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水华”和“赤潮”的浸入式紫外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0033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治“水华”和“赤潮”的浸入式紫外控制方法,其步骤为:(1)将经防水和绝缘处理的、波长为200~400nm的n(n≥1)支水银蒸汽石英紫外灯浸入水体中“水华”或“赤潮”的藻体密集处,至10~40cm深处,启动紫外装置;(2)在启动灯的同时,对处理区域供给空气;(3)间断进行上述过程,直至“水华”或“赤潮”消失。其装置包括n支(n≥1)置于耐紫外的轻质固定架上、波长为200~400nm的水银蒸汽石英紫外灯,紫外灯两端经防水和绝缘处理。本方法灭藻率高、广谱、见效快,同时克服了传统方法低效率高成本、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实现控制“水华”和“赤潮”泛滥的同时,还能加速水体中的有机物的降解,降低其危害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水华”和“赤潮”的浸入式紫外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它适用于各类富营养化水体如湖泊、水库、池塘、江河、海洋等“水华”和“赤潮”的预防和控制。爆发“水华”的湖泊当其藻类死亡后,会腐烂分解,消耗水体大量溶解氧(DO),严重时使水体溶解氧消耗殆尽而呈厌氧状态,使得需氧生物难以生存,甚至导致水中鱼类等浮游生物大批窒息死亡,造成水产资源和水生生态的严重破坏。并且这种厌氧状态,还可能触发或者加速底泥积累的营养物质释放,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更高负荷,形成富营养化湖泊的恶性循环;同时,许多“水华”藻类还会释放藻毒素,对人畜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总之,藻类“水华”危害水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湖泊的旅游价值、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加速湖泊功能的退化,最终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国作为湖泊众多的国家,藻类“水华”在中国已是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综合治理,遏止藻类“水华”爆发,减缓湖泊富营养化进程,以使水质趋向好转,已成为当务之急。可见对“水华”藻类的控制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国内外正在探索的难题。纵观过去20年中世界各国对“水华”防治措施,诸如废水脱氮除磷、工业产品改进(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排水改道、疏浚底泥、湖水凝聚沉淀处理、稀释和溢流、底泥曝晒与干燥、深层排水、曝气循环、加大水深、湖底覆盖、土壤改良、化学杀藻、生物去除、生态系统控制以及生物利用等方法。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尽量控制外源性(点源、面源)营养物质输入;削减内源性营养物质的负荷;“水华”爆发前后应急除藻抑藻。尽管削减污染源是根本性的措施,但由于水体污染积重难返,收效缓慢。以当前大多数富营养化的水体状况来看,“水华”爆发难以避免,一旦出现势必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在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揭示之前,应急除藻措施必不可少。应急除藻抑藻技术是“水华”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虽然各有所长,但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通常使用的化学除藻剂硫酸铜、除草剂等,不仅效果不理想、成本高,而且还会影响甚至杀死其它非目标生物,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国内外研究者正在探索各种控制“水华”藻类生长的新方法,目前国内对“水华”藻类的除去多采用机械捕捞法,但是对于庞大的水体这种方法作用微薄、耗资巨大,且收获后的藻体难以利用。国家“三湖”治理中的太湖、巢湖曾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进行“水华”藻体的捕捞,效果不明显。总之,现行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总得说来大多数措施往往旷日持久、耗资巨大、收效甚微,甚至造成二次污染,难以彻底解决湖泊“水华”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清洁、高效、经济的新型防治技术。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一种防治“水华”和“赤潮”的浸入式紫外控制方法,其步骤为(1)将经防水和绝缘处理的、波长为200~400nm的n(n≥1)支水银蒸汽石英紫外灯浸入水体中“水华”或“赤潮”的藻体密集处,至10~40cm深处,启动紫外装置;(2)间断进行上述过程,直至“水华”或“赤潮”消失。上述过程中,可以在启动灯的同时,对处理区域供给空气。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包括n支(n≥1)置于耐紫外的轻质固定架上、波长为200~400nm的水银蒸汽石英紫外灯,紫外灯两端经防水和绝缘处理。本方法采用浸入式处理方法,在“水华”爆发前后浸入水体实施控制处理,不仅能有效地发挥直接杀藻抑藻作用,而且由于富营养化湖泊含有各种有机质和无机离子,以及在曝气的条件下,所以还可在不外加任何化学药剂的前提下诱发出活性氧和其它各种自由基,削减了藻类光合作用的捕光复合物,产生间接的杀藻抑藻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因而使水体处于一种持续的抑藻状态。另外,尚未杀死的少量藻类,由于这种持续的抑藻状态而产生回避反射,即离开水表层向水深处游动,太阳光照随水体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光合作用强度受到抑制,生长代谢变慢。所以,通过上述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以及持久效应最终达到有效控制“水华”的目的。实验室模拟试验表明本方法灭藻率高、广谱、见效快,同时克服了传统方法低效率高成本、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此外,本专利技术在实现控制“水华”或“赤潮”泛滥的同时,还能加速水体中的有机物的降解,降低其危害性。1.选用紫外线波长200~400nm的石英紫外灯,其中以特征波长为253.7nm的低压水银蒸汽石英紫外灯为佳;紫外灯管两端采取防水和绝缘措施,将经上述绝缘处理的紫外灯(n≥1支),呈规律排列(灯距在10cm至100cm之间)于耐紫外的轻质固定架上。2.将上述紫外灯浸入将要或正在发生“水华”或“赤潮”的水体中,至10~40cm深处(以10~20cm为佳),并将其移至藻体密集的位置,启动装置开始处理操作。藻体一般垂直分布于10~40cm的深度范围内,其中以10~20cm深度范围最为密集; 就上层水体而言,随深度增加,水体温度降低,而低温条件则会降低紫外灯的能量输出,影响灭藻效果。因此,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选10~40cm。3.在启动紫外灯的同时,可用鼓风机或空气压缩机供以空气,供气方向为沿灯管表面掠过,以实现清除装置表面污垢、搅拌水体、曝气等目的;同时为活性氧和各种自由基的产生提供条件。对本专利技术而言,供气过程不是必须的,只是一种优化的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方法的装置如图3所示,n只(n≥1)支水银蒸汽石英紫外灯1,以发射C波紫外线为主,即波长为200~280nm,其特征波长为253.7nm。就生物效应而言,以波长范围在200~280nm的C波紫外光最强,因为蛋白质和核酸的最大吸收峰均处在这一范围内,所以C波紫外光灭藻效应为佳。紫外灯两端采取防水和绝缘措施,如可在电线连接处采用短石英管予以绝缘密封。将经上述密封处理的n支紫外灯,呈规律排列(如灯距在10cm至100cm之间)于耐紫外的轻质固定架2上,制成浸入式紫外控制装置。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三种操作方法,即方法I由下而上照射;方法II由上而下照射;方法III上下双向照射,其中以方法I为优先选择方案。操作时将上述紫外控制装置浸入将要或正在发生“水华”或“赤潮”的水体中至10~40cm(以10~20cm为佳)深处,并将其移至藻体密集的位置,启动装置开始处理操作。在装置启动的同时,用鼓风机或空气压缩机供以空气,供气方向为沿灯管表面掠过,以实现清除装置表面污垢、搅拌水体、曝气等目的;同时为活性氧和各种自由基的产生提供条件。温度影响紫外光源的辐射强度。一般来说,紫外光源在40℃时紫外光输出最强,若温度降低或增高紫外光输出均会减少,所以温度过低与过高均不利。但在25~37℃范围内,温度对灭藻效果影响不大。依据所需处理的“水华”或“赤潮”水域的大小、“水华”藻类、藻密度,以及水质、水文、气候、水温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处理强度、运行速度和时间;对于同一种藻类而言,藻密度越大,相应的处理强度就越大,反之亦然。如此反复处理几天,可将“水华”藻类有效地加以杀灭和抑制。例如,根据模拟试验,每天每平方米水面注入10kJ能量,可以有效抑制与除去“水华”。模拟实验选用功率为4W、额定电压为220V的灭菌紫外灯3支,以发射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水华”和“赤潮”的浸入式紫外控制方法,其步骤为:(1)将经防水和绝缘处理的、波长为200~400nm的n(n≥1)支水银蒸汽石英紫外灯浸入水体中“水华”或“赤潮”的藻体密集处,至10~40cm深处,启动紫外装置;(2)间断 进行上述过程,直至“水华”或“赤潮”消失。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董金荣赵开弘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