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乙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41397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2 0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乙烯树脂,由下述物质按以下重量份数制备而成:线性低密度聚乙烯100份,成核剂HPN-20E0.1-0.3份,抗氧剂0.05-0.1份,卤素吸收剂0.02-0.1份,流变改性剂0.05-0.10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在Unipol气相工艺聚乙烯装置上,以体积分数达99.9%的乙烯气体为原料,以1-丁烯为共聚单体,氢气为链转移剂,采用SLC-S催化剂,助催化剂一氯二乙基铝和三正己基铝,进行气相聚合反应所得,乙烯的分压为0.60-0.75MPa,氢气与乙烯的摩尔比为0.100-0.225;该聚乙烯树脂不仅具有优异的刚性,而且具有高的透明性,适用于薄膜和注塑制品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聚乙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应用领域中,薄膜和注塑制品是其最大的应用,目前市场上LLDPE树脂一般具有良好的抗撕裂强度、抗冲击强度及抗穿刺性,而刚性较差,因此只能应用于刚性要求不高的包装和小型注塑制品领域;另外,由于结构原因,LLDPE树脂在吹膜加工中熔体动力黏度大,熔体冷却时会形成大量的结晶和超分子结构,这种结晶结构尺寸大到足以引起散射光的程度,使得其制备的薄膜透明性不好,无法满足对于清晰度要求高的包装和非包装用途,如冷冻食品袋、重包装袋、垃圾袋、拉伸包装膜等领域。为克服LLDPE树脂刚性较低的问题,传统的改性方法中,有采用HDPE、聚丙烯或尼龙共混改性,这些改性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刚性,但降低了材料的韧性、耐环境应力开裂性;目前生产厂家通常采用增加膜厚达到刚性要求,这也增加了生产成本;为克服LLDPE树脂透明性的问题,通常采用LDPE或茂金属LLDPE树脂共混来改性,但是这样使得掺混树脂的均匀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仅具有优异的刚性,而且具有高的透明性的聚乙烯树脂。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聚乙烯树脂,由下述物质按以下重量份数制备而成:所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在Unipol气相工艺聚乙烯装置上,以体积分数达99.9%的乙烯气体为原料,以1-丁烯为共聚单体,氢气为链转移剂,采用SLC-S催化剂,助催化剂一氯二乙基铝和三正己基铝,进行气相聚合反应所得,其中乙烯的分压为0.60-0.75MPa,氢气与乙烯的摩尔比为0.100-0.225。其中,气相聚合过程中一氯二乙基铝与SLC-S催化剂的摩尔比为0.38-0.42;三正己基铝与SLC-S催化剂的摩尔比为0.28-0.32。气相聚合反应的反应温度为89℃±5℃、反应压力2.2±0.2MPa。所有本领域人员所熟知的抗氧化剂、卤素吸收剂和流变改性剂均可适用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的抗氧化剂选自酚类和亚磷酸酯类中的一种,进一步优选自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1,3,5,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均三嗪-2,4,6-(1H,3H,5H)三酮、β-(4-羟基苯基-3,5-二叔丁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任意组合。优选地,所述的卤素吸收剂选自硬脂酸钙、硬脂酸锌、水滑石中的一种。优选地,所述的流变改性剂选自脂肪酸酰胺类和氟聚合物中的一种。所述的脂肪酸酰胺类优选自硬脂酸酰胺、油酸酰胺、芥酸酰胺、乙二胺双硬脂酰胺中的一种。所述的氟聚合物优选自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树脂、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薄膜用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添加成核剂、抗氧剂、卤素吸收剂,流变改性剂进行机械混合均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造粒,包装后得到薄膜专用聚乙烯树脂。有益效果: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Unipol气相工艺制备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采用特定配比范围的乙烯、1-丁烯与氢气,从源头上解决了了现有LLDPE树脂刚性不足、掺混树脂的均匀性较差的现状。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聚乙烯树脂,在自制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成核剂、抗氧剂、卤素吸收剂和流变改性剂改性而成,使其不仅具有更强刚度(拉伸屈服强度下降12%以上,弯曲模量提高20%以上),而且还同时具有更高的透明度(雾度降低20%,水汽透过率下降20%);适用于薄膜和注塑制品领域,尤其适用于刚性不足对透明度要求高的电子产品包装、日用品包装、食品保鲜、鲜果保鲜等领域。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实施例1一种聚乙烯树脂,由下述物质按重量份数制备而成:所述的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为:按上述重量比向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添加成核剂HPN-20E、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ZnSt和芥酸酰胺进行机械混合均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造粒,包装后得到。上述所述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在Unipol气相工艺聚乙烯装置上,以体积分数达99.9%的乙烯气体为原料,以1-丁烯为共聚单体,氢气为链转移剂,采用催化剂SLC-S,进行气相聚合所得,聚合过程中各工艺参数见表1所示:和三正己基铝表1实施例2一种聚乙烯树脂,由下述物质按重量份数制备而成:所述的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为:按上述重量比向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添加成核剂HPN-20E、1,3,5,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均三-2,4,6-(1H,3H,5H)三酮、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水滑石和硬脂酸酰胺进行机械混合均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造粒,包装后得到。所述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在Unipol气相工艺聚乙烯装置上,以体积分数达99.9%的乙烯气体为原料,以1-丁烯为共聚单体,氢气为链转移剂,采用催化剂SLC-S,进行气相聚合所得,聚合过程中各工艺参数见表2所示:表2所述的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为:按上述重量比向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添加成核剂、抗氧剂、卤素吸收剂,流变改性剂进行机械混合均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造粒,包装后得到聚乙烯树脂。实施例3一种聚乙烯树脂,由下述物质按重量份数制备而成:所述的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为:按上述重量比向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添加成核剂HPN-20E、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硬脂酸钙和二硬脂酰乙二胺进行机械混合均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造粒,包装后得到。所述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在Unipol气相工艺聚乙烯装置上,以体积分数达99.9%的乙烯气体为原料,以1-丁烯为共聚单体,氢气为链转移剂,采用催化剂SLC-S,进行气相聚合所得,聚合过程中各工艺参数见表3所示:表3实施例4一种聚乙烯树脂,由下述物质按重量份数制备而成:所述的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为:按上述重量比向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添加成核剂HPN-20E、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酯、硬脂酸锌和油酸酰胺进行机械混合均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造粒,包装后得到。所述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在Unipol气相工艺聚乙烯装置上,以体积分数达99.9%的乙烯气体为原料,以1-丁烯为共聚单体,氢气为链转移剂,采用催化剂SLC-S,进行气相聚合所得,聚合过程中各工艺参数见表4所示:表4实施例5一种聚乙烯树脂,由下述物质按重量份数制备而成:所述的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为:按上述重量比向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添加成核剂HPN-20E、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酯、三(2,4-二叔丁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乙烯树脂,其特征在于,由下述物质按以下重量份数制备而成:所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在Unipol气相工艺聚乙烯装置上,以体积分数达99.9%的乙烯气体为原料,以1‑丁烯为共聚单体,氢气为链转移剂,采用SLC‑S催化剂,助催化剂一氯二乙基铝和三正己基铝,进行气相聚合反应所得,其中,乙烯的分压为0.60‑0.75MPa,氢气与乙烯的摩尔比为0.100‑0.22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乙烯树脂,其特征在于,由下述物质按以下重量份数制备而成:所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在Unipol气相工艺聚乙烯装置上,以体积分数达99.9%的乙烯气体为原料,以1-丁烯为共聚单体,氢气为链转移剂,采用SLC-S催化剂,助催化剂一氯二乙基铝和三正己基铝,进行气相聚合反应所得,其中,乙烯的分压为0.60-0.75MPa,氢气与乙烯的摩尔比为0.100-0.2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树脂,其特征在于,气相聚合过程中一氯二乙基铝与SLC-S催化剂的摩尔比为0.38-0.42;三正己基铝与SLC-S催化剂的摩尔比为0.28-0.32。3.根据权利1所述的一种聚乙烯树脂,其特征在于,气相聚合反应的反应温度为89℃±5℃、反应压力2.2±0.2MPa。4.根据权利1所述的一种聚乙烯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氧剂选自酚类和亚磷酸酯类中的一种。5.根据权利4所述的一种聚乙烯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氧剂选自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三(2,4-二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