVC平垫圈13、三角垫14、碗形垫圈15、排杆下本体16、橡胶垫圈17以及筋条螺母18。具体的,所述排杆上本体11设有外螺纹。自所述排杆上本体11的下端起,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六角螺母12、PVC平垫圈13、三角垫14以及碗形垫圈15。所述排杆下本体16的上端通过一筋条螺母18与所述排杆上本体11的下端连接。所述橡胶垫圈17设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杆本体,所述排杆本体呈一上下贯通的管状结构;弹跳组件,所述弹跳组件设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部,且所述弹跳组件的下端与所述排杆本体螺纹连接;溢水组件,所述溢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杆本体,所述排杆本体呈一上下贯通的管状结构;弹跳组件,所述弹跳组件设于所述排杆本体的内部,且所述弹跳组件的下端与所述排杆本体螺纹连接;溢水组件,所述溢水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溢水排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组件包括:止水塞下本体,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下端设有内螺纹,所述弹跳组件的上端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下端螺纹连接;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抵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上端;溢水塞,所述溢水塞的下部穿过所述弹簧,且所述溢水塞的上部的下端面与所述弹簧的上端相抵;止水塞内壳,所述止水塞内壳罩于所述溢水塞的上部;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置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上部,且所述第一密封圈抵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法兰上端面;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溢水塞的顶部,且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上端可抵于所述止水塞内壳的内壁;止水塞上本体,所述止水塞上本体罩于所述止水塞内壳的外部;若干螺丝,每一所述螺丝依次穿过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法兰部、所述止水塞内壳以及所述止水塞上本体进行紧固;包边法兰,所述包边法兰罩于所述止水塞上本体的上端;密封垫圈,所述密封垫圈套设于所述止水塞下本体的下端。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定炎,李武林,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威霖住宅设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