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监测聚合物驱替效果及污染半径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400872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1 1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监测聚合物驱替效果及污染半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油井的井口处安装防喷管,向油井中下放工具串打捞Y型堵塞器并提升至防喷管内;2)转动井口,下入与压力计的直径、长度和质量相当的工具串下井通井;3)启泵生产,待产出液稳定后停泵关井,利用油井内泵工况的压力计进行压力恢复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得到油井的井底压力;4)利用压力分析模型对油井的井底压力进行压力数据分析解释,得到油层的渗透率;将渗透率与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进行对比,即得到聚合物的驱替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压力解释还可以得到表皮系数、井筒储集系数等参数,进一步识别储层污染程度,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油井产液能力,改善聚驱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监测聚合物驱替效果及污染半径的方法,属于石油开发

技术介绍
目前,聚合物驱技术作为提高采收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已在许多油田大规模推广应用。但是,聚合物溶液进入油层形成有效段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生产井见聚,由此带来的诸如堵塞、采出液处理等问题引起了各个油田的关注。特别是聚合物堵塞会造成阻力和残余阻力比注水开发时期大很多,出现油井产液量大幅下降甚至不产液,从而使得产油量较低,聚驱增油效果不明显。同时,采出液中含有聚合物容易携带地层中的颗粒运移,进一步加剧堵塞,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因此对油井堵塞程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油井产液能力是聚合物驱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根据油井附近堵塞程度进行实时监测的聚合物驱替效果及污染半径的储层评价方法。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一种监测聚合物驱替效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油井的井口处安装防喷管,向所述油井中下放工具串打捞Y型堵塞器(即Y接头)并提升至所述防喷管内;2)转动井口,下入与压力计的直径、长度和质量相当的工具串下井通井;3)启泵生产(即进行聚合物驱),待产出液稳定(即流量稳定)后停泵关井,利用所述油井内泵工况的压力计进行压力恢复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得到油井的井底压力;4)利用压力分析模型对所述油井的井底压力进行压力数据分析解释,得到油层的渗透率;将所述渗透率与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进行对比,即得到聚合物的驱替效果。上述的方法中,步骤1)中所采用的工具串是打捞所示Y型堵塞器用的,主要包括绳帽、加重杆、万向节、炮栓、震击器和扶正器,对于不同油井,各个组成部件的尺寸不同。步骤2)中所采用的工具串是通井用的,主要包括绳帽、加重杆、万向节、炮栓、震击器和通井规。上述的方法中,步骤3)中,所述油井的井底压力根据式(1)计算得到:pwf=ph+ρog(H-h)/1000000(1)式(1)中,pwf表示所述油井的井底压力,MPa;ph表示泵工况测试得到的压力值,MPa;ρo表示油套环空内原油密度,kg/m3;g表示重力加速度,m/s2;H表示油层的中深(地面到油层的中部的距离),m;h表示泵工况深度(泵工况的深度到地面的距离),m。上述的方法中,步骤4)中,利用试井解释软件进行压力数据分析解释,所述试井解释软件包括各种压力分析模型,如双层窜流、三层窜流、双层窜流复合等分析模型。选择合适的的压力分析模型拟合实测的井底压力数据,根据拟合结果就可以获取油层渗透率、表皮系数、井筒储集系数、地层压力等解释参数。上述的方法中,步骤4)中,按照式(2)对比所述渗透率与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R=KKP---(2)]]>式(2)中,R表示渗透率变化值;K表示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um2;KP表示注入聚合物后通过井底压力数据解释得到的渗透率,um2;R值越大,表明由聚合物溶液滞留造成的堵塞越严重,即驱替效果越差,可以根据堵塞程度即R值大小后续采取相应的解堵措施,改善驱替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供了一种聚合物驱污染半径的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根据聚合物驱替效果的监测方法得到油井的井底压力;然后利用压力分析模型对所述油井的井底压力进行压力数据分析解释,得到油层的解释参数,所述解释参数包括油层的渗透率和表皮系数;根据所述解释参数得到聚合物驱的污染半径。可根据式(3)得到所述污染半径,rs=rwexp[S(KKP-1)]---(3)]]>式(3)中,S表示表皮系数;rw表示井底半径,m;rs表示污染半径,m;K表示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um2;KP表示注入聚合物后通过井底压力数据解释得到的渗透率,um2。本专利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直接利用泵工况对压力进行监测,无需起下压力计,降低作业难度和作业成本。2、本专利技术利用泵工况实时监测压力,便于得到任意时刻的压力恢复曲线,然后通过聚驱试井解释模型得到聚驱后的渗透率,解决了聚驱过程中不能实时监测储层堵塞程度的难题。3、本专利技术通过压力解释还可以得到表皮系数、井筒储集系数等参数,进一步识别储层污染程度,便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油井产液能力,改善聚驱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油层井底压力测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渤海A油田K井的试井曲线拟合图,图中tD表示无因次时间,CD表示无因次井筒储集系数,PWD表示无因次压力,PWD’表示无因次压力导数。具体实施方式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实施例1、监测聚合物驱的驱替效果本实施例进行油层井底压力测试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1)井口(渤海A油田K井)安装防喷管,下工具串打捞Y堵,抓住Y堵后上提工具串至防喷管内;2)转动井口,下入与压力计直径、长度和质量相当的工具串下井通井;3)启泵生产(即进行聚合物驱),待产液稳定后停泵关井,利用泵工况自带压力计进行压力恢复测试,测试完毕,打开生产阀门及回压阀门,并通过如下公式(1)计算得到井底压力:pwf=ph+ρog(H-h)/1000000(1)式中,pwf表示井底压力,MPa;ph表示泵工况测试得到的压力值,MPa;ρo表示油套环空内原油密度,kg/m3;g表示重力加速度,m/s2;H表示油层的中深(地面到油层的中部的距离),m;h表示泵工况深度(泵工况的深度到地面的距离),m;4)利用聚合物驱压力分析模型,对各生产层进行井底压力数据解释,得到各小层渗透率。渤海A油田K井于2010年11月开始注聚,根据2012年5月6日的测压资料,采用聚驱双层窜流复合模型进行试井解释,试井曲线拟合图如图2所示,试井解释各层渗透率为K1P=0.72,K2P=0.14,该井注聚前各层渗透率为K1=0.86,K2=0.38。5)通过对比解释出的渗透率与聚驱前渗透率的关系,分析储层堵塞情况,如式(2),R值越大,说明由聚合物溶液滞留造成的堵塞越严重,驱替效果越差,可以根据堵塞程度即R值大小后续采取相应的解堵措施,改善驱替效果:R=KKP---(2)]]>式中,R为渗透率变化值;K为聚驱前渗透率,um2;KP为注入聚合物后通过井底压力数据解释得到的渗透率,um2。计算得到R1=1.19,R2=2.71,根据实际产液剖面测试资料显示,2小层的产液量比聚驱前下降较多,说明2小层堵塞较为严重,解释结果与生产实际吻合。实施例2、聚合物驱污染半径的测定按照实施例1中步骤1)-3)得到生产井的井底压力,然后利用压力分析模型(双层窜流复合模型)进行压力数据解释得到堵塞后的地层有效渗透率和表皮系数,然后根据式(3)计算得出井底污染半径,rs=rwexp[S(KKP-1)]---(3)]]>式(3)中,S表示表皮系数;rw表示井底半径,m;rs表示污染半径,m,K表示聚驱前渗透率,um2;KP表示注入聚合物后通过井底压力数据解释得到的渗透率,um2,试井解释得到K1P=0.72,K2P=0.14,S1=1.21,S2=11.97,计算得到rs1=50.41,rs2=107.76。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监测聚合物驱替效果及污染半径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监测聚合物驱替效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油井的井口处安装防喷管,向所述油井中下放工具串打捞Y型堵塞器并提升至所述防喷管内;2)转动井口,下入与压力计的直径、长度和质量相当的工具串下井通井;3)启泵生产,待产出液稳定后停泵关井,利用所述油井内泵工况的压力计进行压力恢复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得到油井的井底压力;4)利用压力分析模型对所述油井的井底压力进行压力数据分析解释,得到油层的渗透率;将所述渗透率与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进行对比,即得到聚合物的驱替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监测聚合物驱替效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油井的井口处安装防喷管,向所述油井中下放工具串打捞Y型堵塞器并提升至所述防喷管内;2)转动井口,下入与压力计的直径、长度和质量相当的工具串下井通井;3)启泵生产,待产出液稳定后停泵关井,利用所述油井内泵工况的压力计进行压力恢复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得到油井的井底压力;4)利用压力分析模型对所述油井的井底压力进行压力数据分析解释,得到油层的渗透率;将所述渗透率与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进行对比,即得到聚合物的驱替效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油井的井底压力根据式(1)计算得到:pwf=ph+ρog(H-h)/1000000(1)式(1)中,pwf表示所述油井的井底压力,MPa;ph表示泵工况测试得到的压力值,MPa;ρo表示油套环空内原油密度,kg/m3;g表示重力加速度,m/s2;H表示油层的中深,m;h表示泵工况深度,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利用试井解释软件进行压力数据分析解释。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按照式(2)对比所述渗透率与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R=KKP---(2)]]>式(2)中,R表示渗透率变化值;K表示聚驱前油层的渗透率,um2;KP表示注入聚合物后通过井底压力数据解释得到的渗透率,um2;R值越大,表明由聚合物溶液滞留造成的堵塞越严重,即驱替效果越差。5.一种聚合物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杨康晓东唐恩高谢晓庆赵文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