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作业供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43578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4 1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井下作业供气装置,包括净化室,所述净化室上连接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连接压缩空气,所述出气管连接呼吸装置,所述出气管上设有减压阀;所述净化室内从所述进气管的出口到所述出气管的入口之间依次隔着第一层滤芯、第二层滤芯和第三层滤芯,所述第一层滤芯采用硼硅酸玻璃纤维滤芯,所述第二层滤芯采用多层玻璃纤维滤芯,所述第三层滤芯采用活性炭纤维滤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装置体积较小,佩戴方便,将井下易于获得的压缩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得到可供作业人员直接吸入的洁净空气,有效地减小了作业人员产生矽肺病的几率,保障了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井下作业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煤矿井下掘进作业时由于在煤巷、岩巷的掘进采用机械化施工或采用风动工具打眼放炮施工作业,会生产大量粉尘。目前治理粉尘的措施有采用多种洒水喷雾装置降尘、使用除尘风机降尘、增设防尘帘、作业人员佩戴防护口罩等。这些降尘措施效果有限,加之井下环境条件较为恶劣,地温高、湿度大,作业人员在作业时佩戴劳动保护口罩影响正常呼吸,且隔尘效果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细小的粉尘颗粒仍能通过口罩吸入肺部,甚至有的作业人员为了方便呼吸,口罩佩戴不符合要求或根本不佩戴,长期工作在粉尘较大的场所,影响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据统计,因井下作业时吸入粉尘,每年造成新增矽肺病近1.5万人,轻者影响正常生活,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危害生命。煤矿井下作业的特点有:(一)压缩空气易于获得。煤矿井下大量使用压缩空气设备,如风动工具、风动水泵、风动绞车、风动风门、轨道气动道岔等。作为其动力源的压缩空气均由地面空气压缩机制成,通过管路输送至井下各掘进、采煤工作面,并随掘进工作面的推进而延伸,因此压缩空气可就近获得。管路内的压缩空气压力在0.6~0.8MPa之间。(二)作业人员相对集中。一个掘进工作面迎头作业人员一般有10人左右,掘进机司机现场操作综掘设备,其他人员均集中在迎头工作面掘进机周围30m范围内活动。(三)压风管路随掘进工作面推进同步延伸。正常作业时,掘进工作面掘进机每向前推进15米,压风管路也继续向前延伸。利用井下压缩空气作为呼吸气源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管路内的压缩空气的压力为0.6~0.8MPa,压力较高,不能作为人员直接呼吸用的空气,需要降压处理。(二)管路内的压缩空气是由地面空气压缩机加压后,从地面输送至井下迎头工作面,输送距离长,虽然压缩空气中所含的大部分水和油雾在输送过程中已经排出,但管路内的压缩空气中仍含有微量油雾、悬浮离子、水汽等杂质,需要进行处理后才能用于作业人员的呼吸气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供洁净空气的井下作业供气装置。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井下作业供气装置,包括净化室,所述净化室上连接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连接压缩空气,所述出气管连接呼吸装置,所述出气管上设有减压阀;所述净化室内从所述进气管的出口到所述出气管的入口之间依次隔着第一层滤芯、第二层滤芯和第三层滤芯,所述第一层滤芯采用硼硅酸玻璃纤维滤芯,所述第二层滤芯采用多层玻璃纤维滤芯,所述第三层滤芯采用活性炭纤维滤芯。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气管连接在所述净化室的一侧;所述净化室的内部上方设有滤芯室,所述滤芯室底部的开口连通所述净化室;所述第一层滤芯设在所述滤芯室的底部,所述第二层滤芯间隔一段距离设在所述第一层滤芯的上方,所述第三层滤芯间隔一段距离设在所述第二层滤层的上方,三层滤芯均连接在所述滤芯室的内壁之间隔开其上下部分空间;所述出气管连接在所述净化室的顶部,其下端伸入到所述滤芯室内第三层滤芯上方的空间。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净化室的底部向下方中间倾斜形成积液区。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积液区的底部连接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排水阀。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气管在所述净气室内的部分螺旋向下。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呼吸装置包括防尘口罩和通入防尘口罩室中的软管。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净化室的顶部设有可打开的盖子。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呼吸装置之间设有加湿室;所述加湿室内装有水,所述出气管通到所述加湿室内的水面以下;所述加湿室水面上方处的室壁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向外界的呼吸管;所述呼吸装置连接在所述呼吸管上。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进气阀。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呼吸管上设有调节阀。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装置体积较小,可随机安放在作业机械上;现场作业人员佩戴方便,不影响正常作业;将井下易于获得的压缩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得到可供作业人员直接吸入的洁净空气,有效地减小了作业人员产生矽肺病的几率,保障了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井下作业供气装置,包括净化室1,净化室1的一侧连接有进气管2,进气管2连接压缩空气,进气管2在净气室1内的部分螺旋向下,进气管2上设有进气阀16。净化室1的内部上方设有滤芯室9,滤芯室9底部的开口连通净化室1;第一层滤芯6设在滤芯室9的底部,第二层滤芯7间隔一段距离设在第一层滤芯6的上方,第三层滤芯8间隔一段距离设在第二层滤层7的上方,三层滤芯均连接在滤芯室9的内壁之间隔开其上下部分空间;第一层滤芯6采用硼硅酸玻璃纤维滤芯,第二层滤芯7采用多层玻璃纤维滤芯,第三层滤芯8采用活性炭纤维滤芯。净化室1的顶部连接有出气管3,出气管3的下端伸入到滤芯室9内第三层滤芯8上方的空间;出气管3上设有减压阀5;滤芯室9的顶部设有可打开的盖子13,方便更换滤芯。净化室1的底部向下方中间倾斜形成积液区10,积液区10的底部连接排水管11,排水管11上设有排水阀12。净化室1的外侧连接有加湿室14,出气管3通到加湿室14内的水面以下;加湿室14水面上方处的室壁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向外界的呼吸管15,呼吸管15上设有调节阀17,调节阀17采用球阀。呼吸装置4连接在呼吸管15上,呼吸装置4包括防尘口罩和通入防尘口罩室中的软管。开启进气阀16,井下压缩空气从进气管2进入净化室1内,压缩空气中微量的水和油雾在螺旋管路中得到分离,分离出的水和油从进气管2流出汇集到净化室1底部的积液区10,可手动操作排水阀12将积液区10处积聚液体由排水管11排出。气流在净化室1内由下至上进入滤芯室9中,经过三级过滤。最下层由硼硅酸玻璃纤维制成的第一层滤芯6过滤压缩空气中的水、固体尘埃和油雾;中间由多层玻璃纤维制成的第二层滤芯7将压缩空气中的微量油气精密滤除至0.01PPM,同时将压缩空气中的杂质颗粒滤除至0.01MICRON,获得无油标准的高品质压缩空气;最上层由活性炭纤维制成的第三层滤芯8有效地消除压缩空气中油蒸汽的异味。过滤后的压缩空气从出气管3排出,通过减压阀5将气体压力减小至0.05MPa以下。压缩空气从出气管3进入加湿室14内的水面以下,再从水面上方逸出。干燥的空气在加湿室14内变得湿润,最后由呼吸管15进入呼吸装置4中,可方便吸入。呼吸管15上的调节阀17采用球阀,可改变供气量的大小。进入防尘口罩的清洁空气呈正压,周边作业环境的粉尘被隔绝在外。作业人员在有粉尘的环境中,因吸入人体的空气由管路正压输入,呼吸方便,且人员佩戴的防尘口罩及软管较轻便,不影响人员正常作业。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井下作业供气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井下作业供气装置,包括净化室(1),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室(1)上连接有进气管(2)和出气管(3),所述进气管(2)连接压缩空气,所述出气管(3)连接呼吸装置(4),所述出气管(3)上设有减压阀(5);所述净化室(1)内从所述进气管(2)的出口到所述出气管(3)的入口之间依次隔着第一层滤芯(6)、第二层滤芯(7)和第三层滤芯(8),所述第一层滤芯(6)采用硼硅酸玻璃纤维滤芯,所述第二层滤芯(7)采用多层玻璃纤维滤芯,所述第三层滤芯(8)采用活性炭纤维滤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作业供气装置,包括净化室(1),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室(1)上连接有进气管(2)和出气管(3),所述进气管(2)连接压缩空气,所述出气管(3)连接呼吸装置(4),所述出气管(3)上设有减压阀(5);所述净化室(1)内从所述进气管(2)的出口到所述出气管(3)的入口之间依次隔着第一层滤芯(6)、第二层滤芯(7)和第三层滤芯(8),所述第一层滤芯(6)采用硼硅酸玻璃纤维滤芯,所述第二层滤芯(7)采用多层玻璃纤维滤芯,所述第三层滤芯(8)采用活性炭纤维滤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作业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2)连接在所述净化室(1)的一侧;所述净化室(1)的内部上方设有滤芯室(9),所述滤芯室(9)底部的开口连通所述净化室(1);所述第一层滤芯(6)设在所述滤芯室(9)的底部,所述第二层滤芯(7)间隔一段距离设在所述第一层滤芯(6)的上方,所述第三层滤芯(8)间隔一段距离设在所述第二层滤层(7)的上方,三层滤芯均连接在所述滤芯室(9)的内壁之间隔开其上下部分空间;所述出气管(3)连接在所述净化室(1)的顶部,其下端伸入到所述滤芯室(9)内第三层滤芯(8)上方的空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培坤陈清华孙以满王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