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焊接机,尤其涉及一种塑料激光焊接机。
技术介绍
激光焊接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作为热源的一种高效精密焊接方法。激光焊接是激光材料加工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之一。20世纪70年代主要用于焊接薄壁材料和低速焊接,焊接过程属热传导型,即激光辐射加热工件表面,表面热量通过热传导向内部扩散,通过控制激光脉冲的宽度、能量、峰值功率和重复频率等参数,使工件熔化,形成特定的熔池。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微、小型零件的精密焊接中。激光焊接技术是借助激光束产生的热量使塑料接触面熔化,进而将热塑性片材、薄膜或模塑零部件粘结在一起的技术。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但是由于费用昂贵,无法和更早的塑料粘接技术相竞争,如振动焊接技术、热板焊接技术。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激光焊接技术所需要的设备费用下降,该技术才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当被粘接的塑料零部件是非常精密的材料或要求无菌环境时,激光焊接技术就能派上很大用场。激光焊接技术速度快,特别适用于汽车塑料零部件的流水线加工。另外对于那些很难使用其它焊接方法粘接的复杂的几何体,可以考虑使用激光焊接技术。激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塑料激光焊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基座装置(1)、底座移动装置(2)、角度调整装置(3)、夹具装置(4)、顶架移动装置(5)、激光器(6)和焊盘(7);基座装置(1)包括有固定板Ⅰ(11)、支架Ⅰ(12)、支架Ⅱ(13)、支架Ⅲ(14)、支架Ⅳ(15)、定位螺栓Ⅰ(16)、定位螺栓Ⅱ(17)、定位螺栓Ⅲ(18)和定位螺栓Ⅳ(19);在固定板Ⅰ(11)的上方设置有支架Ⅰ(12)、支架Ⅱ(13)、支架Ⅲ(14)和支架Ⅳ(15),支架Ⅰ(12)和支架Ⅳ(15)分别设置在支架Ⅱ(13)和支架Ⅲ(14)的前方,支架Ⅰ(12)和支架Ⅱ(13)分别设置在支架Ⅳ(15)和支架Ⅲ(14)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料激光焊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基座装置(1)、底座移动装置(2)、角度调整装置(3)、夹具装置(4)、顶架移动装置(5)、激光器(6)和焊盘(7);基座装置(1)包括有固定板Ⅰ(11)、支架Ⅰ(12)、支架Ⅱ(13)、支架Ⅲ(14)、支架Ⅳ(15)、定位螺栓Ⅰ(16)、定位螺栓Ⅱ(17)、定位螺栓Ⅲ(18)和定位螺栓Ⅳ(19);在固定板Ⅰ(11)的上方设置有支架Ⅰ(12)、支架Ⅱ(13)、支架Ⅲ(14)和支架Ⅳ(15),支架Ⅰ(12)和支架Ⅳ(15)分别设置在支架Ⅱ(13)和支架Ⅲ(14)的前方,支架Ⅰ(12)和支架Ⅱ(13)分别设置在支架Ⅳ(15)和支架Ⅲ(14)的右侧;支架Ⅰ(12)、支架Ⅱ(13)、支架Ⅲ(14)和支架Ⅳ(15)均与固定板Ⅰ(11)相连接;在支架Ⅰ(12)的上部设置有方形孔Ⅰ(121),在支架Ⅰ(12)的顶部设置有定位螺栓Ⅰ(16),定位螺栓Ⅰ(16)与支架Ⅰ(12)设置为螺栓连接;在支架Ⅱ(13)的上部设置有方形孔Ⅱ(131),在支架Ⅱ(13)的顶部设置有定位螺栓Ⅱ(17),定位螺栓Ⅱ(17)与支架Ⅱ(13)设置为螺栓连接;在支架Ⅲ(14)的上部设置有方形孔Ⅲ(141),在支架Ⅲ(14)的顶部设置有定位螺栓Ⅲ(18),定位螺栓Ⅲ(18)与支架Ⅲ(14)设置为螺栓连接;在支架Ⅳ(15)的上部设置有方形孔Ⅳ(151),在支架Ⅳ(15)的顶部设置有定位螺栓Ⅳ(19),定位螺栓Ⅳ(19)与支架Ⅳ(15)设置为螺栓连接;方形孔Ⅰ(121)、方形孔Ⅱ(131)、方形孔Ⅲ(141)和方形孔Ⅳ(151)设置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在固定板Ⅰ(11)上设置有T形槽Ⅰ(111)和T形槽Ⅱ(112),T形槽Ⅰ(111)与T形槽Ⅱ(112)为垂直式设置,T形槽Ⅰ(111)与T形槽Ⅱ(112)相连通;T形槽Ⅰ(111)设置在支架Ⅰ(12)和支架Ⅱ(13)与支架Ⅳ(15)和支架Ⅲ(14)之间,T形槽Ⅱ(112)设置在支架Ⅰ(12)和支架Ⅳ(15)与支架Ⅱ(13)和支架Ⅲ(14)之间;在基座装置(1)的上方设置有底座移动装置(2),底座移动装置(2)包括有圆盘Ⅰ(21)、方形连接柱(22)、T形挡块Ⅰ(23)、T形挡块Ⅱ(24)、T形挡块Ⅲ(25)、T形挡块Ⅳ(26)、框架式加固板Ⅰ(27)、框架式加固板Ⅱ(28)、框架式加固板Ⅲ(29)、框架式加固板Ⅳ(211)、上下螺栓Ⅰ(212)、上下螺栓Ⅱ(213)、上下螺栓Ⅲ(214)和上下螺栓Ⅳ(215);圆盘Ⅰ(21)设置在固定板Ⅰ(11)上,固定板Ⅰ(11)的T形槽Ⅰ(111)和T形槽Ⅱ(112)均与圆盘Ⅰ(21)相配合,圆盘Ⅰ(21)与固定板Ⅰ(11)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圆盘Ⅰ(21)的上方设置有方形连接柱(22),圆盘Ⅰ(21)与方形连接柱(22)设置为垂直式连接;方形连接柱(22)与T形槽Ⅰ(111)的上部和T形槽Ⅱ(112)的上部相匹配,方形连接柱(22)与固定板Ⅰ(11)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方形连接柱(22)的前方设置有T形挡块Ⅰ(23),T形挡块Ⅰ(23)与方形连接柱(22)设置为垂直式连接;在方形连接柱(22)的右侧设置有T形挡块Ⅱ(24),T形挡块Ⅱ(24)与方形连接柱(22)设置为垂直式连接;在方形连接柱(22)的后方设置有T形挡块Ⅲ(25),T形挡块Ⅲ(25)与方形连接柱(22)设置为垂直式连接;在方形连接柱(22)的左侧设置有T形挡块Ⅳ(26),T形挡块Ⅳ(26)与方形连接柱(22)设置为垂直式连接;在方形连接柱(22)的前方设置有框架式加固板Ⅰ(27),框架式加固板Ⅰ(27)与方形连接柱(22)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方形连接柱(22)的右侧设置有框架式加固板Ⅱ(28),框架式加固板Ⅱ(28)与方形连接柱(22)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方形连接柱(22)的后方设置有框架式加固板Ⅲ(29),框架式加固板Ⅲ(29)与方形连接柱(22)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方形连接柱(22)的左侧设置有框架式加固板Ⅳ(211),框架式加固板Ⅳ(211)与方形连接柱(22)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框架式加固板Ⅰ(27)、框架式加固板Ⅱ(28)、框架式加固板Ⅲ(29)和框架式加固板Ⅳ(211)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凹槽,框架式加固板Ⅰ(27)通过其内部设置的凹槽套在T形挡块Ⅰ(23)上,框架式加固板Ⅰ(27)与T形挡块Ⅰ(23)设置为活动式连接;框架式加固板Ⅱ(28)通过其内部设置的凹槽套在T形挡块Ⅱ(24)上,框架式加固板Ⅱ(28)与T形挡块Ⅱ(24)设置为活动式连接;框架式加固板Ⅲ(29)通过其内部设置的凹槽套在T形挡块Ⅲ(25)上,框架式加固板Ⅲ(29)与T形挡块Ⅲ(25)设置为活动式连接;框架式加固板Ⅳ(211)通过其内部设置的凹槽套在T形挡块Ⅳ(26)上,框架式加固板Ⅳ(211)与T形挡块Ⅳ(26)设置为活动式连接;框架式加固板Ⅰ(27)、框架式加固板Ⅱ(28)、框架式加固板Ⅲ(29)和框架式加固板Ⅳ(211)均设置在固定板Ⅰ(11)的上方,框架式加固板Ⅰ(27)、框架式加固板Ⅱ(28)、框架式加固板Ⅲ(29)和框架式加固板Ⅳ(211)均与固定板Ⅰ(11)设置为活动式连接;框架式加固板Ⅰ(27)和框架式加固板Ⅲ(29)均与T形槽Ⅰ(111)相对应,框架式加固板Ⅱ(28)和框架式加固板Ⅳ(211)均与T形槽Ⅱ(112)相对应;在框架式加固板Ⅰ(27)、框架式加固板Ⅱ(28)、框架式加固板Ⅲ(29)和框架式加固板Ⅳ(211)的顶部分别设置有螺栓孔,在框架式加固板Ⅰ(27)的顶部设置有上下螺栓Ⅰ(212),上下螺栓Ⅰ(212)与框架式加固板Ⅰ(27)设置为螺栓连接;上下螺栓Ⅰ(212)通过框架式加固板Ⅰ(27)顶部设置的螺栓孔伸入到框架式加固板Ⅰ(27)的内部,上下螺栓Ⅰ(212)的下端与T形挡块Ⅰ(23)设置为转动式连接;在框架式加固板Ⅱ(28)的顶部设置有上下螺栓Ⅱ(213),上下螺栓Ⅱ(213)与框架式加固板Ⅱ(28)设置为螺栓连接;上下螺栓Ⅱ(213)通过框架式加固板Ⅱ(28)顶部设置的螺栓孔伸入到框架式加固板Ⅱ(28)的内部,上下螺栓Ⅱ(213)的下端与T形挡块Ⅱ(24)设置为转动式连接;在框架式加固板Ⅲ(29)的顶部设置有上下螺栓Ⅲ(214),上下螺栓Ⅲ(214)与框架式加固板Ⅲ(29)设置为螺栓连接;上下螺栓Ⅲ(214)通过框架式加固板Ⅲ(29)顶部设置的螺栓孔伸入到框架式加固板Ⅲ(29)的内部,上下螺栓Ⅲ(214)的下端与T形挡块Ⅲ(25)设置为转动式连接;在框架式加固板Ⅳ(211)的顶部设置有上下螺栓Ⅳ(215),上下螺栓Ⅳ(215)与框架式加固板Ⅳ(211)设置为螺栓连接;上下螺栓Ⅳ(215)通过框架式加固板Ⅳ(211)顶部设置的螺栓孔伸入到框架式加固板Ⅳ(211)的内部,上下螺栓Ⅳ(215)的下端与T形挡块Ⅳ(26)设置为转动式连接;在底座移动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角度调整装置(3),角度调整装置(3)包括有固定板Ⅱ(31)、挡板Ⅰ(32)、挡板Ⅱ(33)、圆盘Ⅱ(34)、球头(35)、小连接柱(36)、轴承(37)、大压块(38)、小压块(39)、旋转轴Ⅰ(314)、旋转轴Ⅱ(315)、定位螺栓Ⅴ(316)和定位螺栓Ⅵ(317);固定板Ⅱ(31)设置在方形连接柱(22)的上方,在固定板Ⅱ(31)上设置有通孔Ⅰ(311),在固定板Ⅱ(31)的下方设置有轴承(37),固定板Ⅱ(31)与轴承(37)相连接,轴承(37)与固定板Ⅱ(31)上设置的通孔Ⅰ(311)相对应;在固定板Ⅱ(31)上设置有小连接柱(36),小连接柱(36)穿过固定板Ⅱ(31)上设置的通孔Ⅰ(311),小连接柱(36)与固定板Ⅱ(31)设置为活动式连接;轴承(37)套在小连接柱(36)上,在轴承(37)的下方设置有方形连接柱(22),小连接柱(36)的下端与方形连接柱(22)设置为固定连接;在小连接柱(36)的左右两侧对称式设置有挡板Ⅰ(32)和挡板Ⅱ(33),挡板Ⅰ(32)和挡板Ⅱ(33)均设置在固定板Ⅱ(31)的上方,挡板Ⅰ(32)和挡板Ⅱ(33)均与固定板Ⅱ(31)相连接;在挡板Ⅰ(32)与挡板Ⅱ(33)之间设置有圆盘Ⅱ(34),在圆盘Ⅱ(34)的左侧设置有旋转轴Ⅰ(314),圆盘Ⅱ(34)与旋转轴Ⅰ(314)相连接;在圆盘Ⅱ(34)的右侧设置有旋转轴Ⅱ(315),圆盘Ⅱ(34)与旋转轴Ⅱ(315)相连接;在挡板Ⅰ(32)上设置有孔,旋转轴Ⅰ(314)设置在挡板Ⅰ(32)的孔内,旋转轴Ⅰ(314)与挡板Ⅰ(32)设置为转动式连接;在挡板Ⅱ(33)上设置有孔,旋转轴Ⅱ(315)设置在挡板Ⅱ(33)的孔内,旋转轴Ⅱ(315)与挡板Ⅱ(33)设置为转动式连接;在挡板Ⅰ(32)的顶部设置有定位螺栓Ⅴ(316),定位螺栓Ⅴ(316)与挡板Ⅰ(32)设置为螺栓连接,定位螺栓Ⅴ(316)与旋转轴Ⅰ(314)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挡板Ⅱ(33)的顶部设置有定位螺栓Ⅵ(317),定位螺栓Ⅵ(317)与挡板Ⅱ(33)设置为螺栓连接,定位螺栓Ⅵ(317)与旋转轴Ⅱ(315)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圆盘Ⅱ(34)的底部设置有凹槽Ⅱ(313),凹槽Ⅱ(313)设置为半球形,在圆盘Ⅱ(34)的下方设置有球头(35),球头(35)的上部设置在凹槽Ⅱ(313)内,球头(35)与圆盘Ⅱ(34)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球头(35)的下方设置有小连接柱(36),球头(35)与小连接柱(36)相连接;在圆盘Ⅱ(34)的顶部设置有凹槽Ⅰ(312),凹槽Ⅰ(312)设置为圆形,在凹槽Ⅰ(312)内放置有大压块(38)和小压块(39);在角度调整装置(3)的上方设置有夹具装置(4),夹具装置(4)包括有正方形框架(41)、支架Ⅴ(42)、支架Ⅵ(43)、支架Ⅶ(44)、支架Ⅷ(45)、T形挡块Ⅴ(46)、T形挡块Ⅵ(47)、T形挡块Ⅶ(48)、T形挡块Ⅷ(49)、滑板Ⅰ(411)、滑板Ⅱ(412)、滑板Ⅲ(413)、滑板Ⅳ(414)、套管Ⅰ(415)、套管Ⅱ(416)、套管Ⅲ(417)、套管Ⅳ(418)、圆柱Ⅰ(419)、圆柱Ⅱ(420)、圆柱Ⅲ(421)、圆柱Ⅳ(422)、L形板Ⅰ(423)、L形板Ⅱ(424)、L形板Ⅲ(425)、L形板Ⅳ(426)、丝杆Ⅰ(427)、螺母Ⅰ(428)、丝杆Ⅱ(429)、螺母Ⅱ(430)、丝杆Ⅲ(431)、螺母Ⅲ(432)、丝杆Ⅳ(433)、螺母Ⅳ(434)、丝杆Ⅴ(435)、螺母Ⅴ(436)、丝杆Ⅵ(437)、螺母Ⅵ(438)、丝杆Ⅶ(439)、螺母Ⅶ(440)、丝杆Ⅷ(441)、螺母Ⅷ(442)、旋转轮Ⅰ(443)、旋转轮Ⅱ(444)、旋转轮Ⅲ(445)和旋转轮Ⅳ(446);在圆盘Ⅱ(34)的上方设置有支架Ⅴ(42)、支架Ⅵ(43)、支架Ⅶ(44)和支架Ⅷ(45),支架Ⅴ(42)、支架Ⅵ(43)、支架Ⅶ(44)和支架Ⅷ(45)均与圆盘Ⅱ(34)设置为垂直式连接;支架Ⅴ(42)和支架Ⅵ(43)分别设置在支架Ⅷ(45)和支架Ⅶ(44)的前方,支架Ⅴ(42)和支架Ⅷ(45)分别设置在支架Ⅵ(43)和支架Ⅶ(44)的左侧;在支架Ⅴ(42)、支架Ⅵ(43)、支架Ⅶ(44)和支架Ⅷ(45)的上方设置有正方形框架(41),支架Ⅴ(42)与正方形框架(41)的左前角相连接,支架Ⅵ(43)与正方形框架(41)的右前角相连接,支架Ⅶ(44)与正方形框架(41)的右后角相连接,支架Ⅷ(45)与正方形框架(41)的左后角相连接;在正方形框架(41)的下方设置有T形挡块Ⅴ(46)、T形挡块Ⅵ(47)、T形挡块Ⅶ(48)和T形挡块Ⅷ(49),T形挡块Ⅴ(46)、T形挡块Ⅵ(47)、T形挡块Ⅶ(48)和T形挡块Ⅷ(49)均与正方形框架(41)相连接;T形挡块Ⅴ(46)设置在支架Ⅴ(42)与支架Ⅵ(43)之间,T形挡块Ⅵ(47)设置在支架Ⅵ(43)与支架Ⅶ(44)之间,T形挡块Ⅶ(48)设置在支架Ⅶ(44)与支架Ⅷ(45)之间,T形挡块Ⅷ(49)设置在支架Ⅷ(45)与支架Ⅴ(42)之间;在正方形框架(41)的下方设置有滑板Ⅰ(411)、滑板Ⅱ(412)、滑板Ⅲ(413)和滑板Ⅳ(414),滑板Ⅰ(411)、滑板Ⅱ(412)、滑板Ⅲ(413)和滑板Ⅳ(414)均与正方形框架(41)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滑板Ⅰ(411)上设置有凹槽Ⅳ(447),滑板Ⅰ(411)通过凹槽Ⅳ(447)套在T形挡块Ⅴ(46)上,滑板Ⅰ(411)与T形挡块Ⅴ(46)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滑板Ⅰ(411)的下方设置有套管Ⅰ(415),滑板Ⅰ(411)与套管Ⅰ(415)设置为固定连接;在滑板Ⅰ(411)的上方设置有L形板Ⅰ(423),滑板Ⅰ(411)与L形板Ⅰ(423)设置为固定连接,L形板Ⅰ(423)设置在凹槽Ⅳ(447)的前方,L形板Ⅰ(423)设置在套管Ⅰ(415)的后上方;在套管Ⅰ(415)内设置有圆柱Ⅰ(419),套管Ⅰ(415)与圆柱Ⅰ(419)设置为转动式连接;在滑板Ⅱ(412)上设置有凹槽Ⅴ(448),滑板Ⅱ(412)通过凹槽Ⅴ(448)套在T形挡块Ⅵ(47)上,滑板Ⅱ(412)与T形挡块Ⅵ(47)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滑板Ⅱ(412)的上方设置有套管Ⅱ(416),滑板Ⅱ(412)与套管Ⅱ(416)设置为固定连接;在滑板Ⅱ(412)的上方设置有L形板Ⅱ(424),滑板Ⅱ(412)与L形板Ⅱ(424)设置为固定连接,L形板Ⅱ(424)设置在凹槽Ⅴ(448)的右侧,L形板Ⅱ(424)设置在套管Ⅱ(416)的左侧;在套管Ⅱ(416)内设置有圆柱Ⅱ(420),套管Ⅱ(416)与圆柱Ⅱ(420)设置为转动式连接;在滑板Ⅲ(413)上设置有凹槽Ⅵ(449),滑板Ⅲ(413)通过凹槽Ⅵ(449)套在T形挡块Ⅶ(48)上,滑板Ⅲ(413)与T形挡块Ⅶ(48)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滑板Ⅲ(413)的下方设置有套管Ⅲ(417),滑板Ⅲ(413)与套管Ⅲ(417)设置为固定连接;在滑板Ⅲ(413)的上方设置有L形板Ⅲ(425),滑板Ⅲ(413)与L形板Ⅲ(425)设置为固定连接,L形板Ⅲ(425)设置在凹槽Ⅵ(449)的后方,L形板Ⅲ(425)设置在套管Ⅲ(417)的前上方;在套管Ⅲ(417)内设置有圆柱Ⅲ(421),套管Ⅲ(417)与圆柱Ⅲ(421)设置为转动式连接;在滑板Ⅳ(414)上设置有凹槽Ⅶ(450),滑板Ⅳ(414)通过凹槽Ⅶ(450)套在T形挡块Ⅷ(49)上,滑板Ⅳ(414)与T形挡块Ⅷ(49)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滑板Ⅳ(414)的上方设置有套管Ⅳ(418),滑板Ⅳ(414)与套管Ⅳ(418)设置为固定连接;在滑板Ⅳ(414)的上方设置有L形板Ⅳ(426),滑板Ⅳ(414)与L形板Ⅳ(426)设置为固定连接,L形板Ⅳ(426)设置在凹槽Ⅶ(450)的左侧,L形板Ⅳ(426)设置在套管Ⅳ(418)的右侧;在套管Ⅳ(418)内设置有圆柱Ⅳ(422),套管Ⅳ(418)与圆柱Ⅳ(422)设置为转动式连接;L形板Ⅰ(423)、L形板Ⅱ(424)、L形板Ⅲ(425)和L形板Ⅳ(426)均设置在正方形框架(41)的外侧,L形板Ⅰ(423)、L形板Ⅱ(424)、L形板Ⅲ(425)和L形板Ⅳ(426)均与正方形框架(41)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套管Ⅰ(415)的右侧设置有丝杆Ⅰ(427),套管Ⅰ(415)与丝杆Ⅰ(427)设置为活动式连接,丝杆Ⅰ(427)的直径大于套管Ⅰ(415)的内管径,丝杆Ⅰ(427)与圆柱Ⅰ(419)的右端设置为固定连接;在丝杆Ⅰ(427)上设置有螺母Ⅰ(428),螺母Ⅰ(428)与丝杆Ⅰ(427)相配合,螺母Ⅰ(428)与丝杆Ⅰ(427)设置为活动式连接;在螺母Ⅰ(428)的上方设置有丝杆Ⅱ(429),在丝杆Ⅱ(429)上设置有螺母Ⅱ(430),螺母Ⅱ(430)与丝杆Ⅱ(429)相配合,螺母Ⅱ(430)与丝杆Ⅱ(429)设置为活动式连接;螺母Ⅱ(430)的底部与螺母Ⅰ(428)的顶部设置为固定连接;丝杆Ⅱ(429)设置在丝杆Ⅰ(427)的上方,丝杆Ⅱ(429)与丝杆Ⅰ(427)为垂直式设置;丝杆Ⅱ(429)设置在套管Ⅱ(416)的前方,丝杆Ⅱ(429)与套管Ⅱ(416)设置为活动式连接,丝杆Ⅱ(429)的直径大于套管Ⅱ(416)的内管径,丝杆Ⅱ(429)与圆柱Ⅱ...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